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尝试

2018-11-18 15:20连福芹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素养

连福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之根,民族之魂。它是无数圣贤生命情感的积淀,它所承载的人文价值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现代文明正是根植于这片沃土,才能根深叶茂。小学阶段是学生素养养成的关键期,因而,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极为深远。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扎根,已成为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中提到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制定《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促使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民间为传统文化传承而奔走的个人和团体雨后春笋般的出现,都在为使孩子更好的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而努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学生心中扎根呢?结合实际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加强师资培养,夯实传统文化底蕴

教师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力军、中坚力量。没有素养高的教师,传统文化教育就不能扎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就不能很好的传承。要做一名合格的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师,首先要具备这方面的素养,努力做到“博古通今”。但是由于中华传统文化一度被污名化、妖魔化,一段时间内传统文化被认为是落后的代名词。造成几十年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断层,整个社会、甚至许多老师不知道、没读过、不了解祖宗先贤留给我们的蒙学、家训、经史子集等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无法在各科的教学中有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元素。传统文化又是一门新的课程,以前没有开设过,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利用,教师一切要从头开始,开展教学很困难,对于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都有不少困惑。而且合格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既要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要有一定的教育学意识,而同时具备这两种知识结构的教师少之又少。以往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渗透到家庭、社会、学校中的教育,从这一点上讲,所有学科的教师都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没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老师就不是一个完全合格的教师,这就要求所有教师都应补上缺失的传统文化学习。所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对教师进行系统师资培养。

可喜的是,最近几年,自上而下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市区教育局多次组织老师们到曲阜儒源文化学校、聊城同心国学院等地学习,掀起了了一轮又一轮的国学热。学习的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入,学习的人次也越来越多,热衷于传统文化学习、传播的老师越来越多。作为教师,在明确了学习和教学的内容方法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勤奋自学。只有多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结合日常工作实践,顺应学生的天性并适当引导和点拨,才能使传统文化教学达到“弘扬传统文化,涵养人文情怀,奠定文化根基,提升人格境界”的目的。教学相长,带领孩子们步入传统文化的殿堂。

二、立足课堂, 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

我们所用的山东省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开篇点明,学传统文化首要目的就是千学万学学做中国人。围绕这一目的,教材中编排了“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板块。在“经典驿站“里我们会聆听到孔子、孟子、老子等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会在 “名人长廊”里,看到精忠报国的岳飞、发愤写《史记》的司马迁、博学多才的蔡文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等,他们告诉我们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中国人曾经活得多么大气自信、高风亮节!在“名胜佳境”里,泉城济南的秀美风光,长江黄河的雄伟壮阔,蓬莱仙境的神奇瑰丽,每一处风景都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都留下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在“艺术乐园”里,谜语、成语、对联、趣味诗歌等展示着流传了几千年的民族艺术。作为传统文化教师,我深入领会《纲要》精神,了解低高年级分学段有序推进教学的内容要求,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排结构特点和意图。精心设计每一课的教学,力求教学立足一个点,使学生多维度认识中华历史文化的根源和精髓,力求把课上得厚重、文化味浓郁,传承文化精华。

三、营造传统文化气息浓郁的校园环境

传统文化气息浓郁的校园环境能让孩子置身其中,随时随地感受、学习传统文化,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具体说来,学校可以在整体规划建设中加入一些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建筑形式、人物塑像、园林景观等,在校园、教室的墙壁上张贴诗词歌赋、名人画像和名言警句等,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专栏”等,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走廊文化、墙壁文化、传统文化节日等打造学校文化特色,使校园成为一本会说话的传统文化趣味书。学生只有在校园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将其内化为求知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

四、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带动学生践行

传统文化教育重在“知而行”,现在许多学校虽然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经典诵读工程,但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记住了《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等经典内容,理解却非常肤浅,入脑不入心。有些孩子,小小年纪就已熟读蒙學经典和四书,但在家对长辈不孝,在校对老师不敬,对同学不睦,常常对人出言不逊,不知礼法。虽熟读经书却不明其意,更无法通用,未能起到长善救失的目的。因此我认为围绕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的核心素养,可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系列活动践行传统文化,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行动。比如社会关爱系列活动,可以开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教育,开展“尊敬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采访活动等;可以开展师生“日行一善”系列活动,开展“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教育,开展“生有涯知无涯”的人生追求教育等;开展“圣贤在我心”家国情怀系列活动,开展“新闻天天播报”活动等。也可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系列活动,如元宵节举行“万里大团圆”的活动,清明节开展“缅先烈,继遗志”的追思活动等。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既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也是实现基础教育目标的需要。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融入到孩子的生命中,才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启学生的幸福的人生 。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