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

2018-11-19 10:58康娜
中国市场 2018年36期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

康娜

[摘 要]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呈现出涉及多主体且复杂开放的非线性动态系统特征。文章聚焦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学生群体,在构建大学生就业系统框架的基础上,研究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内部结构寻找就业系统内动力机制的问题根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工作实效。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8.36.094

1 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原理

美国福瑞斯特教授早在1958年为分析生产及库存等企业管理问题创立了系统仿真法,早期系统动力学由此而生。它是一门分析研究复杂系统问题,在控制论、信息论和计算机模块技术等于一体的基础上,研究系统中信息反馈的理论,是一门认识并解决系统问题的交叉综合学科。

系统动力学帮助实践者构建复杂系统的模型,分析其内部结构的系统行为,进而获得系统行为之间的内在机制,挖掘产生变化的深层次因果关系,为决策者提供各种待选方案。

毕业生去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涉及大学生、高校、用人单位等多个主体,并受到个人择业观念与就业能力、学校资源配置与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基础与社会关系、国内社会支持与就业环境、国外留学政策与发展趋势等多重因素的相互影响。从系统动力学角度分析,这是一个非线性、开放性的自组织耗散性行为的集合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多个内部和外部变量的制约。

2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系统框架的构建

基于系统动力学建立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系统模型的主要思路是:一是确定建模目标,通过构建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学生就业系统模型,查找影响就业率的关键因素,优化就业系统功能,提升就业率。二是确定系统边界,分解系统结构,画出系统框图。三是分析系统框图和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描述就业动态行为的主要反馈回路,整合出能够反映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的模型。四是针对模型提出问题、解决对策和建议。

2.1 边界确定

就业系统边界可根据实际具体问题确定,一般情况下,社会性系统都是开放性系统,系统范围可大可小。一个大问题可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即不同的小系统,每个系统中都存在信息反馈。

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作为二级教学科研机构,通常附属于某母体高校。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系统内部结构主要包含供给方和需求方:供给方主体包括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机构)、家庭、学生本人,需求方主体包括国内外升学市场、国内外就业市场。系统外部结构主要包含国内外政府、国内社会。(见图1)

该就业系统的内部结构决定了关键核心,系统外部结构起到宏观调控等影响作用。系统内外存在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换和流动。

2.2 因果关系图分析

因果关系图由一系列原因与结果要素组成,形成闭合反馈回路,是反映系统内主要变量之间因果关系链的集合。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学生就业(率)系统因果反馈图能够指导高校教育工作者考察系统组成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强调了彼此间潜在和显现的影响。系统的参数和结构一般随时间变化,起主要作用的重点回路可能由于系统内部的作用而产生变化。

从优化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学生就业工作管理实效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反馈回路(见图2)。

(1)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机构)、家庭—大学生—国内外升学市场—国内读研或国外留学的高校—就业率—政府和社会—高校、家庭。高校(合作办学机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家庭具备支持孩子继续升学的实力,学生升学能力得到提升,可申请到心仪的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深造数纳入就业率。就业率提升后可影响带动整个外部环境变化,进而激励高校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2)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机构)、家庭—大学生—国内外就业市场—国内外用人单位、自主创业企业、村官或支边地区机构等—就业率—政府、社会—高校、家庭。高校(合作办学机构)大力培养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技能,家庭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学生就业能力和实力得到提升,进入满意的用人单位工作或自主创业。高校就业工作积累更多成功的实践经验,将外部环境变化纳入不断完善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3)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机构)、家庭—大学生—待业—就业率—政府和社会—高校、家庭。高校(合作办学机构)如不重视学生就业和升学能力培养,家庭经济条件差等,会降低學生的就业能力,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高校(合作办学机构)可整合的社会资源减少,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学生毕业就业率=(签就业协议+签劳动合同+已上硕+已出国+用人单位证明+自由职业+自主创业)人数/毕业总人数。从提升就业率视角看,主要存在高校和家庭层面影响因素—大学生个人层面影响因素—就业率—外部影响因素这一反馈回路(见图3)。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承担对大学生开展就业心理辅导、职涯规划教育、专业技能培养等职能。专业知识传授和综合技能培养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主要任务,学生的就业情况也是对其教育教学成果的综合考察。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生升学压力大、学业负担重,通常不仅要满足学术标准,还要达到英语进阶或毕业标准等。因此,面向在读学生尤其是毕业生进行普适或个体心理辅导具有积极的稳定和推进作用。同时,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宣讲就业政策,传递招聘信息,帮助学生尽早做好留学规划也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在学生就业方向上起到了指导和支持作用,其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会影响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去向。

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素质、专业能力、就业与升学能力等是影响就业率的重要因素。良好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和积极的择业观念是学生开启就业或升学新阶段的保障。能否在国内外就业或升学市场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并做出恰当选择,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学生的专业能力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更是在就业或升学市场中生存的基础。

各国政府对于出国深造的留学政策、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就业率。同时,就业率的高低变化也会反作用于就业政策和整体社会就业及升学环境。

3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工作对策建议

3.1 推动全球高校联络就业市场建设

与目标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留学申请提供更多优质选项,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推动合作办学机构内涵式发展,提升国际声誉及国际化水平。例如选派优秀教师前往海外高校进行学术交流;聘请海外高校相关学科背景教授举行学术报告会,开展科研合作;搭建Summer school平台,选派学生前往对方高校参加短期访学活动;组织联络海外高校在合作办学机构开设研究生招生专场宣讲会,帮助毕业生精准择校。

3.2 特色化职业发展与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合作办学机构可独立设计特色化职业规划课程,分年级、分层次构建全程化就业辅导体系,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出国留学、国内读研等全方位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就业和升学能力。通过讲授,引导学生了解各国教育体制及相关学校、专业情况,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知,为毕业出国深造做好准备。

3.3 建立海外求学期间辅导机制

辅导员定期与学生通过网络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海外的学习、生活状况,持续进行心理辅导和职业教育,确保学生在海外学习期间做好毕业规划,督促学生尽早确定毕业去向,及时申请国外留学高校或办理相关就业转档手续。

3.4 建立专业化职业规划辅导队伍

针对合作办学机构负责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师定期开展培训,使其掌握辅导学生留学材料、推荐适合的升学高校和专业等技能,开展就业及留学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郭飞,王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3):29-32.

猜你喜欢
系统动力学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
基于随机函数Petri网的系统动力学关联分析模型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