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的健康

2018-11-18 16:00孙凯
记者观察 2018年9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身体

文 / 孙凯

体育学作为一个专业学科,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同诸多其他学科相似,体育学也受到来自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同时也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逐渐扩展到对德、智、体的全面培养。不再单一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训练和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方面的素质,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

要想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并能够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充分应用好所学的体育知识;其次,通过组织一些户外活动和训练,用竞技的方式增加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引导和教育作用,让学生在锻炼过程中明白锻炼的原因和目的,让学生能够有积极的思想认识和目标。如果我们在体育锻炼中时刻有明确的锻炼目标和正确的认识,那么就会对体育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一旦成为习惯,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大有裨益,而且通过体育锻炼形成的内在驱动力会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永远充满活力,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采用科学的锻炼方法

当代大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进行体育锻炼,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大学生的锻炼方法并不科学,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增强体质,而且对自己的身体会产生一定的损伤,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有意识地进行科普,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当中,遵循科学锻炼的原则。

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细致地讲解与体育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根据人体发展的规律进行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另一方面,通过日常的宣传和教学,让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到不同的锻炼项目对身体产生的不同锻炼效果。例如,有的锻炼项目可以增加运动系统的灵活性,有的锻炼项目可以增加肌肉的强度,还有的锻炼项目可以改善身体的机能、促进身体的发育。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让学生在进行科学锻炼的同时还要注重身体的全面、协调发展,不能仅仅为了某一目的而长时间进行一种身体锻炼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体育锻炼要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经常性的进行锻炼,才能达到身体锻炼的目的。偶尔的一次运动不仅不能够对身体产生积极的影响,还会因为突然的锻炼对身体产生损伤。

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把握科学锻炼的原则,引导学生养成锻炼的好习惯,最终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通过身体上的锻炼,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无必然联系,这是大众对体育学专业的一个普遍误解。其实,体育学不仅有身体上的内容,还包含着心理等多方面。不难理解,身体上的健康往往会促进身体机能的良好运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与医学上的身体内激素有一定的联系,我们不做赘述。

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当中,尤其是参加体育竞技项目时,能够培养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而且,在克服困难的同时还能增加自信心。这种自信心能够在学生的心里蔓延开来,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上也能够充满自信,克服学习和工作中的一些困难。还有就是学生在参加体育项目过程当中,往往是以集体的形式,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促进整个集体的健康发展,而集体的健康发展又会反作用于个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就是身体健康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机理,也是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

四、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不仅仅作为一种知识传授的平台,还要能够成为学生增强身心健康发展的引导者。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明确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和体育教学对于当代大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最终通过积极的引导,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身体
心理健康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