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浙江经验加快推进陕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018-11-18 15:33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陈再生
西部大开发 2018年9期
关键词:三农农民农村

文 /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陈再生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了好的决策、好的蓝图,关键在于落实。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围绕“三农”工作,在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但也要看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升级版的大战略,需要适应新时代,认识新矛盾,站在新高度,形成新思路,研究新问题。

一 明确乡村振兴战略时代使命,科学制定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

十九大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我国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指出了重点,是今后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借鉴浙江经验和我省一些地方好的做法,在工作指导上建议应从规划入手,突出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1.坚持规划先行,引领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是指导乡村振兴发展的蓝图,是全面性、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规划。浙江坚持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抓手的美丽乡村建设之所以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虽然有自然禀赋因素,但有三条值得我们思考,一是“千万工程”规划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二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三是连续15年扎实推进、步步提升。浙江的规划突出省级的指导性规划,重点在县一级的实施规划,并坚持在法治框架下依法规划,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确保规划实施的强制性、规划管理的系统性,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保障乡村振兴建设健康协调发展。

2.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当前,省委、省政府已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实施意见,关键在于指导市县级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个字的要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实行重点突破。这五个振兴的要求系统地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其中,产业振兴,夯实乡村振兴基础,这关系着农民致富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基础。人才振兴,启动乡村振兴引擎,这是第一资源。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振兴才能跑出“加速度”。文化振兴,凝聚乡村振兴合力,这是乡村振兴的“魂”,弘扬传承优秀的农耕文化,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生态振兴,铺展乡村振兴画卷,坚守好生态红线,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宜居作为衡量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标准,作为改善广大农民“体验感”的落脚点。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方向,关键是要靠党组织这个“车头”带。要坚持党建引领,保证乡村振兴的方向不偏。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振兴”的要求,制定规划时从陕西实际出发,应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振兴什么”的问题上,将如期完成精准扶贫攻坚任务作为前提基础;将产业兴旺作为贯穿全过程的主线;将生态宜居作为突破口;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作为重点。在“谁来振兴”的问题上,将开发乡村振兴人才、激发乡村内在活力,提高农民内生动力,实现乡村自主发展作为立足点。在“怎么振兴”问题上,将推进城乡二元结构变革,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农业现代化作为目标。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推动不同发展水平的乡村循序渐进,提档升级。围绕产业兴旺,重点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分业分品制定提升质量效益方案,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和布局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中区和优势区,放大业已形成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产品优势,提高整体质量效益。围绕生态宜居,应分类指导,对条件较好,工作基础扎实,美丽乡村建设进展面较大的县,应要求整体推进,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从“环境美”向“发展美”、从“形态美”向“制度美”的深化;对于条件一般,基础工作一般的县,应要求扩大示范面,稳步推进,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外形美”向“内在美”的提升;对于条件较差、基础工作薄弱的县,应重点扶持,帮助这些地方创造条件,打牢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跟上时代的步伐。就村一级来讲,生态宜居建设,要分类分档提出标准要求,对“中心村”主要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吸引人口集聚,辐射周边村庄;对“一般村”主要实行环境综合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对“高山偏远村”和“空心村”,继续有针对性实行移民搬迁,适度集中;对“历史文化村落”主要实行保护修建,促进历史古迹、自然环境与村庄融为一体。

二 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突出抓好当前起步的几项重点工作

第一,围绕发展是第一要务,着眼打好三个攻坚战

一是实现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和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必须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要按照中央要求,把提高扶贫质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和层层加码。要下足绣花的功夫,首先保证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另一方面要全面理解脱贫攻坚是为了让少数目前处于贫困状态的人口能够摆脱贫困,进而过上小康生活,乡村振兴则是为了让所有农村人口过上富裕生活。脱贫是现阶段的底线任务,乡村振兴是未来发展的更高目标。因此,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导向、资金投向和重大项目安排,超前谋划,科学衔接,积极争取安排一些项目建设,为稳定脱贫成果,增强长远发展后劲,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

二是围绕农村生态宜居,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重点抓好乡村生态环境整治和污染治理,保护、改善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打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生态基础,为建设美丽中国铺垫美丽乡村的底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一方面,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向乡村覆盖,城市文明向乡村辐射,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另一方面,学习浙江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开展的“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四边三化”(路边、河边、院边、房边进行洁化、绿化、美化行动)“三改一拆”(改造旧住宅、旧公共建筑、城中村改造、拆除违法建筑行动)的经验。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改造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

三是乡村振兴要紧紧围绕产业兴旺下大功夫。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不竭源泉,必须放在首要位置,并贯穿始终,这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和着眼点。浙江发展乡村产业的经验对我们有三条重要启示,一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是简单的一产“接二连三”,关键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更不能排斥农民,也不能富了老板、丢了老乡,而是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二是在促进产业兴旺的实践中,还要十分重视处理好适度规模化经营,健全社会服务化体系。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不断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三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浙江现在已经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百万元以下的村。而我省百万元以上的村只有329个,占全省农村数的2.9%。因此,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二,围绕改革是第一动力,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新活力

一是继续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紧扣城乡关系重塑,对城乡改革统筹规划,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对“三农”内部要继续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特别是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变”(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农村宅基地改革,集体建设用地改革,通过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使乡村的土地资源要素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进而推动农业经营制度适应市场竞争的规则和变化,形成吸引乡村以外尤其是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源源不断向农村流动的趋势,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制度性供给。其次,农村改革要加快进度。已经部署的农村改革要全面发力,看准了的要一抓到底,鼓励地方创新、尊重基层创新,可复制的全省加快推开。进展慢的,要加快进度,工作不扎实、不到位的,要抓紧进行补课。再次,深化农村改革注重总结先进典型,发挥其对推动乡村振兴的示范作用,特别是农村宅基地改革,浙江通过整治农村各种“空心房”,探索了一条土地节约集约综合利用宅基地的改革新路子,搞得活、效果好。我们省要加快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的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二是要重点研究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持久的政策性供给。要适应我国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着力研究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着力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和优质服务,以新型城镇化带动、促进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同步小康。要坚持农村优先发展,围绕农村人才培养,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农村教育发展、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等农民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认真从体制机制、政策供给和工程实施上进行深入研究,实践中着力创新,真正体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三是坚持农业科技进步,强化创新驱动能力。要深化农业科技改革,激发农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积极性。要研究着力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快解决好科技与农业“两张皮”问题。实施鼓励企业加大农业研发投入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在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之间双向流动,推动农业科技资源向农业企业集聚。要健全基层农技推广和人员激励政策,完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服务体系。开展农业科普活动,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改变农村落后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要积极探索新建和提升一批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现代种植业、涉农工业等孵化基地,构建当地有特色的农业创新创业高地,把更多涉农先进科技要素“引进来”,推动更多优势农产品“走出去”。

第三,围绕人才是第一资源,培育和强化乡村振兴的人力支撑

一是抓好以乡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引领乡村振兴的方向。乡村振兴关键要靠农村党组织这个“车头”来带。要坚持党建引领,把农村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坚强的“红色堡垒”,把党支部书记锻造成带富领富的“领头羊”。还要重视村委会、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建设,这也是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

二是抓好培养一支懂农业、知农村、爱农民、扎根乡村的农村工作队伍,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要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抓好“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要像浙江那样,拓宽视野,多元推动,加强优选驻村干部、农技干部下沉、引进领军人才工作,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者、工商企业下乡创业干部、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复转军人、各类乡贤人才、退休回乡干部作用,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三是要结合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治理有效的目标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教育、引导、提高农民的文化、文明、道德、自律、法治、科学技能等综合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更多新时代的新型农民。

三 加强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摆在突出位置

一要体现在进一步提高对“三农”工作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从我们调研的一些地方实际看,有一些干部对党管“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淡漠了,工作松紧了,力度削弱了;愿意做“三农”工作、会做“三农”工作的人也少了,不少干部对农业农村农民情况不够了解,对农民的感情不深,做工作的能力水平明显不足。特别是一些新上任的领导干部,没有“三农”工作经验,缺乏领导农村工作的本领。我们在浙江考察,深感作为经济强省,那里各级党政领导都十分重视和熟悉“三农”工作,能着眼于深入研究一些事关“三农”工作的根本性问题,认真把握“三农”领域一些规律性问题,积极探索创新“三农”工作一些政策性的导向问题,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把握工作指导权,这对我们是一个深刻的启示。

二要体现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上。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政治优势,必须发挥党管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懂得“三农”工作,会抓“三农”工作,分管领导更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行家里手。要建立乡村振兴领导责任制,真正把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摆在优先位置,实行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齐抓共管,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三要体现在“四个优先”上。做到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这四个优先都要体现到制度机制上,体现到具体政策上,体现到实际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要加大真金白银的投入。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制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现在国家投到“三农”上的项目资金不少,但大家各管一摊,撒胡椒面,钱不能拢起来用,要下决心解决支农项目支离破碎问题,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

四要体现在坚持党政主导,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农民是乡村当然的主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体、受益主体、评价主体,要信任农民,依靠农民,造福农民,必须注重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要鼓励农民振兴志气,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创业创新能力。同时要积极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实现全社会合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局面,夯实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猜你喜欢
三农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盘点2021“三农”十大事件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稳字当头谋“三农”发展之道
农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