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故事的方式,是要用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是我们自家的方式,找到更多讲故事的方法、手法和形式,说到底就是要树立文化自信。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无疑是一个关键词,讲好美丽中国故事,至关重要。
怎么讲好中国故事?这里面至少包含了三个问题:一个是我们现在为什么要提出来要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是不是我们过去没有讲好?或者我们讲得不够?
第二个,是怎么讲好中国故事。这里,中国是关键词,也就是民族的、历史的,当然更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发生的故事,这里面有个根本问题,就是现在我们已经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现代化目标之一。
第三个,怎么用中国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讲中国故事的方式,是要用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是我们自家的方式,找到更多讲故事的方法、手法和形式,说到底就是要树立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人的期待,甚至是世界的期待。十多年前,有一个美国学者约翰·麦克斯特写了一本《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2009),在这书里面有一句话,说中国其实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你们没有讲好。当时给我的刺激比较大,因为我有同感,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时代、生活发生了那么多惊心动魄的变化,但是让我们特别感动、特别震撼的作品却很少。
比如,散文这个文体实际上是最宽泛、最具有包容性的一个文体,但是我们习见的散文大多是风花雪月,那种非常肤浅非常表面的一种抒情,一些停留在字面上与语法词法较劲的那种“散文”,是很优美,但是一点都不感动人。问题出在哪儿呢?首先是对生活的隔膜。
对生活的态度,是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最基本的前提。你对生活都不熟悉,还能讲什么故事。
“中国故事”主题宏大,无疑是一个巨大工程,但每一位讲述者又都是个体性的存在,有着专属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要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入手,从自己的具有特殊性的遭际以及由之而产生的感受和思考入手。时代精神并非只是体现在那些吸引人眼球的喧哗热闹的新闻性的事件中,它同时也体现在、甚至更主要地体现在普通人最为普通的生存状态中。
“讲好中国故事”,或许是这个时代给出的一道考题。因为每个讲故事者,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因此,对于我们来说,“讲好中国故事”的重点,不在“中国故事”,而在“讲好”。
我们说的中国,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及只属于他们的那个历史。当下的中国怎么样?可以说“厉害了,我的国”。这样的中国,当然为“中国故事”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培养基。这样的社会巨变,如此宏大的时代,居然鲜有世界级的作品,这跟时代、政治和社会其实都没多大关系,只与讲故事的人有关系。
说到“中国故事”,我们张嘴就说“中国的就是世界的”,意思当然不错,不过这个话我们说得太多了,忽视了另外一个方面:世界的,却也是中国的。因此,不是只有“写当下中国”的作品才叫“中国故事”。讲给中国人听的故事,也叫“中国故事”,因为它们对中国人产生了作用,就变成了中国的一部分,所以,中国故事不一定发生在中国。
林斤澜说必须在语言上下功夫,这是终身都不能偷懒的基本功。他说这要分成三步走:“一是说中国话;二是说好中国话;三是说好你自己的中国话。”
“讲述中国故事”的目的,是让中国的民众喜闻乐见,进而影响中国文明、文化进程,参与塑造向真向善向美的美丽中国,这点当然重要,而我还想强调的另外一面,就是通过我们的文学,卓越而独特的文学,为这个国家和民族获得其他民族的理解,赢得其他民族的尊重。这应当也是我们强调“中国故事”的目的性之一。中国梦应当有新的文化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