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桂君:用“力”做功

2018-11-17 09:34汪倩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物理精神实验

汪倩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这是经典物理学中关于“力”的定义。马桂君老师很喜欢这个概念,因为在她看来,“力”可以作用在很多方面,从而产生很多“有用功”。

对自己“做功”

马老师认为,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水平,才能为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因此,她从两个方面入手对自己“做功”。

一是广博地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马老师多年来积极参加培训——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学科心理发展研究生课程、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物理竞赛的实验及理论知识,参加物理学会组织的中学物理疑难问题研讨班、人教社组织的“优秀学生培养与教材建设”课题组等。不间断的学习让她站在更高的层次、以更宽的视野来看待物理学科和物理教学。

在掌握定量分析的调查方法后,她汇总了一学年来学生在课上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问题多集中在课本内容和课后的练习题,通过观察物理现象提出的问题非常少,这就说明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比较差。于是,她及时调整教学,研究如何有效设计问题,并总结了一套通过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如电场强度的六问教学法等。

二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实验能力。为把物理实验中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细节都弄清楚,她不仅将物理教材中涉及的所有实验都做了一遍,而且增加了很多课外实验。

在同事的眼中,她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机械波的干涉”这个实验书上并没有出现,但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干涉”这个抽象的概念有真切的体验和感受,她坚持要做出来。为找到合适的实验材料,她翻遍了家里的“存货”,又拉着爱人跑到建材城挨家询问,找到材料后,跟同组的老师反复研究调整,最后终于做成了。“现在我们的装备已经改进到第二代了,比第一代漂亮多了!”马老师骄傲地说道。而有些实验是教辅书上已经有的,但马老师认为数据不太准确,为给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参数,她一下课就泡在实验室里调参数,一调就是半个月……

“教学必须要跟研究结合起来,否则教师就只能成为一个教书匠,逐渐丧失对教学的兴趣。”正因这种不断学习和研究的精神,马老师才能在专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一名普通的物理教师,逐渐成长为区骨干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特级教师。

让学生朝美好的目标不停“运动”

在物理学中,“力”是矢量,是有方向的。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马老师将“精神的成长”作为学生培养的目标与方向。为了让学生能沿着这个美好的目标不停前行,她做了很多功。

要实现学生的精神成长,教师首先要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对话,而这落实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就是关心、理解和尊重。因此,她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信和兴趣。

3年前,马老师接手了一个只有11个人的班级。这些学生不仅物理基础非常薄弱,而且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马老师仔细研究这些学生的特点后,采取了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学生精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她就将时间打散,讲10分钟就停下来让学生放松一下,做做练习或者玩一玩物理小游戏,然后再开始讲课;学生闹情绪不肯做作业,马老师就想办法“哄”,完成一项任务后给学生一个奖励;学生抓不住题干主要信息,马老师就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设计问题启发……慢慢地,学生有了改变——他们发现课上大部分内容都能听懂了,物理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了。

后来,这些学生全部考上了重点大学,甚至有一个学生迷上了物理,最后选择报考首师大的物理系,立志毕业后也要当一名物理教师!

没有精神的成长,学生不可能健康发展;没有对精神内核的培育,学生就不能实现持续发展。这个“内核”在马老师看来就是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物理学研究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培养的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马老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盲目“迷信”教材。每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她总是让学生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教学中自己出现疑问,她毫不避讳,在课堂上跟学生一起讨论……慢慢地,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并不断对书本上的内容提出疑问。

让马老师印象最深的是学习“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这一内容,教材上的解释是“适用于金属和电解质溶液,气体导电和半导体导电不适用;适用于线性元件”。有学生对此提出疑问:金属不一定都是线性的,也有非线性的,这样不就前后矛盾了吗?马老师肯定了学生的质疑,但并没有急于给出说明,而是让学生先思考怎么表述更合适。在马老師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金属材料和电解质溶液是否适用跟温度有关系”,然后她带着学生一起做实验,最终解开了这个疑惑。“学生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对概念进行了深入理解和思考,而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探究精神的体现。”马老师欣慰地说道。

“教育首先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学科知识获得的过程。”33年来,马老师将精神成长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目标与方向,推动学生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行。

甘做“支点”,撬起触手可及的明天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马老师虽已“功成名就”,但为了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平台和空间,她甘愿做一个“支点”。

同组的周玮老师至今都记得自己在全区做公开课的情景。当时,周老师要在全区做一节《交流电》的公开课,作为指导老师的马老师认为,如果能用手摇发电机“摇”出交流电,学生就可以对这个概念有更深入的体会。然而,这个实验几乎没有人在课堂上做过。马老师二话不说,带着周老师钻进实验室开始了研究。为了找到匀强场,从更换稳压电源,到打磨滑环弥合缝隙,再到参数设定,一直弄到晚上10点多,实验终于做成了。后来,周老师的这节课不仅得到了同行教师和专家的肯定,而且获得了北京市二等奖。

为将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引向深入,她要求年轻老师编原创题,并定期讨论;为开阔教师的视野,她组织了“五校教研活动”;为让年轻教师有更多机会跟专家请教,她牵线搭桥,让“新概念研讨班”的活动地点“花落”师大附中,这样学校就有更多教师可以参加……

明年马老师就要退休了,这一年来她进行了一项“大工程”——将高中物理教学中涉及到的所有实验都录下来,建成一个资源库,这样其他老师就可以随时调取所需要的实验。这个工作对于已经不年轻的马老师来说并不轻松。有的实验录了一遍之后效果不好,她要求录两遍三遍,直到满意为止;有的实验录下来感觉语言不够简洁,她就跟年轻老师学习如何进行视频剪辑,重新编辑。今年她还带了两个“新手”老师一起录实验,刚开始他们不敢张口,马老师就陪着他们,一句一句地教,先让他们讲给自己听,然后再试着录。一学年下来,这两位老师已经驾轻就熟,而且他们还发掘了自己对实验的兴趣,不断地将新实验引入教学。

十几年来,在马老师帮助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太多了。谈起马老师对自己成长的帮助,他们都感激不已。然而,马老师却觉得没什么,“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因为一路上有太多的师傅帮助我,我能做的就是发挥自己的一点力量,让这些年轻人尽快成长起来。”

33年来,马老师坚持用“力”做功,发光发热,她照亮了前路,温暖了他人。

编辑 付江泓

猜你喜欢
物理精神实验
只因是物理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做个怪怪长实验
拿出精神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