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仓
(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 亳州 236810)
“目标导航,两动一测”就是围绕生物学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创设情境,问题驱动,课堂互动,检测调控。具体做法是: 科学定位生物学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依据课标中的知识点设置情境,再以系列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驱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课堂互动即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取得课堂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检测调控即围绕生物学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计适量的训练题,检测学生对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下面以人教版必修生物2《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3节“人类遗传病”为例,探讨“目标导航,两动一测”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中的应用实践。
1.1 生命观念目标 说明什么是遗传病;举例说出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知道常见遗传病的基本预防措施;进而在较好地理解人类遗传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
1.2 科学思维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基因诊断在遗传病监测中的应用,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论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双重作用,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时,要符合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观。
1.3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学会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方法;通过对几种人类遗传病的调查,了解这几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通过实际调查,培养接触社会,并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和数据的能力,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1.4 社会责任目标 关注遗传病给人类造成的危害;主动向他人宣传监测和预防遗传病对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意义,建立科学的优生观念;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遗传病相关的问题。
2.1 人类遗传病概念 情境创设: 课件展示肝炎、感冒、腹泻、艾滋病、先天性聋哑、红绿色盲、狂犬病、多指、白化病及哮喘等几种常见疾病。问题驱动: 请同学们思考这些疾病都是遗传病吗?能否总结一下遗传病的概念?课堂互动: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员作补充。教师倾听并点评学生的回答,启发学生联系本章前面所学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及染色体变异等知识,判断上述疾病哪些是遗传病。强调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2.2 人类遗传病类型 情境创设: 课件展示白化病、红绿色盲、软骨发育不全、抗维生素D佝偻病、原发性高血压、21三体综合征患儿等图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0~P91。问题驱动: 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概念是什么?单基因遗传病的种类有多少?如何分类?多基因遗传病有什么特点?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课堂互动: 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并列表总结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定义和实例,小组派代表上讲台讲解一些典型遗传病的发病原因和特点,其他学生作补充。教师倾听并点评学生的回答,启发学生联系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来提高对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相互关系的理解。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如表1。
表1 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定义和实例
2.3 人类遗传病检测和预防 情境创设: 课件展示一些典型遗传病案例,简要介绍我国大约有20%~25%的人患有各种遗传病。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遗传病能得到治疗,大多数遗传病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问题驱动: 遗传病可能给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以及后代造成什么样的危害?遗传咨询的步骤有哪些?产前诊断的方法有哪些?课堂互动: 学生阅读教材,分组以角色扮演形式讨论上述问题串,小组派代表上讲台进行讲解遗传病给人类造成的危害以及常见遗传染病的基本预防措施,其他学生作补充。教师倾听并点评;然后启发学生,通过遗传病监测存在社会争议这一事实,说明遗传病监测与社会伦理有关,从而让学生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双重作用,提醒学生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时,要考虑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要符合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并启发学生学完本课后,要主动向他人宣传监测和预防遗传病对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意义,建立科学的优生观念。在讨论时,教师用课件展示一些背景资料,介绍基因检测的重要作用,提供一些遗传检测的具体病例,使学生认识到基因诊断所存在的社会争议问题。要求学生课外搜集有关基因诊断方面的资料,并讨论以下的问题: 如果基因诊断的结果显示,某人将来可能发生某种较严重的遗传病,除医生和家人外,其他人有权知道这个信息吗?如果这些遗传信息不应该被他人知道,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个人的遗传信息?
2.4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 情境创设: 课件展示并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及其意义。问题驱动: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事实是否可以帮助人类预防和诊治疾病,特别是人类遗传病?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社会伦理道德观产生哪些影响?课堂互动: 学生组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讨论人类基因组计划在人体健康和社会伦理等方面的正面和反面效应。教师倾听并评价;然后启发学生,为保证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不误入歧途,科学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如不进行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的研究等;普通公民应有责任和义务了解科学家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督促科学家的研究向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进行,等等。
2.5 检测调控 教师围绕生物学核心素养目标,精编达标检测题,要求学生限时限量独立完成,可通过教师抽检、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教师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2.6 布置课外作业 让学生参考教材P91,课外调查人群中的某种遗传病。调查的遗传病最好是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的遗传病(如高度近视等),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调查的积极性,又不会引起调查的尴尬,能够保证调查活动的顺利进行。向学生强调一些注意事项,例如: 调查了多少人,其中有多少人有某种遗传病,要如实记录;如果某家族有典型遗传病病例,一定要取得该家族的同意才能直接进行调查,等等。
新课标理念下,生物学教学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厘清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并明确各知识点及其所要达到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教学目标。问题驱动要能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引发他们深入思考。组织课堂互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节奏,留给学生思考、讨论与表达展示的时间,但不能散漫,每个问题都要设置合理的时间,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对于一些学生感兴趣而又带有疑惑的问题,可以建议他们利用课后时间通过查找资料、相互交流探究等查找答案,也能起到提升生物学素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