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
在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占到全国人口数的70%,他们的教育问题是影响整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据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的农村留守兒童的数量将近2000万,当中有84.6%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有少数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这样的一个局面如何能保证孩子们正常地接受教育?本文只就农村留守中学生厌学这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目前农村中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有:课堂上,部分学生思想开小差和讲话吵闹,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打瞌睡,做小动作。实行“三不主义”,即不动手、不动口、不动脑,视上课为坐牢。练习、作业抄袭或者偷工减料,少做、漏做、字迹潦草,甚至干脆不做。有的学生平时考试几分钟就交了卷,或者是随便填几个选择题就趴在桌上睡大觉。另外,厌学的突出表现是经常逃学旷课,瞒着家长和学校外出闲逛,夜不归宿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一、从内因来说
首先,随着身体发育的成熟,中学生感到自己已长大成人,但是这种“成人感”在很多方面却呈现其不成熟性,在处理问题上也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缺乏成人那种相对平稳、冷静的理智,缺乏承受压力、抵抗挫折的意志力。其次,厌学的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不好,对学习感到乏味,从而产生厌学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小学基础差,对现在所学的课程听不懂,缺乏学习兴趣,从而放弃学业。这样,学生的学习动力就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学习成绩就更差了。
二、从外因来说
社会方面,高中和大学的教育收费大大增加,学习压力更大,即使好不容易高校毕业了,就业依然困难。再就是市场经济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流行,使得“读书无用论”广泛传播,一些精神垃圾也刮进了校园,甚至经常旷课去上网,荒废了学业累垮了身体。这部分学生对于读书兴趣降低,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家庭方面,主要是庭教育的缺失。不少的家长对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使学生产生过强的依赖心理,学习不愿独立思考,受挫能力很弱。或者是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无法进行有效的管教。或者是家庭破裂,父母的离异使孩子失去了家的温暖,失去了父母的关心。学校方面,课本趣味性不高,对学生的吸引度不够,学校课程安排得不够合理。老师不能调动学生兴趣,或者是搞一刀切,只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人为的按考试分数把学生进行分班,进行不公平的教育教学。
那么,又应该怎么样应对学生的厌学心理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现在的农村绝大部分父母都是外出打工的,可以考虑在假期带孩子出去做下假期工,体验父母工作的辛苦与不容易,从而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与感恩之情。如果是在农村的,在周末时间让孩子们多做点农活,不仅能减少家人的负担,还能够培养自食其力的意识。
第二,树立好的榜样,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唱歌是学习、打球是学习、练字是学习、画画是学习,只要用心,一切皆可学习,只要快乐,一切皆可学进。我们可以多向他们介绍成功人士勤勉节约艰苦奋斗的实例,或者是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强人例子。
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先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厌学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
第四,我们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多关心学生,爱护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不歧视差生,让学生感受到你是真心对待他们,真诚帮助他们进步,学生便会解除思想上的自我封闭和对教师的逆反心理,自觉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
第五,让学生尽可能的学习多种技能,培养成长过程中的成就感。我们不能强求学生在学习上获得同样程度的成功。具体体现在,在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有难易之分,并能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他们创设不同的表现机会。还有就是成立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比如篮球小组,棋类小组,书画小组,音乐小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看到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够有所收获,不再厌学。
第六,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学习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困难,遭受挫折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意义,正视学习过程中遇见的困难。其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类型的学习、实验和探究,让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自己去总结经验教训和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心,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耕耘最终会带来收获,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之中。
总之,面对日趋严重的厌学现状,作为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明白学生厌学的原因,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校教师努力的基础上,加强家庭社会的配合协调,相信能较好的消除初中生的厌学现象,帮助他们顺利的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