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才回家一趟的儿子,对我说:“我们班有三分之二的家长都陪读了,你们考虑一下。”乍一听这话,我有些发愣。早先,我们谈论过这个问题,并达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那就是不陪读。突然冒出的此问,是何用意?
妻子在旁边直接对我发布号令了:“你就在合肥上班,早晚来回坐公交车也方便,为什么不能陪读?你要真不干,就我去,我明天就辞职。”
儿子接话:“妈,别急呀。我是征求你们意见呢。”
现如今,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有陪读现象的存在,好像不陪读,孩子就肯定学习好不了,升不了学,起码是上不了好学校,未来也就没有好的发展和出路。
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分数就是唯一的标杆?连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都没有,连料理自己都够呛,他所学的知识又能如何发挥,又将如何面对将来的社会竞争,闯出一番事业的天地?
一直以来,我倔强地按照先成人再成才的思路教育和培养儿子。小学与初中阶段,不过问他的具体课程学习,不存在辅导和另外指导,只提醒和点拨学习方法,促其自己动脑筋想办法;从不与儿子的老师接触,家长会只是让妻例行公事,一切让他自己独立面对和处理;不要求儿子参加任何校外辅导班兴趣班,不受限制地广泛阅读和思考。绝大多数时候,我只在背后做些帮助他分析和梳理的工作,引导他扩展思维,激活他的潜能,锻炼他独立自主思考和应对的能力。
对于从高一开始就有的陪读现象,我们也探讨过。第一,我们要的是成长,这成长包括了身心健康、生活自理能力、独立面对和处理各类事务以及自我学习。陪读等于是继续藏在父母的庇护下,会丧失了独立的机会,自然也就无益于成长。第二,独自行走和承担是迟早的事,与其在未来的时间段痛苦地被迫接受,哪如提前主动地慢慢适应。第三,给孩子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安排学习,安排生活,调整身心,学会自控自律和条理化,自我打造想要成为的那个自己。第四,我们的家庭生活还不富裕,还需要奋斗;我们每一个人都还不算成功,还需要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我们应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最紧迫的地方,而不是为了另一个人去无端地“牺牲”自我。
儿子赞同我的观点,并说服了期待着跟风的妈妈,同时,更以良好的表现给出了响应的回答。这一进入高三,儿子的观点是不是有了改变?要知道,儿子进入高三,也是父母心悬和紧张的开始,生怕有什么风吹草动发生,那可是关键之关键呀,不容疏忽的。
和儿子一细聊才知道,住校生的骤然减少,宿舍变得空空荡荡,儿子有点心虚了。仿佛陪读的同学会瞬间成绩提升,并远远超越自己,本有的底气,变得有些不足和慌乱。我提醒道:“这么多年的学习体会,你应该明白,学习最讲求的是方法,在正确的方向上正确地努力,才有提高学习成绩的可能。没有方法地拼时间拼体能,往往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陪读,只不过是父母承担了生活上的一些问题,让孩子舒服些,至于效果,未必就强化了多少。对于一些自主性很强的孩子,可能起到的是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干涉和干扰了孩子的学习。”
我接着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换个思路来看这个问题。你在处理生活上的问题时,你在锻炼身体时,会不会是一种脑力上的放松?有劳,也有逸,而且是自主调控和把握节奏。对于你这样有自觉性的学生,可能更适合于你。说白了,陪读只是心理安慰,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效果。我们可以从考试成绩中测试一下,有了陪读的学生不一定就成绩肯定提高,你所需要的是信心,是相信自己的努力必有回报。”
儿子笑了,说:“你们可能理解错了我的意思。我不是要你们陪读,只是看看你们对此事的反应。”
我禁不住称赞了儿子:学习要靠自己,没必要和别人去比。我对儿子这样说,也对自己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