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没有围墙的教育

2018-11-17 09:34付江泓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育人资源活动

付江泓

2008年9月1日,首都博物馆,北京市教委宣布“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2018年7月9-10日,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北京市委教工委、北京市教委主办了社会大课堂十周年总结展示会,准确评价了社会大课堂最重要的价值——转变了育人方式,拓展了育人载体,提升了育人实效,“使我市百万中小学生真正在参与社会大课堂的过程中,得到体验,提到收获,得到成长。”

全览:理想丰满,现实也丰满

启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目的是整合利用北京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为学校和学生开展课外、校外活动创造条件。

社会大课堂是一项面向学生、服务学生、惠及学生的政府实事工程。这个名称也体现了这项工程的立意——“课堂”,体现了鲜明的教育特征;“社会”,突出属性,表明这个课堂来自社会;“大”,体现课堂的广阔性和丰富性,是要集中全社会的优质资源来办教育。

经历十年的发展,社会大课堂把理想变成了现实。

如今,社会大课堂不仅已经成为全市中小学师生的真课堂,也成为学生家长耳熟能详的词汇。城市中心就不说了,就连延庆的千家店、怀柔的喇叭沟门、房山的河北镇、平谷的刘家河、通州的宋家庄……随便跟一个家长聊起孩子,都会讲到社会大课堂学习给孩子带来的机会和收获。

如今,社会大课堂市区两级资源单位数量达到1300余家,涵盖了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多个领域,为学校实践育人提供了更丰富的途径。而且,优质资源的范围不限于北京了,河北省的西柏坡革命纪念馆、李大钊纪念馆等12家单位今年也挂牌加入社会大课堂。就在不久前,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也与北京市教委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共同建设“北京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为学生有效参与综合实践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更优质的资源。

如今,社会大课堂每学期能够提供2000多个市级社会大课堂活动课程,并在寒暑假以及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劳动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提供200余个主题活动。北京教科院组织中小学校与资源单位对接,合作开发了280多份资源单位教育计划书、878项社会大课堂优秀活动课程案例,形成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群,为学校教师组织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提供参考。北京教育学会社会大课堂研究会开展活动方案设计培训,累计征集汇编优秀案例1000余个,并在社会大课堂各大资源单位培养500余名专业工作者,组建市级辅导教师团队,指导活动开展,提高社会大课堂教育的科学化与专业化水平。

如今,在社会大课堂整体架构下,北京市又拓展出了一系列独具首都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四个一”活动,使全市每一名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够参加一次天安门升旗仪式,参观一次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学农”项目以及后续启动的“学工”和“游学”项目,形成“城区学生到郊区学农、近郊学生到城区学工、远郊学生到城区游学”的实践育人新格局;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和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了资源支持。

十年间,社会大课堂启动时的理想——变社会资源为教育资源,博物馆当教室、“蓝天”当课堂、“小溪”當课本,已经成为现实。

区域:百花竞放,各自芬芳

北京市十六个区的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即使是同处城六区,丰台、石景山与东城、西城在各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在社会大课堂的工作中,每个区都做出了自己的特色,犹如百花竞放,各自芬芳。

东城区是社会大课堂的领头羊,于2004年就提出“蓝天工程”,即引入社会资源,建设资源共享、没有围墙的校园。北京市社会大课堂开启之后,东城区也一直走在前列。

比如,进一步健全管理措施,形成了一个资源库、一本活动手册、一个信息化管理平台、一套评价体系、一个课外活动管理中心的资源建设成果,促进了社会资源融通共享;开发“蓝天博览课”,编写了小低、小中、小高、初中四个学段共四册教材,实现社会资源和三级课程的有效对接;组织教师系列培训,并带领教师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让老师们与专家对话、与文物对话、与同伴对话,然后将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悟,形成具体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为学生打开深入学习之门。

伴随着资源的课程化发展,东城区自2010年起又开始推进学院制改革,对各类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系统规划、整合再造,从普惠共享走向改善供给,探索一个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模式,成立东城区青少年教育学院,并逐渐形成了“1+N+8+X”的多主体协同发展教育组织模式。

丰台区是城六区之一,但相比东城、西城这样的中心城区,丰台区可以算是“西南边陲”了。为了充分挖掘、课程化利用辖区内丰富的社会大课堂资源,丰台区教委自主研发、编制了地方课程教材——《我爱丰台》和《探索丰台》。两本地方课程教材整合了过去分散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形成了全面系统的地方课程内容,能够完整、科学地引领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认识、了解、探索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丰台区各个学校依托周边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建设学校特色课程,如卢沟桥、宛平城、抗日战争纪念馆,已经成为周边各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花乡地区的花卉市场、花卉大观园、花卉生产基地,已经成为周边学校组织学生认识花卉、欣赏花卉、研究花卉的科学园地。

近些年,随着“深综改”的推进,丰台区形成了八大教育集群,各教育集群充分依赖区域资源优势,发展集群教育特色。比如,东高地教育集群,借助区域航天科技资源,已形成鲜明的航天科普教育品牌;南站教育集群,依托区域内高校院团力量,形成戏曲文化带;方庄教育集群,校园足球活动普及成效明显;卢沟桥教育集群,利用地区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着力推进戏剧教育特色。

延庆区是首都生态涵养区,生态资源丰富,有12个国家和市、区级自然保护区和木化石、恐龙足迹等地质遗迹,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延庆世界地质公园”称号,2019年世园会和2022年冬奥会也落户延庆。延庆区教委坚持“社会育人,育社会人”的理念,努力建好、管好、用好区域优质资源。

近年来,延庆区统筹协调区内42家公益景区和经营单位、22家烈士公祭场所,以及世园会、冬奥会、中关村延庆园等场馆、企业资源,依据教育功能,将基地划分为革命传统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教育、法制教育、科普教育、国防教育、节约能源资源教育以及职业体验八类教育基地。以“知乡情、长见闻、乐实践、爱延庆”为目标,按照8个乡镇的地理位置,将资源单位系统整合成15条实践学区路线图——千家店实践学区的百里山水画廊、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八达岭实践学区的太阳能热利用科技园、詹天佑纪念馆、中国马文化博物馆,大榆树实践学区的王木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水土保持国家级科技示范区、北京水生野生动物救治中心……一条条路线,将自然风光、历史遗迹、企业资源等有机整合,形成了“我游生态家园”活动品牌资源体系。

出去看世界,归来看家乡。从全世界走过,家乡依然有最美的风景。

学校: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

区域挖掘区域资源、发展区域特色,学校也结合自己的特点,开发特色课程。

东城区史家小学利用靠近国家博物馆的优势,与博物馆社教部的工作人员一起研读品社教材课程标准,以国家博物馆陈列展为依托,选出适宜开展落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物,充分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及文物自身所承载的传统美德、历史价值、文化艺术内涵等,开发出“博悟课程”,采用字词溯源、猜想实证、模拟感悟、摹写创作、劳作识技、类比寻规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看、想、思考、表达、交流、动手体验等过程,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掌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良好的人文情怀。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通过学科融合、研发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德育主题活动等,着力建构凸显“主题项目+”特色的大课堂实践课程体系,确定各学科的知识点、衔接点、实践点,以主题项目研究的形式带领学生经历真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广阔的研究空间中提升思维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丰台区长辛店第一小学以长辛店古镇历史文化精髓为载体,将“古镇革命文化的探究”“古镇胡同文化的探究”“古镇宗教文化的探究”“古镇古迹文化的探究”作为3-6年级研究的内容序列。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学生们依据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经历了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制定方案等过程,逐步养成探究习惯,形成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资源利用起来了,课程体系建设起来了,教师水平提升了,学生也成长了,社会大课堂让各方都成为获得者——学校的特色课程形态各异,本质上还是一样的。

社会:我的资源,也是你的资源

随着社会大课堂的发展,积极配合首都教育改革,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为教育事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已经成为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的共识。

北京陶瓷艺术馆作为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根据自身资源,为中小学生开设了适合各年龄段参与的课程项目,如利用艺术馆内的陶瓷历史博物馆、综合展览馆、工艺科普厅、爱国主义展区等,设计研发陶瓷发展史、陶瓷工艺科普专题片课程,让学生系统地了解陶瓷知识;利用艺术馆的陶艺体验中心活动教室、国学堂等空间开设体验课程。每一门课程都根据不同学段设置不同的难易程度,还开发出与各阶段课程相对应的教材及学习手册,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为了更好地与学校配合,做好社会大课堂工作,陶瓷艺术馆还制定了详细的管理流程:活动前,成立小组,召开会议,全面沟通,掌握学校信息;活动中,管理到细节,责任到个人,服务到实处;活动后,定期到学校进行回访,征求校方建议,不断提高开展活动的水平。

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于2018年5月28日与北京市教委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共同建设“北京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作为首都教育资源的新增量,中心秉承宋庆龄先生“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理念,主动配合首都教育改革,为全市乃至全国青少年提供高质量的实践资源和成长平台。

一是精心设计实践育人课程。中心场馆内拥有较为丰富的实践资源,包括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科技创新资源、艺术资源和促进世界青少年交流交往的平台资源。围绕如何将以上资源转化为可供广大青少年选择的学习资源,中心设计了融科学性、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的近百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供广大学校和师生选择。

二是主动对接学校育人需求。在北京市教委、教研部门的支持下,中心教师定期走入学校、走进课堂、走到师生身边,了解学校实际育人的需求。同时,与学校建立联合开发模式,根据不同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需求定制特色活动课程。目前,已经先后与东直门中学、东交民巷小学、中关村二小、翠微小学等学校携手合作,建立了“馆内教师+学校教师”的联合开发队伍,所开发的特色活动课程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一致认可。

三是不断提升队伍育人能力。中心先后邀请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市区教研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和部分名校校长,围绕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策略及方法进行全员培训,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把握实践育人的政策导向和方式方法。

四是提高精细服务育人水平。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不断完善体验活动的协调机制、保障機制、会商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根据学生群体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设计不同的体验路线。每次接待大规模学校体验活动前,都要对人流动线进行反复论证及演练,不仅考虑通用安全问题,更考虑儿童安全的特殊问题,确保广大青少年在中心度过安全、有序的一天。

这两个单位是众多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的缩影。在社会大课堂建设中,资源单位和教育部门、学校、教师真情相待,互相扶持,共同努力,社会大课堂才取得了现在的成绩。

课堂:双师联手,共画同心圆

十年的社会大课堂建设中,教科研机构、一线教师、资源单位相互协同,真正使社会资源单位成了学生的课堂。

以156中学齐蕴宇老师在首都博物馆的一节教育实践课《从老北京民俗中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这节课包括行前、行中、行后三大环节。这三个环节也是社会大课堂教育实践课程中最常见的基本模式。

行前环节。这是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的开端,关系到整体教育效果,是主题活动有序开展的前提。

齐老师的行前环节中又包含了三个方面。

一是双师联手备课。邀请了首都博物馆的三位讲解员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共同备课,整体规划本次活动。双方一起备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达成共识;备方法,商定教学环节,明确各自职责;备学情,把握学生的知识积累、情感态度、实践能力等基本情况,契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提高教学效率。

二是进行行前教育。为学生普及民俗知识,讲解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完成“选、学、问”三个任务:选择民俗主题(结成小组并分工)、自学民俗知识、提出探究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经整理后交给首博的三位导师,以此了解学生的想法与疑惑,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三是精心设计活动学案。按照“导览、导学、导思”的步骤,精心设计课堂学案,使其有更强的应用价值。学生既能记录下现场收获的各种信息,也能有意识地在学习中主动思考、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行中环节。齐老师的这次教育实践课地点是首都博物馆的民俗展厅。在这里,学生一共经历五个学习步骤:一游,学生分组跟随不同的讲解员导师,参观主题民俗展览,学习民俗知识;二研:学生在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请教讲解员,再与本组人员交流,汇总学习收获;三绘:各组现场提炼学到的内容,将重点绘制成思维导图,组织发言提纲;四讲:每组发言代表依据思维导图,现场演讲,讲述从北京民俗中发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五评:教师与博物馆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现场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引导学生在本组学习成果的基础上,联系自身言行深入思考,最终从个人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成一致。

这五个步骤,使学生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思考,从思考到感悟,经历了一系列思想上的变化。当他们开始思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能做什么”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达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德育目标。

行后环节。从博物馆学习归来,齐老师带领学生围绕主题继续开展活动,加深学生对活动主旨的认同,并且将其落实到日常行动中,真正达到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

行后环节中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总结演讲,拓展宣传范围。活动后,所有学生写总结。根据总结内容,学生成立宣讲团,将学习成果传递给全校师生。

二是开展研学,延伸学习收获。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成果促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活动后,部分学生回到首都博物馆和其他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从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深入考察探究,形成了《首都博物馆的一日游览路线策划研究》《国家博物馆展厅的布展设计创意探究》《北海公园里的帝王文思寻踪》等学习成果。

三是服务社会,体现责任担当。学生深刻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应转化成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于是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行动。例如,在首都博物馆担任讲解员和活动助教;在社区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和欢笑;走进西客站协助疏导旅客;为山区孩子送书支教等。社会大课堂的教育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担当,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展望:十年后,再出发

十年磨一剑。作为一项面向学生、服务学生、惠及学生的政府实事工程,社会大课堂在首都基础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拓展了教师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丰富了学校育人载体,扩充了教育资源。北京市教委在社会大课堂十周年總结会上表示:“下一步,全市教育工作者和社会资源单位将继续努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进一步完善实践育人体系,进一步提高实践育人质量,为首都推动实践育人谱写新的篇章,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积极的贡献。”

十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向着新的十年,社会大课堂再次启航!

编辑 王雪莉

猜你喜欢
育人资源活动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六小”活动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活动随手拍”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