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香 杨海龙
区域差距是我国中长期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须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七大战略之一,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目标,可见新时代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更高的历史使命、更科学的评价和要求。本文通过分析近期区域经济发展形势,提出加强区域间协调发展,进一步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强化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总体形势呈现稳中向好的局面。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6.1%,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9.6%。3月,制造业PMI为51.5%,高于2月1.2个百分点,升至一季度高点,制造业扩张提速,呈现稳中有升态势。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PMI分别为52.2%、53.2%和53.1%,分别高于制造业总体0.7个、1.7个和1.6个百分点,表明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新动能培育加速推进,制造业不断向高端迈进,供给质量进一步提升。3月,生产性服务业和物流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比2月上升13.9个和16.1个百分点;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快递、电信、互联网软件、银行、证券和保险等行业均表现出较强的扩张势头。
各地区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态势,新动能茁壮成长,质量效益持续改善,经济运行起步向好。四大板块区域分化呈现收敛态势。中西部地区增速强劲,东部地区保持平稳,东北地区经济向好势头明显。但是,区域板块内部出现分化,未来须对区域内部分化趋势保持密切关注。
今年1-2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实际增长7.2%,较2017年同期的6.3%加快0.9个百分点。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9.0%,较2017年同期的5.4%增加3.6个百分点。从区域看,1-2月,西部地区以8.4%的同比增速继续领跑全国。西藏与云南更是以14.3%和12.0%的同比增速位居全国第一和第二,陕西、贵州同比增长高达10.8%和9.9%,位列全国第四和第五。中部地区工业经济增长强劲,同比增长8.2%,其中江西和安徽分别同比增长9.4%和8.6%,位列全国第七和第九。值得一提的是,山西同比增长7.7%,高于2017年同期2.9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工业经济增长持续平稳,同比增长6.9%。上海和浙江同比增长11.8%和9.8%,位列全国第三和第六。海南、河北、天津和山东增速较低,分别为-8.2%、1.8%、3.1%和3.4%,区块内部分化严重。东北地区的同比增速达到4.7%,较2017年同期上升了3.9个百分点。与其他板块相比,东北地区工业经济增速虽然仍有差距,但向好势头明显,尤其是辽宁省,由2017年同期的-6.9%增长到今年的8.1%,上升了15个百分点。
今年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额达4.4626万亿元,同比增长7.9%,比2017年同期下降1个百分点。从不同区域板块来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有所放缓,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快速回升。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7%,比2017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同比增长10.7%,比2017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新兴领域快速发展,新动能、补短板方面的投资有所提升,在固定资产投资放缓的同时保持了工业经济的稳步发展。西部地区同比增长11.1%,比2017年同期上升3.2个百分点,尤其是西藏、云南和贵州,同比增幅分别达30.5%、18.0%和17.5%,位列全国前三;东北地区同比增长8.1%,比2017年同期上升25.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动力强劲,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同比增幅分别为8.2%、9.1%和4.3%,尤其是辽宁,比2017年同期的-21.7%提高了29.9个百分点,其自2014年3月以来增速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推动PPP模式以引进民间资本,民间投资有所回暖,但区块分化严重,民间投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活。1月,全国PPP项目总投资3971亿元,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占全国总投资额的比重分别为27.7%、23.1%、43.9%和5.3%。东中部地区民间资本投资保持稳定,西部地区相对活跃,东北地区还有巨大的提升潜力。另外,目前大部分PPP项目仍由国企主导、民企配合,民间投资在进入相关领域的过程中在手续、资质及程序等方面有一定的限制,且民企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是制约民间资本投资的重要因素。
1-2月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1.7%、13.1%、16.6%和11.2%。分省份看,全国31个省(区、市)用电量均实现正增长,其中,云南、四川、广西、重庆和浙江等省份用电量增速均超过或接近20%。
一季度我国消费需求旺盛。来自天猫的数据显示,蒸汽拖把、洗碗机、擦窗机器人和烹饪机器人购买人数增幅分别是320%、188%、169%和145%。进口生鲜成交额增长近300%。一是受节假日集中的影响;二是互联网技术改变了消费习惯,进而提升了消费升级;三是就业形势向好、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等有助于提升居民消费的预期。从地域看,消费的主力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全网“双十一”省市交易额占比来看,北京得益于京东自营交易额贡献,其全网交易额位列全国第一,而粤浙沪苏延续电商强省地位,前五名交易总额占比超过全国的8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虽快于经济增速,但近几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在下降,这对未来消费预期的影响值得重视。
以人均GDP衡量四大板块之间区域经济差距,发现区域经济差距经历了2013年以来的首次收敛。预期未来区域经济的收敛和区域差距的变化存在不确定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板块内部不同省(区、市)经济增长的速度开始呈现分化趋势,并且增长速度的差异在快速扩大,华北和西北的个别省份经济增长幅度呈现较大幅度下滑。问题区域的经济发展值得密切关注。以城市作为空间尺度衡量差距,未发现差距缩小趋势。以长江为界限的南北区域差异在2012年后表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区域分化不足以否定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形势,但须密切关注。
从地区财政总收入规模与结构来看,东部地区财政实力雄厚,江苏、广东及浙江位列全国前三位,一般预算收入与基金性收入占比较高,对土地出让收入较为依赖;中部六省东承西传作用日渐凸显,除河南省外其他各地对中央财政转移依赖加深;西部地区税收收入不足、土地出让收入较低,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占其总财政收入比重平均超过50%。青海、宁夏等西部省(区)处于财力最薄弱位置;东北地区由于经济疲软,中央转移支付占综合财力比重为各地区最高,对中央依赖最大。东北地区、西部地区财政收入依然缺乏内生增长动力,脆弱性突出,房地产严控使东部及中部地区部分省份财政收入持续承压。
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不仅仅存在人才的流失问题,更重要的是人口的流失。由于人口流失导致的老龄化程度、空巢化及少子化等因素叠加,对城镇化发展、产业发展等产生的影响愈发明显。如宁夏固原市人口大量流出,劳动力欠缺,对于固原市的脱贫攻坚产生极大影响。从黑龙江爱辉到云南腾冲做一直线,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以此线为界,约有96%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36%的东南部地区,约4%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64%的西北部地区。要清醒认识区域人口等要素分布不均衡的现实,通过提高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等方式缓解要素分布不均衡的态势。
区域经济分化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复杂的原因,是长期形成的。要正视区域经济的分化问题,不为一时的区域不均衡不充分而焦虑。区域政策的目标是把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基础情况,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使得不同地区各自的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对于以资源加工型和传统产业为主的区域,需要加大产业结构性改革与升级力度,完善“三去一降一补”具体措施,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同时发挥后发优势,积极谋划发展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等模式;对于结构变革和动能转换较早的区域,需要进一步加快市场化开放和配套能力建设,加大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投入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新经济,完成动能转换。
近些年,区域经济的不同板块间,甚至是板块内部出现了明显分化,这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坚持问题导向,研究深层次原因。通过遏制区域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扩大的趋势,使之保持在一定限度内,以不同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引导区域协调发展。针对不同地区经济的差距,深入研究其多重影响因素。重点研究转型成功地区和转型困难地区,总结转型成功地区值得推广的经验和转型困难地区的障碍因素。应对区域经济分化的新挑战,应有创新思维和大局意识,打破区域间行政界限和壁垒,“跳出”区域来解决区域发展难题,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不同区域都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短板,要建立全国统一的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进一步开放市场,合理引导不同区域板块间的产业梯度转移,加强区域间的良性互动,形成区域间错位发展。以国民经济整体效益为依归,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为基础,形成合理的区际产业分工格局。另外,新时代、新形势、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差距很大程度上在于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特别是打好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战,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别,持续推进相对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加强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反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农村与城市拥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和平等的发展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