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戏欢闹正月浓

2018-11-18 22:25董宁
走向世界 2018年2期
关键词:杨家将长袖花木兰

文/董宁

我住在古镇,爆竹一响,古镇的年便明朗起来,亮晃晃的正月也大步“跑”过来。正月的巷口里,吹糖人、捏面人的师傅满街来回走,卖彩球和冰糖葫芦的小摊位,更是惹眼和逗人。但古镇上最热闹的,还是正月里的乡戏。

乡戏从正月初二就开始上演,一场接一场,热闹的乡戏裹着年味儿挤满了正月。古镇的街中心有一处戏园子,来看戏的人一拨拨往这赶。小孩子不懂戏路,更不知故事的曲折离奇,但比大人还兴奋,哪儿热闹就往哪儿钻,戏园子自然成了开心的乐园。那时我是个小戏迷,虽猜不透这穿了长袖阔袍的古装戏,但逢戏必看。哪天有一场没到场,心里就直痒痒,像瘪了的气球一样打不起精神来。

戏园子里看戏的人爆满,戏台下便成了一处热闹地。一排排简易的座位上人影晃动,戏园子成了人声鼎沸的热闹窝,古镇的年味儿和乡土民风,也“钻”了进来。

棒鼓手“啪、啪、啪”几声脆打,台上三阵锣鼓敲过,戏要开演了。垂幕一拉开,台下的一双双眼睛便定了。几尺舞台让乱哄哄的戏园子转眼成了安静有序的讲堂,左冲右突的热闹劲儿,一下子跑散了,年节里赏戏的好时光,说来就来了。

戏台上,长袖甩成了旋风,高帮靴踏出一阵烟。小丫鬟着一身花套衣衫,迈着碎步缓缓走来;耿直的黑脸暴怒无常,打着转儿“喳喳”地叫个不停;倜傥的书生却是另一个模样,扇子一滑,便掠过几缕春风。演员一个个融入角色里,戏台像是穿越到了古代时空。观众十米外观景,一眼却能看到北宋、看到南陈,看穿世间美与丑,一抒满腔爱国情。在古镇,我看过好多戏,如《杨家将》《木兰从军》《精忠报国》等。这些虽是乡戏,上演在小镇的舞台上,却自有天然野趣之美,像自然长成的一粒粒小珍珠,打小深埋在记忆中。

正月里,有的乡戏豪情满怀,震撼人心;有的则千回百转,曲折离奇;有的又凄婉悲切,有的还惹笑逗趣,很是喜闻乐见。《杨家将》中,杨门三代英勇杀敌,保家卫国,杨门家事经久传诵;《花木兰》中,巾帼英雄花木兰,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巾帼事迹可赞可歌;《精忠报国》中,岳飞忠心耿耿,气贯长虹,明月为之泣声动容;《秦香莲》中,背妻弃女的陈世美,世人唾弃……热闹的乡戏,把乡亲们唱得一会儿豪气满怀,一会儿又抹泪掩面。它唱浓了年味儿,热闹了古镇,也充实了我们关于春节的回忆。

戏散,窄斜的小道上,三五成群的乡亲们仍没从戏中走出来,一位老奶奶扯着嗓门说,这秦桧咋就这样祸害人呢。等乡戏都唱罢,正月便也就结束了,古镇的年也就走远了,古镇的乡亲们便走进春播里,开始了新一年的农忙。

猜你喜欢
杨家将长袖花木兰
攀援而上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王春艳:战“疫”场上的“花木兰”
从儿童的审美角度赏析经典人物形象
花木兰
《花木兰》导演和他的大女主故事
First Look
赐学生“长袖”,促学生“善舞”
杨家将戏曲作品在元明清三朝的主题流变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杨家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