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ia
广袤无垠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有着史诗一般壮阔的风景,我一路向北,探访地处边陲的几个小镇,它们像是被岁月遗落的明珠,在大众的视野之外,闪着熠熠光辉。
根河位于大兴安岭北段西麓,距离额尔古纳市120多公里。5年前第一次到根河,阳光下宛如高尔夫球场一般齐整的山坡、田埂让我印象深刻。5年后,再次驾车顺着绵延的高速公路行驶,路两边是蓬勃的森林、麦田和油菜花田。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当地人都要面对高寒地带凛冽的寒风,夏季的3个月,就成了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根河的面貌和我几年前来的时候已经大相径庭,为了寻觅旧时踪迹,阳导小黑带我去了市区以北50多公里的冷极村。
我们走的这条老路是通往金河镇金林林场的,冷极村就坐落在这条路上。沿途都是茂密的针叶林,车轮扫过路边的植被,不停颠簸,不时还要跳过路面上的一个个深坑,感觉像是快艇在海浪之上起伏。路基之所以变成这个样子,主要是永冻层的“功劳”。
根据近些年的气象资料记载,根河的温度极值曾达到-58℃,冬季平均温度也低于人们熟知的“北极村”漠河。虽然与漠河处于同一纬度,但根河的海拔要高出许多,且位于大兴安岭的迎风背阳坡,冬季气温连破纪录,由此获得了“中国冷极”的称号。这里一年有210天处在冰封期,供暖期长达9个月,永冻层的冻土即使夏天也不会融化,盛夏时节最多地表融化个几米,由此造成地面塌陷。
冷极村深处大兴安岭腹地,只有20多户人家,大都经营家庭旅游。村子最里面的一户。是我的向导小黑的岳父岳母家,一片大瓦房窗明几净,房前一片绿油油的庄稼随风摆动,紫色的土豆花开得正艳。走进院子,有跷跷板和秋千,狗儿慵懒地躺在红砖铺的甬道上晒太阳。二老见女婿来了,忙着下厨房做饭,我和同伴则兴高采烈地跑到院外的蔬菜地拔胡萝卜,打赌看谁拔的个头大,闹累了就回到房间,往打扫一新的火炕上一坐,从心底里泛出一种生活的温情。
冷极村占尽大兴安岭的地利优势,尤其是盛夏,在阳光雨露的浸润下,林子里的宝藏层出不穷,当地人可以尽情享受一个惬意的丰收季节。吃过饭,小黑的岳父尚大叔就带我们去后山寻宝。
后山上有一片松树林,经过一条砂石小路,大片蝴蝶受到惊扰,纷纷飞起,在半空盘旋。尚大叔在山腰发现了“宝贝”的踪迹,大声招呼我们。他掀开齐膝高的灌木丛,让我们看下面的“都柿”,也就是野生蓝莓,一颗颗绛紫色的小果子藏在茂密的卵形叶子下面,周身挂着白霜,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诱人。大叔摘下几颗递给我,我塞进嘴里,小果子在唇齿间爆浆,甜中透一点儿酸,十分解渴。小黑说,野生蓝莓吃多了容易醉,当地人会直接用带着白霜的果子酿酒,果肉中的精华在坛中慢慢释放,会自行催发成陈酿,味道甘洌。旁边的松树脚下还有一些匍匐生长的红色果实,当地人叫它“红豆”,味道略微酸涩。小黑说:“小时候,每到夏末,浆果成熟了,一家人就带着铁锹上山。漫山遍野都是野生蓝莓和红豆,贴着地皮连叶子带果子一撮,筛掉叶子,果子装进大桶,卖给收浆果的人,每天都收入颇丰,一个月下來,腰包鼓鼓的.就算到了漫长的冬天,日子也能过得殷实。”
午后,林中光线绚美,金灿灿的阳光洒在绿色地衣的绒毛上,灌木丛里积着厚厚一层干枯的松针,踩上去暄暄腾腾的。尚大叔弯腰曲背,寻找着将干枯松针顶起的小鼓包,翻开枝条,下面就是一个蘑菇圈,从不落空。
因为地热的缘故,山下那条波光潋滟的河流是一条“不冻河”,一年四季蒸腾着白茫茫的雾气,两岸的草木也挂满白雾,置身其中,仿佛是到了飘动着五彩祥云的仙境。夏季河里可以捕捉柳根儿、无鳞鱼、哲罗鱼,不仅妙趣横生,回家还能一饱口福。
光阴流转,冷极村依旧保持着淳朴的民风,当地的山林文化也得以传承。
放鲁古雅,意为“杨树茂盛的地方”,生活着仿佛在童话中才会出现的驯鹿部落。
我站在驯鹿苑中,透过黄昏朦胧的光线,看着一群精灵般的驯鹿穿过密密叠叠的森林向我走来,相伴而行的是它们的守护者——鄂温克人。
鄂温克人自称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他们自古就在山林里游猎、饲养驯鹿,把森林当作祖源的根基、生命的源头。17世纪中叶以后,鄂温克人从遥远的勒拿河流域(如今的贝加尔湖地区)迁徙到大兴安岭北坡,根据居住的不同地域的名称,他们的部落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雅库特”就是后来的敖鲁古雅部落。敖鲁古雅部落将驯鹿视为珍宝,他们认为驯鹿是与人类相互依存的生灵,是吉祥、富贵的象征,因为驯养和使用驯鹿,这个部落也被称为“使鹿部落”。
驯鹿是环北极圈的生物,生活在北纬66℃左右的针叶林苔原地带,喜欢吃苔藓、石蕊等植物。敬奉自然和万物神灵的鄂温克人,遵从大自然赋予他们的食粮,为了饲养半野生状态的驯鹿,避免驯鹿反复啃食—地对生态造成破坏,冬春两季,他们每隔几天就会搬一次家,通过不断迁徙,让土地得以休养,植被得以生长。
驯鹿的性隋十分温和,为了对抗极寒,周身覆盖着轻盈的皮毛,无论雌鹿还是雄鹿都有一对美艳的鹿角。它们腿部修长,四蹄宽大有力,非常善于在沼泽、森林和深雪中前行,是鄂温克人生产和运输的得力助手。驯鹿在森林里放养,鄂温克人通过聆听流水般的鹿铃就能得知它们所在的方向。曾几何时,在鄂温克人猎枪的守护下,驯鹿的幼仔得以避开猛兽的伤害,猎人们也会点燃杜香草堆为驯鹿驱走蚊虫,给驯鹿喂食盐和草药让它们远离疾病。
如今,敖鲁古雅部落已经被景区化,在景区可以看到许多鄂温克人传统的房屋,当地人称“撮罗子”,也叫“希楞住”。这是一种锥形建筑,用长达四五米、削尖一头的松木柱子搭成,冬天雪再大也不容易被压塌。因为搭建起来十分便捷,这种建筑很适合游猎民族不断迁徙的生活方式。依据季节,撮罗子的外围会铺上不同的遮挡风雨的材料,夏秋季用芦苇、干草和桦树皮,冬季则用鹿皮或兽皮包裹,以便保暖。撮罗子的门—般向东或南开,尖顶部分留出通风道排烟,晚上可以透过屋顶看见满天繁星。这样的野外生活在外人看来不免有些艰苦,但在鄂温克人心中,这才是他们理想的家园。
鄂温克是—个重情重义、英勇果敢的游牧民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文化和习俗通过口口相传延续至今。从1949年到2003年,他们经历了三次大的生态移民,曾经赖以生存的猎枪被收缴,狩猎文化就此终结,大部分族人陆续搬进山下的现代化城镇,开始定居,然而,生活方式的冲突让他们有些无所适从;少数老人还坚守在森林里,守护着驯鹿,他们认为“驯鹿不喜欢被圈养,它们在山下会生病的”。的确,如今驯鹿的生存环境正逐渐消亡,如果失去人类的呵护,它们的生命也可能逐渐枯竭。鄂温克人舍不得祖祖辈辈与驯鹿为伴的生活,他们深情款款,渴望能将驯鹿放归山野,让它们重回自由。
我看着景区中的几头驯鹿,它们本应在森林深处自由驰骋,如今却不得不困在这个方寸之地,供游人观赏。我能够理解徘徊在十字路口的鄂温克人,为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扼腕叹息,同时更期待他们能够寻得方法,让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
特别推荐
冷极村主打冬季消费,可以打冰嘎、坐冰车、体验雾气升腾的不冻河风光。
熬鲁古雅的博物馆内陈列肴鄂温克族传统的生活用品,比如撮罗子和用于游猎的桦皮船,往体验园中可以学习现场打列巴、品尝鹿奶、喂养驯鹿。
我到访过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很多地方,唯有恩和让我念念不忘。记忆中的恩和,街道是土路,有奶牛缓缓走过。如今,水泥铺就的平坦街道上遍布着家庭旅馆和纪念品商店,但仍能感受到浓郁的市井风情和俄罗斯民族文化。
恩和位于中国地图上“鸡冠”的位置,作为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当地人口的三分之一是汉俄混血后裔,他们通常长着卷曲的金发、高高的鼻梁、深邃好看的蓝眼睛,一开口却是浓浓的东北腔。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议界条约》,额尔古纳河被设定为中俄界河。19世纪三四十年代,边界管理相对松懈,两岸边民可以自由往来,越境杂居。19世纪末,沙俄实施“移民法”,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的部分人口迁移至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带,包括额尔古纳河流域。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俄罗斯的一些贵族、资本家举家逃亡到中俄边境,大肆掠夺边民财产,边民为了避难,越境来到额尔古纳河南岸。当时额尔古纳河流域还兴起了淘金热,两岸有大大小小的金矿数十座,吸引了大批淘金者,还有修建铁路的中国劳工,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的青壮年男子辗转来到这里谋生。就这样,额尔古纳河两岸的不同民族长期杂居,水乳交融,两种文化孕育出了一个独特的族群。时至今日,额尔古纳的汉俄后裔已繁衍至第六代、第七代,有8000余人,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室韦与恩和这两个边陲小镇。
恩和保留了俄罗斯族的建筑风格和民俗习惯,有着浓郁的异域风情。小镇民居以典型的俄式木制建筑——“木刻楞”为主体,这种建筑特别适合高寒地区,冬暖夏凉,结实耐用。木刻楞的地基以石头和水泥为原料,房屋主体由粗壮的圆木搭建。人们将圆木削成规范的尺寸,有棱有角,一层层整齐地堆砌成墙面,连接处用木楔固定,墙体中间夹裹着苔藓,使房屋具有一定密闭性,冬季保暖,夏季阴凉。比较讲究的木刻楞,会在主体建筑之外增建门廊,冬季可阻断寒风。木刻楞的装饰风格也很别致,房屋整体保持木头的本色,窗棱、门檐、房檐雕刻有花卉、飞鸟等图案,刷成蓝色或者绿色,冷暖搭配,格外明艳动人。
当地有一座由老建筑改造成的民俗博物馆,有着雄浑的金色圆顶,高大气派,在阳光下散发出一种经过岁月打磨的悠远、从容的气质。昔日的卧室中摆放着俄罗斯民族传统的家具和器皿,客厅挂着渔网和捕鱼时穿的衣物,穹顶上有木制的阁楼和彩色.玻璃窗。
四五月間到恩和,可以赶上俄罗斯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巴断克节(耶稣复活节),小镇如同过春节一样热闹,人们都在为庆祝节日而忙碌,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打列巴。
在中国人熟悉的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1939年)中,列宁的警卫员瓦西里与妻子互相谦让—块面包,他坚定地安慰妻子:“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切都会有的。”这里的面包,指的就是俄罗斯民族的传统主食——列巴。
说列巴的历史关乎政治、经济、宗敦及民生,一点也不为过。
在俄罗斯人心目中,黑列巴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二战”时,列宁格勒被纳粹德国围困了3年,造成前所未有的大饥荒,数以百万人被饿死、冻死、炸死,每天能吃上一小块黑列巴已经算是珍贵的大餐。在此期间,曾有苏联为前线运送给养的列车被炸,新鲜的列巴散落一地,附近的人们小心翼翼地拾起列巴放回车里,没有人偷吃一口。战争时期,列巴不仅是人们维系生命的希望,更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的精神支撑。
列巴曾是战罗斯宫廷专宠的手工制作面包,后来成为大规模生产的民生主食,无论祭祀、庆典还是婚丧嫁娶,列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富足生活、美好吉庆的象征。牧师会在婚礼上将列巴送给新人,新郎新娘各抱住一端撕扯,据说谁最终得到的列巴更大,谁就将在婚后掌握家中的经济大权。
在恩和也能体验到一脉相承的列巴文化,比如跟随汉俄后裔学习做列巴。
餐馆老板尤拉大叔就是汉俄后裔,有金色的卷发和湛蓝的眼睛,他说,家里世世代代都以列巴为主食,小时候,每次奶奶打完列巴,他都会跟哥哥抢着吃糊了的“糖嘎嘎”(糖锅巴)。尤拉大叔的餐馆里有一个传统的俄罗斯砖砌烤炉,下面垫着圆木基座,木头柔韧性好,可以防止烤炉变形,还能防潮隔热。烤炉上面有高耸的烟道,直接伸出了房顶。
制作列巴需要两天时间。第一天,尤拉大叔先从冰箱里拿出几块像曲奇饼干那么大的“面引子”(酵母),放到温水里搅匀。这种面引子是用当地种的啤酒花和玉米面烫制而成,有一股很冲的酸味,俄罗斯人钟爱的“液体面包”格瓦斯也是用这种啤酒花酵母制成的。面引子充分融化后,倒入干面粉搅匀,在38℃左右的环境下发酵数小时,直到老面冒起泡泡,变得黏稠,面酵就算做好了。用老面发酵做出的列巴,有着浓郁的麦香。
第二天一早,大叔将老面酵和制作列巴的主料——奶油、鸡蛋、面粉、砂糖一起揉成面团,放入大的容器里,保持一定温度,继续发酵。待面团膨胀数倍,轻柔地将气泡挤出,擀成面皮,刷上奶油,捏上一把白砂糖,塑形后饧发到再次膨胀,就可以送入烤炉了。
尤拉大叔用的是原始的烤制方式,将白桦树枝劈成一尺长的柴火棍,投入烤炉,两大筐木头在炉灶中蓬勃燃烧,炊烟袅袅地飘出烟道,消散在凉爽湿润的空气中。等木头燃尽,热量已传递到炉内的每块砖头,此时掏空炭灰,释放余温,撒上干面测试一下温度,再将发酵膨胀的列巴送入烤炉。桦木燃烧的味道能够催生出列巴独有的香气,大约半个小时,香气就充满了整个烤炉,焦糖在高温的作用下滋滋作响,为列巴裹上焦黄的外壳,此时即可隆重出炉。弥漫着列巴香气的恩和,有一种经过历史发酵的幸福的味道。
特别推荐
作为全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恩和的建筑风貌、民风民俗都独具特色。登上附近的小山,可以俯瞰小镇全景,山上错落分布着高山草甸、花海和茂密的白桦林,美景随处可见,清晨时分,木刻楞建筑在雾气的掩映下会呈现出一种梦幻股的色彩。夏末秋初,草原上遍布着打好的草捆,金灿灿的,坐在上面看夕阳,有一种置身于“史诗大片”的感觉。
金戈铁马,气吞山河,当年成吉思汗在马背上统一了草原各个部落,又将疆土一直扩大到西亚,从古到今,马在蒙古人心目中始终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骏马与草原的搭配,也成为一种自由与浪漫的象征。我到黑山头,与其说是来看草原美景,不如说是来感受这种浪漫。
晨曦初绽,老高马场的马倌儿们将百匹骏马赶回马厩,逐一检查后上好马鞍。老高叔跟几个马倌儿围住一匹尥蹶子的白马,白马瞪着这几个人,一边向后退,一边试图抬起前蹄挣脱控制,老高叔利落地揪着马鬃给它戴好嚼子、拴好缰绳、上好马鞍,走过来对我说:“走,带你去营地转转。”
老高叔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草原上,对马的性情了如指掌,他经营这家马场十多年了,游客们都愿意来这儿骑马,觉得安全,马倌儿们会时刻关注每匹马的动态,在游客上马前帮忙穿戴好护具,认真叮嘱注意事项。
在草原上,只是骑马溜达两圈并不难,但要想真正感受驰骋的乐趣,至少得学上十天半个月,除了掌握骑马的技巧,还要了解马的秉性。每匹马都有自己的性情,有的温顺,有的桀骜。初学骑马的人常会跟马倌儿说:找一匹听话的马,马倌儿会回答:那样不算会骑马,要想真正学会骑马,能在草原上奔跑,无论什么样的马都要能够驾驭。
马通人性,有时还会耍心眼儿。我的朋友威尔骑术不错,很想骑一匹烈马,几次三番要牵它出马厩,马儿就是不听话,威尔的倔劲儿也上来了,一门心思想征服它。好歹把马给拽出了门,可骑上路跑了没多会儿,马头一低,来了个急刹车,将威尔甩到地上,幸好他双脚脱离马镫,打了个滚儿就起来了。威儿气不过,还想再次上马,被老高叔拦住了:“你今天已经输了,别再想骑它了。”马有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如果你技高胆大,会赢得它的尊敬,骑上马背时,它的态度就是谦和的,但如果让它感觉到你哪怕是瞬间的胆法,它就会变成一个“蔫儿坏”的顽童,把你折腾个够。
老高叔开车带我向黑山头边境口岸的方向驶去,中途拐上了一条人迹罕至的小路,路的尽头有一道围栏,后面是一片草场,成群的牛羊自顾自啃着牧草。车子又跑了好一会儿,停在一条河边,岸上有一条老木船,一片片黄色的野花从船帮下探出头来。老高叔去旁边的牧民那儿取牛奶,我爬到老船的甲板上晒太阳,此时天空碧蓝,四周牧草青翠,河水蜿蜒,我心中充满了一种宁静的喜悦。
老高叔提着两桶牛奶回来,撑起小船带我到了河对岸,绕过一片灌木丛,是一片姹紫嫣红的辽阔花海,十几匹毛发锃亮的汗血宝马正悠闲自在地漫步、吃草。这里就是老高叔家的营地,他指向遠方:“从这往北的—大片都是咱家的牧场。”草原上立着一片米白色的帐篷,乍一看像蒙古包,但更加现代、时尚,三角形的入口遮着一层纱帘和一层防雨布,帐篷里面铺有地毯,气垫床上围着蚊帐,马灯高高悬在房顶。
老高叔让营地的小伙子骑摩托车带我去看花海。在草原上骑摩托,感觉像是坐船,迎风驰骋在一尺多高的长草间,甭提多畅快了,不一会儿,眼前出现一大片茂盛的蓝色刺球花,颜色如梦如幻。
回到营地,我又拿了个篮子去摘韭菜花,中午,营地的大厨精心烹制了韭菜花炒鸡蛋、俄式炒时蔬、秘制羊肉串……老高叔的儿子高飞忙完马场的工作也来到营地,我们点上炉火,支起遮阳篷,围坐在绿波如海的草原上享用美味。高飞说,他一直有一个关于流浪的梦想,骑着马游走四方,去追逐最美的落日,或是到异国他乡去体验不一样的文化风情。他也在大城市打拼过,但感觉那种工作节奏让人慌张,回到家乡,站在自家辽阔的牧场上,心才踏实下来。他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就生活在很多人心目中“最美的远方”,他想让更多的人能来体验这个现实中的梦境。
我真心喜欢与老高叔一家人相处的时光,他们有着草原人特有的热忱、豁达与聪明才智,继承着祖辈的基业,也有着开创先河的理想。
草原上的黄昏,光彩厚重,层次分明,夕阳中,营地里十几匹马的毛发闪着金光。晚上,我们将帐篷扎在一处山坳里,高飞说,那里有最静谧的夜色和最灿烂的星河,让人不舍得睡去。
书籍
迟子建的小说
迟子建出生在黑龙江最北端的漠河,从小生活在大山里,对于大兴安岭的人和故事有着真切的感受和体会。她擅长描写小人物的生活,将这片土地的世事沧桑娓娓道来。
《采浆果的人》
短篇小说,讲述生活在大兴安岭小山村的农民,在外来经济诱惑的驱使下,纷纷放下农耕,去采摘浆果。
《额尔古纳河右岸》
長篇小说,讲述鄂温克族对于现实生活的挣扎,似一曲挽歌,表达对族群文化逐步消亡的叹息,令人思考变迁带给这个民族的痛楚。
《生命的寻路人》
加鑫大人类学家、探险家韦德·戴维斯(Wade Davis)的作品,他曾深入探访全球各地正在消失中的文化。本书揭示了世界上半数的语言即将消失,过度的发展将扑灭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让人联想到鄂温克族的生活变迁。
电影
《寻龙诀》
2015年底上映的这部热门电影,拍摄地和电影的情节一样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该片的大部分外景是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拍摄的,其中盗墓开穴的地点就是莫日格勒河中的敖包石林。
草原美食推荐
嘎得列个
俄罗斯特色美食,煎牛肉饼和烤土豆,牛肉饼鲜嫩多汁,土豆香脆,佐以辣椒面,提味儿,开胃。
酸奶
黑山头、恩和的酸奶都很美味,配上刚熬制好的蓝莓酱,作为下午茶再好不过。
野生蓝莓干
无糖的野生蓝莓干,凸显果实本身的味道,酸甜适中,养心明目。
Day 1
海拉尔—莫日格勒河—金帐汗—额尔古纳,130公里
金帐汗蒙古部落是草原上唯一的游牧部落景点,历史积淀丰厚,晚上有现场演出,可以点燃篱火。自驾车可体验草原穿越,沿着车辙的痕迹深入莫日格勒草原,其中的一片石林区便是电影《寻龙诀》的取景地。黄昏,九曲十八弯
的莫日格勒河映着晚霞,十分壮美。
Day 2
额尔古纳—根河—泠极树—敖鲁古雅部落—根河,126公里从根河前往莫尔道嘎,沿途植被丰富,白桦林、针叶林交错,野花随处可见。在奠尔道嘎森林公园可以乘坐森林小火车。中午到达莫尔道嘎小镇,品尝满街飘香的铁锅炖,附近的山顶上有一处观测点,可以俯瞰整个小镇。
这条路线适合夏季旅行,一是景色最佳,二是临江屯通常会在9月中封路,车辆不得入内。
Day 3
根河—莫尔道唾嘎—临江屯(老鹰嘴、额尔古纳河),216公里临江屯地处中俄边境,夏季行驶在当地的羊肠小道上,一路有河流跟随,波光闪闪,温婉动人。临江屯不大,从村头走到村尾最多用20分钟,这里最出名的是原来作为边防哨卡的山顶,站在大山顶向西望是额尔古纳河,对岸就是俄罗斯。
老鹰嘴是临江屯附近的一处景点,因有一块岩石形似老鹰而得名,7月能看到大片的油菜花,和麦田交相耀映。
Day 4
临江屯—塞韦—九卡—七卡—恩和,79公里
从临江到室韦不过十多公里,室韦已经从一个安静祥和的小村庄发展成为美食林立的热闹所在,文化活动丰富,村子尽头有一处百年木刻楞建筑。
从室韦前往恩和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高速公路,总长68公里,一路随山脊起起伏伏,中间经过哈乌尔河景区、驯鹿苑景区;另外一条是穿越边境线上的九卡、七卡(“卡”指的是边防哨卡),都是砂石路,但临近额尔古纳河,风景壮阔。
Day 5
恩和—额尔古纳—黑山头,139公里
从恩和前往黑山头也有两个选择:高速路,或是边防卡线(六卡、五卡)。卡线风景美,但全程要颠簸140公里,有些辛苦;建议走高速路到额尔古纳,沿途也不乏美景,到了额尔古纳还可以做些补给。
从额尔古纳到黑山头。路旁都是郁郁葱葱的草原,牛羊成群。可以游览额尔古纳湿地公园、白桦林景区、三河回民乡。
Day 6
黑山头—满洲里边境线,209公里
从黑山头到满洲里,两百多公里的边境线上不乏草原、山峦、牛羊等美景。满洲里大街小巷的建筑很有特色,最著名的景点是套娃广场和中、蒙、俄边境口岸。
Day 7
满洲里—陈巴尔虎旗(呼和诺尔)—海拉尔,210公里
从满洲里到海拉尔一路高速,在陈巴尔虎旗的呼和诺尔景区可以歇个脚,景区水草丰美,有各式现代营地,可以躺在帐篷里的席梦思床上,欣赏草色湖光,听风声虫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