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战
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的特点就是用事实说话,尽量真实地提供信息,准确、真实、简明与及时。从新闻报道的定义不难看出在新闻报道中媒体的客观属性,那么媒体在新闻报道中难道只是一个传播的管道、事实的镜子,不具备个性和风格?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新闻报道中除了呈现事实,也会很鲜明地呈现报道事实的媒体的形象。我们首先来看媒体形象是什么?媒体形象是媒体特征和表现在观众心目中的反映,是观众对媒体的总体评价。
那么媒体形象从何而来呢?媒体形象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综合评价和印象。概括说来可以分为外在的技术性指标性质的感官可知的具象表现,和内在的媒体素养价值观表达等非具象的特征和表现。下边就以电视媒体为例,谈谈在新闻报道中媒体形象是如何塑造和体现的。
一档新闻节目的外在媒体形象具体来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体现:节目的形式和包装、主持人的形象、技术性指标的质量和标准。举例来说,在上世纪90年代,大部分的新闻节目还是主持人正襟危坐,内容严肃刻板。南通广播电视台的名牌栏目《城市日历》以非常时尚轻松的包装,让人耳目一新。首先,形式上,在网络还不发达的当年,《城市日历》就率先推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版块《标题新闻》。这档民生节目把和百姓生活相关的资讯过滤整理,以简明扼要的标题呈现出来,由于信息量丰富,深受当年以电视为主要信息来源的通城老百姓的欢迎。其次,《城市日历》推出了一位青春又亲切,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说新闻的主持人陈晓露,她亲切柔和又时尚大方的形象深入人心,二十年过去,她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品牌。
在新闻报道中,对媒体的形象起着决定作用的是内在。媒体的价值追求,媒体人所传达的业务素养,媒体如何处理和受众之间的关系,这些是确立一个媒体在观众心目中形象的关键。
媒体的价值追求虽然不能直观地看到,但是却是渗透在媒体每一篇新闻报道的各个细节中的。报道同样的新闻事实,不同的媒体所呈现出的形象可以是千差万别的。当年央视的《新闻1+1》有一篇报道,一位生活失意的年轻人在闹市街头跳楼身亡。这个事件当时很多媒体都有报道,很多媒体把关注点都放在挖掘跳楼青年的身世,或者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新闻1+1》当时的报道名为《冷漠如刀》,将关注点放在了楼下看热闹的人们,主持人董倩和白岩松当时在演播室里一番精彩的评论让人印象深刻,他们从这群看热闹的人谈开去,深挖人性中的种种问题,既深刻又生动,文字中透出的记者和主持人的思想的深刻和锐度,一个充满正义感和人文关怀,又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媒体形象强烈呈现出来。
关于如何处理媒体人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每家媒体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同样呈现出的形象当然是天壤之别。作为民生栏目的《城市日历》一直追求的就是“反映百姓心声”,所以始终把自己作为百姓的代言人,关心民生问题,极力替观众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自己人”的形象深入人心。近二十年来,《城市日历》热线几乎每天都被观众打爆,观众把《城市日历》当作了可信赖的亲人。
媒体形象的确立和塑造需要从几个方面努力。价值追求是根本,要想有良好的媒体形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最为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们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价值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将国家和民众凝聚在一起。它们帮助定义一个社会所支持和所反对的东西”。每个媒体人都应该了解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价值追求,这是塑造良好媒体形象的基石。
其次,要提高媒体人的业务素养。媒体人的业务素养,不仅会给采访对象留下对一个媒体的最初最直观的印象,而且媒体人看问题的准确度、角度和深度,对待采访本身或严谨认真或敷衍随意的态度会最终影响报道的质量,从而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呈现出不同的媒体形象。
最后,一个媒体对待新闻事件中人物和观众所体现出的人文情怀,以及报道之后,对反映问题所持的态度和所做的行动也会影响媒体形象。
综上所述,新闻报道中的媒体形象对每个媒体来说都至关重要,而媒体形象是可以靠我们每个媒体人的努力打造和确立的。媒体形象会对媒体的生存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值得每个媒体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