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亲自参与、尝试、体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
1.建立融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勇于自主探索的重要条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注意两点:教学难度和教学节奏。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任务为中等难度时,人的学习动机最强。太难或者太易,动机水平都会降低,要么是望而却步,要么是觉得乏味。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勇于自主探究。
教学节奏也对课堂气氛有一定的影响,单调的刺激会使大脑产生疲劳,而且教学内容本身也有重点和非重点、难点和非难点之分,教学时间不能平均分配,教学节奏应该是变化的。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节奏,张弛有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活”起来,首先要让学习内容“活”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发生联系,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兴趣。因此,教师要选择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执教《比》的复习课时,我从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情境——张老师买水果,香梨每袋14个,每袋蜜桔比香梨多5个,每袋苹果比香梨少5个,那么,一袋蜜桔有多少个?买水果情境让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在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然后共同质疑,补充形成例题,如超市购买文具的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学生自己的,学生从中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着作为发现者和创造者的欢乐,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等待”,而成为他们乐意参与的一项有趣的活动了。
3.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好玩,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动”起来。例如,在教学《時间》这一节课时,让学生动手制作钟表,对钟面进行直接感知,初步认识钟面的结构,区分时针与分针。在观察、动手、比较的过程中,学生收获了知识,体会到了“用数学、做数学”的乐趣,也培养了不轻易放弃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不断为学生创造一种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思考和讨论中分析问题、理清问题、解决问题。
编辑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