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问题、归因及路径探索

2018-11-19 21:21陈灿
决策探索 2018年8期
关键词:师生班级小学生

文/陈灿

课堂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双方借助各种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特指师生发生在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师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主要的形式。师生互动过程并非教师“为所欲为”的过程,而是师生双方相互界定、相互碰撞的过程;师生互动过程并非自始至终稳定不变的过程,而是双方之间不断解释对方所做反应、并随时采取相应对策的过程。

郑杭生认为:“社会学上一般将社会互动划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向度、深度、广度、频度和强度,并且将社会互动分为以下五种类型:竞争、冲突、强制、顺从与顺应、合作。具体到师生互动的结构研究中,国内学者从多种学科和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师生互动结构类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方面解释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系的基本内涵。总之,师生互动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互动,以促进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当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问答内容过于具体化

小学生尚无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因此要正确地进行引导,从而促进其扩散思维的发展。而大部分小学课堂中教师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问题答案,就简单粗暴地判断对错,造成小学生没有勇气再次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学任务为参照标准无可厚非,但绝不能以此为根本目的。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朝着教师想要的答案思考,亦或是标准的答案直接就是由“是”或“否”这样的词语构成,造成答案构成的机械化。这种提问方式局限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容易造成小学生思维定式的形成。

(二)师生问答对象的少数化

据有关研究表明,中国小学教师课堂活动时间的构成情况是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时间占45.4%;教师与学生小组互动时间占0.2%;教师与全班的互动时间占54.5%。我们不难发现,在如今的小学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学时间、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教学难度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师生问答的对象是少数学生。诚然,教师会因为学生成绩、学生听话程度、个人偏好等因素,在问答过程中,习惯性地提问好学生和乖学生,这造成了课堂中不常提问或没被提问学生的情绪波动,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甚者会产生厌学情绪。

(三)师生问答目的的单一化

课堂标准中,教师对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都有具体的标准,因此会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的,这是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但在如今的小学课堂提问中,教师提问学生的目的过于单一,只是要求学生回答复述或者检查学生对于一些知识和概念的记忆程度,而并非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从而错失了师生思维之间的碰撞和交流。

(四)小组活动准备不充分,易流于形式

我国小学班级人数一般在40~50人之间,甚至人口过多地区会达到50~60人。进行小组活动时,分组数宜在5~7组之间,而因班级人数过多,会造成每组人数的增加。小组人数过多,在进行小组活动时,会因教学时间、教学条件和设备等因素的制约,教师不能深入参与到各个小组的讨论之中,了解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进行具体的指导,没能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优点。学校和教师对于这种教学形式的不重视,会造成教师和学生双方准备的不充分,不能切实发挥小组活动的作用,导致其在真正的实施过程流于形式。

(五)小组活动分工不明确,造成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进行课堂教学小组活动前,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确定小组活动需要的教具、小组人数、场所等,并且要明确学生的分工,使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责任。但往往因教师目标不清晰,加之学生分工的不明确,易于造成某个活泼的学生一直在发言,而其他学生处于沉默状态,无法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影响小组活动的效果。

二、小学课堂中师生互动存在问题的归因

(一)小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高

小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对于某节课的把握和认知处于被动阶段,还未形成自主自动学习、查纠的习惯。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阶段的认知结构已有调整和进行完善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逆向思维。对于课堂师生互动,小学生大多数是依据兴趣和爱好来进行互动,对于知识认知方面的积极性不足。

(二)教师在小学课堂师生互动中引导作用不足

小学生本身性格活泼、好动,对于40分钟的课堂来说,其能够安稳地坐在教室集中注意力地听课,本身就不是一件易事。在如今的小学课堂中,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引导性不足,把握不好度的问题,容易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三)学校对于师生互动不够重视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是被引导方,而现如今的教学中,学生已成为教学的主体和重点,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学校在教学中起着宏观上的把控作用。但是,如今学校把升学率看成最大的目标,而对于课堂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重视不足。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于师生互动这个环节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

(四)教育部门以及社会的忽视

教育是立国之本,而小学生的教育更是关系到祖国人才的稳固发展,对于其后续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而如今的小学、教师、家长以及社会更多的是把成绩、升学率看成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从而忽视了其中的教育内涵,更会忽视课堂以及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三、小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师生互动的路径

(一)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互动课堂

中国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苏联的影响,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进行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式。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小学课堂的有序开展具有现实意义。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初步形成阶段,思维方式直接简单,价值观尚未形成,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产生安全感,才能充分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丰富师生问答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的记忆思维和创造思维正处于形成阶段,要正确地进行合理利用和调配,使之转化为有益于其进行有效学习的方式。由于小学生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坐在课堂时间有限等特点,教师应该适当地调整提问的数量,把握好提问的度,使师生互动中能够重点地进行记忆学习和思维训练。与此同时,教师要提高提问的针对性与多样性,对于提问问题要事先筛选和准备,在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基础上,对于学生某一方面的欠缺进行针对性的、多角度的引导式提问。

(三)制定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增强师生凝聚力

不同的学校处于不同地区,而受经济发展特点、环境以及培养人才模式等的影响,每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都不同。而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学校内部本身对于考试制度、考试时间等方面也会因各方面的影响而有所不同。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是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各方面来共同参与、制定与遵守的。对于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来说,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其提供了发展的大环境和大氛围。而具体到班级,则需要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增强师生凝聚力。有研究也表明“班级规模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密切:班级规模越大,学生的平均成绩便越差;班级规模越小,学习成绩越好” 。班级对于座位的排列,不能因为学习成绩的优劣、身高等因素来决定,而是要具体到这个班级的班风和具体学习的特点,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调整,而不能一成不变。

(四)依托小组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师生融合度

小组活动是增进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因而要按照学生的兴趣、性格等因素进行分组,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划分好每个小组学生的角色定位,如组织者、记录者、总结者、发言者等,使每个学生明确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定位,做好准备工作,同时要明确的是,小组活动更多的一个学习群体,是一种学习情景,是一种有意识增加学生交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进行此项教学时,要充分合理调控好时间,争取深入到每一个小组,具体了解每个人在小组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指导学生,而不是站在一旁观看小组活动,让其流于形式。当然,这对于教师课堂的掌控能力和时间把握是有很高的要求的,需要教师能够切实地实施并利用起来。

参考文献:

[1]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99.

[2]章人英.社会学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51.

[3]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30.

[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92.

猜你喜欢
师生班级小学生
班级“四小怪”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不称心的新班级
我是小学生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班级被扣分后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