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芝 曲牧
京源学校的大部分学生会在这里完成12年的学习生活,12年的体育课加上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时间,每个学生共有2160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为了有效利用这两千多个小时,让学生养成受益终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掌握适合和喜欢的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养成健康行为习惯和体育品德,京源学校体育组进行了积极探索。
整体教研,形成小、初、高纵向课程系列
我们形成纵向衔接的研修机制,开展小学和中学体育教师的“大教研”活动。小学教师进入中学课堂观摩,初中教师进入小学课堂授课,初高中教师跨年级跨学段授课,小、初、高教师一起研究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析教材,找出技能、知识及教学方法的衔接办法和策略。在纵向教研的基础上,我们整合资源,开发了足球、篮球、骑行等纵向衔接的课程系列。
例如,纵向衔接的足球课,教学内容虽然都是颠球、控球、运球、运球突破、传球、头顶球、接球射门、足球知识,但是各阶段的侧重点不同。小学主要学习脚背正面、脚内侧传球等基础内容;初中增加了肩部和头部颠球、脚背外侧拨球内侧扣球、变速与变向突破、简单战术配合;高中在夯实初中所学基本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假动作、脚背外侧传球、移动中头顶球、技战术配合运用、裁判知识与运用。
纵向衔接的教学,需要教师既要明确本学段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运用适合学段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评价策略达成本学段目标,又要清楚其他各学段教学内容、学生身体素质、掌握的技术以及足球技术运用的情况,做到内容上有延续有扩展,目标上有递进有提高,评价上有统一有变化。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足球技术,提高运用技术的能力。让学生了解足球、热爱足球,能够欣赏足球。
因材施教,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
京源学校共有涵盖足球、田径、篮球、武术、体操等9个专项的21名专职体育教师,其中有国家一级运动员4人,亚足联B级教练员1人,排舞一级教练员2人。为了满足学生的爱好和需要,学校还外聘了田径、足球、橄榄球、花式篮球、自行车、啦啦操等专业教练员。这样,无论日常上课还是参加社团和训练队,学生都能得到专业的指导。
有了专业的体育教师团队,学校就有了充足的实力因材施教。除了常规的体育课程之外,各学段都开发了适合本学段学生特点的校本特色课程,如足球、排舞、自行车、冰雪、体育鉴赏等;开设了多个学生喜爱的社团,如足球、篮球、排球、花式篮球、自行车骑行、跆拳道、武术、羽毛球、乒乓球、定向越野、橄榄球、柔力球、排舞、啦啦操、软垒等;还建立了田径、足球、橄榄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训练队。丰富的课程和社团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发展特长,也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
学校在每年的3-6月举办学校体育节,开展集团田径运动会,有队列跑、拔河、跳绳等集体项目比赛,有乒乓球和羽毛球等个人项目比赛,还有数十场足球、百余场篮球班级联赛,每一名学生每年至少能参加1-2个项目的比赛。
参加石景山区集体舞大赛
排舞于2013年进入京源学校。学校开设了排舞校本课程, 每年更新排舞曲目、跑操路线,花样迭出,形成了以排舞、花样跑操和瑜伽放松操多种形式相融合的具有京源特色的大课间活动。学校排舞队多次参加强手林立的全国校园排舞大赛、北京市排舞大赛,获得过规定曲目和串烧曲目一等奖和最佳表演奖等,成为北京市中学生参赛队伍的一支生力军。
一起前行
2017年底,京源学校成为北京市第一批冰雪特色校。学校通过开设校本课程、体验课程,组建冰雪社团等方式广泛开展冰雪运动,提高全校师生的参与程度,并在此基础上组建速滑队、花滑队。初三学生周梁子婷通过多次考核后被中国国家雪橇集训队录取,成为备战冬奥会的后备人才。学校还开展以“心中冬奥”为主题的绘画展,学生用绘画的形式将每位学生对冬奥会的认识展现出来。
上:北京市京源学校篮球队全家福
下:学生获2018年石景山区3对3篮球比赛初中组冠军
学校篮球队多次获得石景山区篮球联赛冠军,并代表石景山区参加北京市的比赛,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在2018年全国校园篮球技巧大赛中,阮阔、何添睿同学入围北京赛区决赛,取得北京市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2017年,京源学校被评为“全国校园篮球特色学校”。
李安奇参加北京市羽毛球比赛
2013年京源学校羽毛球队成立后发展迅速,高三年级李安奇同学多次获得北京市羽毛球比赛冠军,初中校队连续三年获得石景山区羽毛球联赛团体冠军。羽毛球班级联赛带动了全校羽毛球运动的热潮,课余时间、中午休息、晚上放学都能见到学生们拿着球拍打球的身影。
上:班级足球联赛中的女足队员
下:班级足球联赛
2012年,京源学校成为“北京市足球传统项目学校”。学校足球队多次参加市、区级比赛。高中男子足球队获得2012年北京市“金帆杯”足球比赛第二名、2015年北京市足球传统项目比赛第五名、2016年北京市足球传统项目比赛第七名;高中男队、高中女队、初中男队多次蝉联石景山区足球联赛冠军。
多措并举,培养学生健康身心
在京源学校,每一名体育教师都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乒乓球专业的于冉老师为了激励学生练习长跑,自己从一两公里开始练习,到现在已经跑过了4个全程马拉松,同时还带动了一批学生参与其中。为了磨练意志,教师们经常参加一些挑战活动,如2016年参加的斯巴达勇士挑战赛,在摄氏10度的天气下团队完成了所有挑战项目。
学校每年12月都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一公里一份爱公益长跑”活动,全校学生累計跑动五万多公里,筹得10000元善款,为贫困山区的孩子购买过冬御寒的衣物。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跑步可以锻炼身体,更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奉献的快乐和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体育组申报了区规划办课题《基于国家体质健康测试对学生实施个性化锻炼指导研究》,每年对学校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找到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的薄弱项,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给予有效干预。在“排舞”课题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分析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复研讨论证,设计出两套排舞加队列跑再加一套自编放松操的组合,解决了学生跑步枯燥的问题。每年推出一套新的排舞曲目,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