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华姝
见到杨汉超时,他正在办公室审核资料。
“精准锁定搬迁对象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第一步,这需要对各乡、镇上报的资料和数据进行仔细比对、分析。”盘州市水库和生态移民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服务中心主任杨汉超说,如果搬迁对象把握不精准,接下来的工作将难以开展,甚至会造成扶贫资金和人力的浪费。
2004年大学毕业,杨汉超选择去西藏任教,支援西部教育事业。虽然环境艰苦,教学设施落后,但他仍然能找到坚持的理由。“站在讲台上,听着孩子们的读书声,清脆悦耳,看着他们的笑脸,我心里特别踏实。”十年时间,磨炼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特质。
2015年,杨汉超回到家乡盘州市,在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白天深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各个乡、镇开展工作,晚上在办公室伏案学习业务知识、整理各种数据资料,加班加点已成为他的工作常态。
为了照顾家庭,他回到家乡。为了扶贫,他又将精力全部投入工作。“生活中,家人给了我许多鼓励和支持,让我能在工作中拼尽全力,做到最好。”杨汉超说,家人的支持让他倍感欣慰。
2017年4月,杨汉超接到一个电话。“杨主任,我家的情况达到易地扶贫搬迁的条件吗?”英武镇转山地村的谈洪福打电话来询问。
杨汉超随即组织工作人员到转山地村调查情况。转山地村属于典型的深山区、石山区,耕地面积少,土地贫瘠,谈洪福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人口5人,劳动力2人,人均耕地仅0.6亩,在当地无法通过产业帮扶或就业帮扶实现稳定脱贫,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打完电话的第二天,杨主任来到我家,他仔细询问各种情况,没过多久,他通知我可以易地扶贫搬迁,我打心底里感谢他。”谈洪福说。
通过不断实践,杨汉超总结出易地扶贫搬迁“八项审核”法,即从户口性质、财政供养、农户属性、危房改造、以前年度的易地扶贫搬迁、不动产登记、工商注册登记、车辆拥有等八个方面进行审核,严把政策关。
在工作中,杨汉超不言苦不说累,即使是患左中耳胆脂瘤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上班,后来听力持续下降,实在不能再坚持了,才到上海住院治疗。
住院期间,他将笔记本随身携带,对每个搬迁对象存在的具体问题建立台账,及时反馈给各乡镇,并且指导修改。医生叮嘱他要好好休息,他总是笑笑说:“没事,就当是活动筋骨了。”
目前,盘州市共有3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每一个安置点都有杨汉超的汗水和脚印。在水库和生态移民局的3年,他共参与和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588户26092人,搬迁群众覆盖盘州市25个乡(镇、街道)、200余个行政村。
盘州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仍在紧锣密鼓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