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福元
(深圳市东方星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0000)
棕榈科植物种类多,树形独特,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风景园林建设中备受青睐的植物,也是深圳市常用的园林绿化植物之一。2017年,在深圳市园林绿化区域的棕榈科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lutescens)和棕竹(Rhapisexcelsa)等植物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尤以褐圆盾蚧(Chrysomphalusaonidum)危害最严重[1]。
褐圆盾蚧属同翅目,盾蚧科。褐圆盾蚧在深圳一年发生4 代,盛发期为每年的5~11月,后期世代重叠;虫体小、繁殖快,成虫产卵期长达2~8周,每头雌虫可产卵80~150粒;在适宜环境中,可出现叠代危害,并通过风或农事操作扩大危害范围;寄主包括苏铁(Zamiafurfuracea)、散尾葵和棕竹等200余种植物;以若虫和成虫在植物的叶片上刺吸为害,受害叶片呈黄褐色斑点,严重时蚧壳布满叶片,叶卷缩,整个植株发黄,长势极弱甚至枯死,排出的蜜露还会诱发煤污病;由于其体表通常覆盖各种粉状、绵状等蜡质分泌物,常规药剂很难透过蜡质层将其杀灭,因此防治难度很大[2]。
目前,采用杀虫剂仍然是防控蚧壳虫的主要手段[3-4]。但在众多杀虫剂品类中,登记专门防控蚧壳虫的药物不多。据统计,我国现有防治蚧壳虫的药剂有效成分共11种,登记药剂118种,生产厂家103家。从药剂登记情况分析,主要以柑橘树木居多,其他的如葡萄、杨梅等仅有少数几种,没有专门针对棕榈科植物的药剂登记。登记最多的蚧壳虫的防治药剂为毒死蜱,其次是噻嗪酮。毒死蜱具有高效广谱特点,并集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于一体,可替代高毒有机磷农药,占防治蚧壳虫类药剂使用量的70%。2017年毒死蜱也被部分禁用,成为有争议的杀虫剂[5-6]。毒死蜱具有低毒、低残留的特点,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其安全性是有保障的[7-8]。因此,于2017年5~11月在深圳市开展毒死蜱对褐圆盾蚧的防治试验,为其合理使用范围,为精确、可持续控制褐圆盾蚧提供理论依据。
1.1.1 虫口密度调查 借助扩大镜观测、统计虫口,以叶片为单位,取与该虫情级别平均虫口数相同的虫数,在叶片上标记1段作为试验样本[9]。
1.1.2 褐圆盾蚧虫情及其危害调查 2017年5月在深圳市福田区和龙岗区的园林绿化区域,定点观察散尾葵植株上蚧壳虫的发生情况,并于9、10月蚧壳虫盛发期调查虫情。抽查散尾葵146株,观测其上的褐圆盾蚧数量和分布情况,同时从每棵染虫株上随机抽取10个叶片,逐叶片观测虫口数量和危害程度,并以常用反应型为主要依据将褐圆盾蚧虫情级别划分如下[10]:
0级:叶片无染虫,枝条无损伤症状;
Ⅰ级(轻度):叶片损伤斑点少(少于10个)而小(小于1 cm2),枝条有轻度损害症状,轻度阻碍生长,虫口密度为1≥25头/叶;
Ⅱ级(中度):叶片损伤斑小而多(多于10个),枝条有中度而易于识别的损害症状,虫口密度为25头/叶≥50 头/叶;
Ⅲ级(重度):叶片损伤斑大而少,枝条失绿,虫口密度为50头/叶≥75头/叶;
Ⅳ级(极度):叶片损伤斑大而多,枝条有非常严重损害症状或枯萎,虫口密度≥75头/叶。
虫情指数计算公式:
毒死蜱,又名氯吡硫磷、氯蜱硫磷,化学品名:O,O-二乙基-O-(3,5,6-三氯-2-吡啶基)硫代磷酸,白色结晶,具有轻微的硫醇味,非内吸性广谱杀虫剂,在土壤中挥发性较高,由江苏宝灵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试验以40% 毒死蜱乳油的有效成分作为试验中组值,在其上、下各设2个试验组,按等比级数1∶1.26[11-12],换算并配制各组试剂(表1)。
表1 试剂浓度及其配置
按各虫情级别的平均虫口数各设1个处理和1个清水对照组,每个处理10个重复(10棵染虫株),在每棵染虫株上选择1个典型叶片,清除多余虫体;用40% 毒死蜱乳油1000 倍液,以手动喷雾器对叶片正、反面和枝条均匀喷雾,喷药24 h后检查虫口数[13-14]。
试验共5个浓度的试剂(表1),1 000倍液,每试剂为1个处理,每个处理10个重复(10棵染虫株),75头虫/(叶·株),1个清水对照组,用手动喷雾器对叶片正、反面和枝条均匀喷雾,喷药24 h后检查虫口数[15]。
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 分析软件处理。
散尾葵有虫株率:在5个园林绿化点抽查146株散尾葵,被褐圆盾蚧不同程度感染的有70株,占抽样总株数的47.95%,在调查区域有将近一半的散尾葵感染了褐圆盾蚧。
染虫植株的危害程度:从70棵染虫散尾葵抽查700个叶片上的虫数和分布情况(表2)可见:① 有虫叶片数为577个,占抽样叶片数的82.43 %,② 有虫叶片上最少6头/叶,最多158头/叶;③ 虫口密度达到轻度和极度两个极端危害级别的叶片数占总染虫叶片数的24.43%,达到中度和重度危害级别的叶片数占75.57%,各危害级之间的差异均为显著(P<0.05); ④ 总体虫情指数为63.99%(表2)。
表2 褐圆盾蚧的虫情调查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散尾葵上的褐圆盾蚧虫口密度与防治效果呈明显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x=-0.906 0,回归方程为y=0.846 1-0.005 8x;不同虫口密度褐圆盾蚧对40% 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的敏感性不同,低密度褐圆盾蚧比高密度褐圆盾蚧更敏感,主要是前者以初孵化的幼虫为主,后者成虫比例较大,故前者防效为84.22%,后者只有24.18 %,防效差异极显著(P<0.01)(表3);40%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可将轻度危害的虫口密度降到无害标准,将中度危害的虫口密度降至轻度危害的标准,将重度危害的虫口密度降至中度危害的标准,但对极度危害的虫口虽有一定遏制,却不能将其虫口降低1个危害极别;除轻度危害防治效果较好以外,中度危害防效过半,而重度和极度危害的防效远低于50 %,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表3 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防治褐圆盾蚧
注:差异显著性为多重比较结果,大写字母表示α=0.01的显著性水平;*为CK的自然死亡率
表4 不同浓度制剂对褐圆盾蚧的防治效应
用毒死蜱乳油的5个不同剂量对重度危害级(虫口密度75头/叶)的褐圆盾蚧防治试验表明,在5个不同剂量中,2个极端剂量(0.635 0 和0.252 0)相差2.5倍,但防治效果差值却高达6倍,其中低于中组的2个剂量的防效分别降低了12.83%和28.56%,高于中组的2个剂量防效,分别增加了31.87% 和50.00%,说明褐圆盾蚧对高浓度更敏感;以死亡率为横坐标,试验浓度为纵坐标作回归直线(图1),得回归方程:y=0.004 7x+0.163 6,r=0.982 6,说明剂量浓度与防治效果呈正相关关系(图1)。
图1 试剂浓度与防效回归直线Fig.1 Regression between reagent concentration and control efficiency
随着城市园林绿化的快速发展,花卉和苗木的市场交易日趋活跃,人为和远距离传播病虫害的机会增多,造成了褐圆盾蚧在深圳市呈快速扩散蔓延的发展趋势。尽管2017年发生在散尾葵上的褐圆盾蚧虫情指数为63.99%,危害程度属中度偏重水平,但由于该害虫属于危险性很高的植物检疫性害虫,并具有一系列生物学特性,虫体微小、繁殖能力极强、种群数量庞大、有蚧壳保护、叠代危害、防治难度大[16-17],因此,应高度重视种苗交易中的植物检疫、种植中品种的科学搭配,以及虫害的综合防治等问题。
用40%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对不同密度的褐圆盾蚧防治结果显示,低密度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高密度,这与低密度和高密度的虫龄及其生理机能不同有关[18-19]。低密度一般都是该虫发生初期,主要是具有活动能力的初孵幼虫侵入新植株形成,而高密度已具有较长的发生时间,以成虫为主,成虫一旦固定便不再移动,终生都在一处取食,且能分泌蜡质覆盖虫体,形成蚧壳,随着虫龄增大,蚧壳增厚,药物很难直接触及虫体,抗药性较强[20-21]。因此,随着试剂浓度逐渐增加,防治效果也逐渐提高。
作为有机磷药剂中的佼佼者,毒死蜱对许多害虫都具有普遍的良好效应,然而,试验发现40% 毒死蜱乳油对褐圆盾蚧,特别是对高密度密的褐圆盾蚧的效应偏低。因此,如果连续多次使用剂量偏低的亚致死量的毒死蜱,就会杀死那些耐药性弱的,留下了耐药性强的,这些耐药性强的后代在群体中的比例逐渐增加,耐药力也会越来越强,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一个对毒死蜱具有抗药性的群体[22-23]。试验通过系列试验测定出毒死蜱对褐圆盾蚧的合理使用范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2017年在深圳市一些绿化区域有将近一半的散尾葵感染了褐圆盾蚧,株感染率达到47.95%,虫情指数63.99%,虫口密度6~158头/叶,以中度和重度危害为主,其叶片感染率为75.57%,各危害级别叶片染虫率差异显著(P<0.05)。
(2)用40%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对不同密度褐圆盾蚧防治结果发现,虫口密度与防治效果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0.906 0,回归方程为y=0.846 1-0.005 8x;不同密度的褐圆盾蚧对该杀虫剂敏感性不同,因而防治效果差异明显(P<0.01)。
(3)不同剂量药剂对同一虫口密度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证明,剂量浓度与防治效果呈正相关关系(r=0.955 1);用40%毒死蜱乳油防治高密度褐圆盾蚧剂量偏低,当试剂浓度从0.400 0 gm/L增加到0.635 0 gm/L时,最大校正死亡率为94.12%,净增4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