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学与用、知与行的辩证统一,是广大领导干部学习的目标与方向。
眼睛只盯着书本,是死读书。
郭沫若在《游太湖蠡园为游人题词》说:“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向书本学还不够,还要向百姓学,在实践中学。在学习的起点上,要甘当“小学生”,谦虚自知,才能“积跬步而至千里”。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有些未必是真理,如何辨别?方法就是拿到实践中去检验。有的干部爱读书,但是不求甚解,自以为是,脱离实际,照搬照抄,结果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这就背离了学习的初衷和意愿。许多有成就之人都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每写好一首诗,总是先念给乡邻村妇听,根据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反复修改,直到他们称好才算定稿。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来自广大群众,群众的实践才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
1938年年初,毛泽东到延安抗大看望几位文化教员。他和大家一样穿着一身灰布制服,很随和地与教员聊起来。他说:“你们不要以为是老师,多识几个字就了不起。你们和他们比是这个。”他伸出一个小拇指来,“你们的学生是这个。”他又伸出一个大拇指来,“他们是工人、农民,经历丰富,会打仗会带兵,他们都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骨干。”毛泽东这番话是提醒大家,做老师的人首先应当虚心做学生,要虚心向工农兵学习,向广大群众学习,明辨是非,思考优劣。陈云一直以“老老实实做小学生”的态度坚持学习,虚心求教。
读书学习客观上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指导,利用知识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等,即是此理。尤其是领导干部作决策、下指示,往往需要大量客观、真实、有效的信息。这就更需要向实践求知,善读社会这部书,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在耳闻、目见、足践之中见微知著、管窥全豹,获得真知灼见,形成正确思路,作出科学判断。学之思之、闻之见之,领导干部对一方的情况就有了话语权。
学习不能空洞,不要务虚而要务实,要与实践结合起来,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查找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陈云说:“尤其重要的是,每个共产党员要随时随地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向群众学习。一切实际工作中的和群众斗争中的经验教训,是我们最好的学习的课本。”真正的理论,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逐渐深刻地领会,因为理论是实际的反映,归根到底是来自实践,而不是来自书本。这正像我们读书一样,某一本书自己已经读过好几遍,但是,隔了几年,因为工作需要,再去读它几次,就好像是没有读过的新书,就觉得过去实在没有读懂。这个道理不是别的,就是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问题。认识必须由实践中得来,而且只有经过实践,认识才能发展。
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坚持学与用、知与行的辩证统一,是广大领导干部学习的目标与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坚持集体学习并形成制度,为建设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各级领导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工作要求、一种精神境界、一种自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