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里的百姓生活变迁

2018-11-19 01:24执行金凌霞苗卫钟杨亚文
河北画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服装

执行 / 萧 山 金凌霞 苗卫钟 杨亚文

四十年前的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打开了尘封几十年的国门,作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四十年来,改革的浪花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细节里绽放,《河北画报》的影像记录一路见证了改革的脚步,见证了改革之花在河北大地上从生根发芽到满树繁花。

衣着装变化从单调到斑斓的蝶变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女性告别了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服装时代正式到来。

服装作为衣食住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老百姓生活密不可分。今年是改革开放的40周年,在这40年里,老百姓的着装风格由单一逐渐走向多元,色彩由单调趋于斑斓,而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服装变化,就是一部写在每个不同年代的中国人身上的服装发展史。

70年代末:告别“灰暗国度”

40年前所有人身上的主色调基本都是绿、蓝、黑、灰,颜色稍微亮丽一点的衣服根本没人敢穿,一不小心就会引来指责。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一个家庭在着装上的开销非常有限,人们的衣着穿戴依旧单一朴素。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物质逐渐丰富,市面上出现了一种少量的料子布——“的确良”。“的确良”是一种化纤织物,通常用来做短袖衬衫,挺括、滑爽,尤其是印染出的鲜亮效果,对熟悉了粗布粗衣或者是洋布洋衫的“灰暗国度”里的中国人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视觉冲击。在那个时代,拥有一件“的确良”衬衫既是“时髦”的象征,更是人们的向往。“的确良”的流行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同 “泡泡纱”等布料做成的服装一起风靡全国。

80年代:迎来多彩世界

80年代初,随着封闭的大门被打开,外面的世界让中国人开始眼花缭乱。一时间,大喇叭裤、健美裤和牛仔裤等纷纷登场。肩上扛着一个双卡收录机,穿着长风衣、喇叭裤,带着蛤蟆镜,梳着飞机头或烫个爆炸发型,留着长鬓角,再把白领子翻出来……这就是所向披靡的时尚。

银幕上的“红裙子”也让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街上流行起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女性开始追求符合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样式,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服装时代正式到来。

90年代:实现多元化与国际化

90年代,正是人们生活奔向小康的过渡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得更为开放,城市人群更多地光顾各种服装摊,那里有各种款式与花色的服装供人选择,价格也更加便宜。学生们也开始纷纷追求所谓的品牌服饰,于是“真维斯”“班尼路”等各个品牌专卖店遍布各地。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着装意识发生了彻底的变革,人们从长期以来注重价格和款式转变为更注重品牌,着装的品牌档次成为人们身份和品位的重要标志。

服装于这个时期在高端人群中已经实现了与世界的同步,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本世纪初:追求个性与自我

当时间的巨轮载着我们进入新时代,对于当代人而言,最尴尬的事也许并不是穿了一件不得体的衣服,而是发现居然有人穿了一件跟自己一模一样的衣服,这就是所谓的“撞衫”。现代人常说:“撞衫不可怕,谁丑谁尴尬。”追求个性、标新立异已成为当代人对服装的重要需求之一。

食饮食变革 从人多粮少到应有尽有

改革开放的40年,恰恰是人们饮食上变化最大的40年。从凭票购买粮油米肉到食物富足可自由选择,从进口食品难得一见到它们摆上普通家庭的餐桌,从想要“吃得饱”到追求“吃健康”“吃特色”……饮食的变迁,不只丰富了我们的味蕾,还讲述着时代的故事。

告别“吃饭难”:凭票限购成为历史

40年前“凭票购买”的时期,消费品大多凭票证限量供应。尤其粮票,如果家里男孩多、饭量大,月底揭不开锅是常有的事。那时油水少,人们普遍饭量大,吃饭的主要目的是填饱肚子。

虽然改革开放后,物资渐渐丰富起来。不过,到了无菜可买的冬天,就是冬储的白菜、萝卜、土豆的天下了。那时候去市场上买肉,人们都抢着要肥的,为的就是回家炼成油渣,用猪油炒菜,油渣包饺子。一张张粮票、肉票、油票、糖票……不同的斤两,不同的颜色,都诉说着那个年代人们对食物相同的渴望。

如今,这一切发生了根本改变,食品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超市里肉禽蛋奶频频促销,菜市场里瓜果蔬菜新鲜陈列,街边小店各种小吃花样繁多……现在人们发愁的不再是食物不够吃,而是选择太多不知道吃什么。

轻松“吃得好”:做饭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

现在人们做饭越来越不费工夫,很多东西都买现成的。做饭的“程序”简便了许多,买来现成的“原材料”,简单组合一下,一顿可口的饭菜就完成了。对很多人来说,做饭所占用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物资逐渐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显著提高。

随之而来的是,餐饮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珍贵的食材如海参、鲍鱼、鱼翅等不再罕见,美国快餐、意大利披萨、日本料理、韩式烧烤等也鱼贯而入,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各种风味的餐厅随处可见。“不愿做饭了出去吃”成了不少人挂在嘴边的话。甚至很多家庭的年夜饭也不拘泥于聚在家里,到饭店吃年夜饭已经成为潮流。菜品丰富、菜色美味、不用亲自准备食材……一些抢手的饭店都需要提前预订,年夜饭还出现了“一桌难求”的情况。

随着网购和外卖平台的发展,人们在手机上点一点就可以吃遍全城甚至买遍全世界。“吃顿好的”在以前是奢望,现如今天天都像过年一样。

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人们的餐饮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食材应有尽有,风味不同的各式餐厅也遍地开花,以前总奢望“吃顿好的”,如今轻而易举就可吃遍全球美食。

吃出“新追求”:健康有特色才更吸引人

近年来,饮食的极大丰富导致不少人出现了由肥胖导致的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于是人们又开始学习养生,追求膳食的营养与均衡。炒菜少油少盐,少吃肥肉,多吃水果蔬菜,再搭配点儿粗粮,越来越多的家庭逐渐摒弃了当年“饿怕了”的粗犷型饮食方式,大鱼大肉带来的各种“富贵病”警醒人们,饮食不只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人们的饮食习惯,已经由原来的饱餐型向营养型、新鲜型转变。

随着食物的极大丰富,“吃出健康”逐渐成为现代人饮食的重要需求,人们的饮食习惯已经开始由饱餐型向营养型、新鲜型转变。

此外,人们对菜式特色和就餐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花园式餐饮、原生态农庄、电影主题餐厅、蔬果采摘园都非常受欢迎。现在最吸引人眼球的除了食物本身,更多的是一些附加的东西,哪里可以边吃饭边看表演,哪里可以边喝酒边看世界杯,微信朋友圈一发便引得人们纷纷前往。

餐桌上的变化,折射出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巨大实惠。老百姓对一日三餐得以取舍的自由,正是对40年来发展成果的最好印证。

住房改革漂亮的房子温馨的家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住有所居”逐渐成为中国人迫切的生活需求,国家大力推行住房制度改革,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迅速改善。

40年来,老百姓住房条件的变化是改革开放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住房条件的改善,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一个缩影,是彪炳史册的壮丽诗篇的一个见证。

时至今日,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对上世纪80年代那部反映人民群众住房难的电影《邻居》仍然记忆犹新:一幢职工宿舍楼里,住着学院党委书记袁亦方、顾问刘力行、水暖工喜凤年、校医明大夫、助教冯卫东、讲师章炳华共六户人家。由于住房拥挤,又没有公共厨房,大家只能在狭小的楼道里烧饭。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是如此,据1981年的《人民日报》报道,那时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7方平米左右,《邻居》中那幢条件恶劣的筒子楼正是“福利分房”时代国人住房条件的真实写照。在农村,当时房屋大部分是土木结构,用土坯盖成,砖房基本上没有,平常人家里除了床、桌椅、衣物柜外基本没什么别的家具了。

改革开放后,“住有所居”的安居梦也逐渐成为中国人迫切的生活需求。1988年1月,中央宣布将房改正式纳入中央和地方的改革计划,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国家大力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原先的福利分房逐渐被商品房取代,住房变成了民众的私有财产,城市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快速改善,包括供水、排污、供气、公共交通、垃圾处理、公共卫生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城市里许多人住进了带卫生间、厨房的单元房,居住条件上升了一个大台阶。在农村地区,土坯房、坯砖混合房屋也逐渐变成了砖瓦房,房子的装修也开始翻新,各种家用电器也基本上齐全,公共设施的服务水平虽有一些改善,但水平仍然不高。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居民的住房条件和人居环境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城市,随着高层住房的普及,好多人搬进了新式的住宅小区,房子的样式、风格和装修等也是花样翻新。在农村,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住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坯变砖瓦、平房变楼房、散居变小区,沼气进厨房、电话进客厅、太阳能进浴室、互联网进书房、垃圾桶进村庄,可以说,村居民社也已经能和城里的相媲美了。

改革开放让中国的城市、乡村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人们住房条件的改善就是这种生机与活力的最好注脚。

随着国家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居民的住房条件和人居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摄影/马冲

出行方式变化没有到不了的远方

自行车、公交车、绿皮火车等,是上世纪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40年前,对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人们来说,出一趟远门,要收拾好几天,还要备好路上的干粮,谁要外出全村人都知道。40年后的今天,道路四通八达,随便哪天都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上世纪80年代,自行车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上班或者出行,主要靠自行车。那时候大多是二八自行车,小孩因为身高不够只能跨过横梁站在踏板上,动作虽然滑稽,但他们却乐此不疲。

当时,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谁家要是有一辆嘉陵摩托车,就跟现在拥有宝马、奔驰一样。骑着一台摩托车游走在大街小巷定会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轿车更是稀罕物,人们都憧憬坐上小轿车,即便只是在车上拍个照也很满足。

当时很多中国人没有旅游的概念,当时景点也不多,能去一次北京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能在天安门前留个影,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自行车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它的健身功能已凸显出来。 摄影/范立彦

21世纪,私家车得到普及。

地铁已经成为现代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

那时飞机航线很少,而且价格很贵,出门远行主要是坐绿皮火车。人们出行,除了极个别有远方亲戚的,旅游目的地还是选在离家近的地方。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条城际高速铁路,设计时速350公里,运行时间为35分钟。

21世纪,私家车普及,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由此带来了一种新的旅游方式——自驾游。

2014年,我国出境游人数首次突破1亿人次,中国游客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目标群体。

40年,从时速40公里的绿皮火车到现在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时空距离被几何压缩。从普通人一辈子可能都见不到的飞机到现在我们随时的出国飞机旅行,改革开放,让我们走进了新时代。未来,我们继续和祖国和时代一起,砥砺前行,谱写美丽生活新篇章。

40年,从时速40公里的绿皮火车到现在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时空距离被几何压缩。 摄影/高嵩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服装
让人心碎的服装
道具服装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设计服装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