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训练在高危早产儿早期干预中的疗效分析研究

2018-11-17 05:14:14马丹李娜王秋王梦娟罗蓉
中国全科医学 2018年32期
关键词:早产儿障碍发育

马丹,李娜,王秋,王梦娟,罗蓉

本文意义:

由于早产儿出生时脑发育尚未完善,特别是具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更容易发生脑损伤,甚至后遗症。目前,临床实践主要以促进运动发育的干预方式为主,常忽略了早期感觉输入对高危早产儿神经发育的作用,本研究依据大脑的可塑性和多系统发育理论,在传统的干预方式基础上通过感觉统合训练对高危早产儿进行早期干预,可促进其运动和认知方面的发育,避免或减轻继发性残损的发生。

表2 两组患儿TSFI评分比较(x±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SFI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但存活儿在不同年龄段逐渐显现的发育障碍问题日趋明显,如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癫痫、视听障碍、学习困难等,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因此,如何加强对高危早产儿的管理,及早进行系统干预,降低肢体和智力残疾风险,提高生活质量,是目前儿童卫生专业人员面临的重要挑战[2]。感觉统合训练是根据感觉统合理论,大脑通过整合、综合处理各种感觉器官接收到的外界环境刺激,并作出正确应答,促进脑神经元髓鞘化与神经功能的成熟[3]。目前,感觉统合训练的临床研究多针对脑瘫和孤独症患儿,在高危早产儿早期干预应用的报道不多。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感觉统合训练对高危早产儿的疗效,为早产儿早期干预策略提供一些有价值和实用的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因脑损伤等高危因素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干预的102例高危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诊断标准[4];(2)孕周<37周,出生体质量<2 500 g,且合并有脑损伤高危因素(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严重低血糖等);(3)出生后3、6、12个月龄有明确的随访结局;(4)于出生后3~7 d行颅脑超声检查确诊为早产儿脑损伤。排除标准:先天畸形、先天遗传代谢性疾病、明确的视听觉障碍及新生儿期合并严重疾病者[5]。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2例)。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神经发育疗法(NDT)训练,根据Peabody动作发育评估量表(PDMS-2)评估结果制定康复训练方案,30 min/次,5次/周[6]。观察组在上述治疗方案基础上增加居家感觉统合训练内容,每次设置下列1~2个感觉统合训练方法,20 min/次,5次/周,3个月为1个疗程,由患儿家属完成,包括:(1)视觉训练:用黑白卡和颜色鲜艳的红球诱导患儿视觉追踪;(2)听力刺激:播放清音乐或者母亲的声音,让患儿感知声音的存在,寻找声源,提高患儿对声音的敏感性及辨别能力;(3)触觉训练:全身抚触、可用毛刷、触觉球等强化手部及足部的感知能力,刺激强度由重到轻;(4)前庭功能训练:患儿俯卧位或坐位于巴氏球上,前后左右晃动大球进行前庭刺激;(5)运动觉刺激:适当进行竖头,俯卧位抬头,被动翻身运动刺激。总干预时间为12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感觉发育水平:分别在干预后3、6、12个月时,采用婴幼儿感觉功能评估量表(TSFI)评估,适用于4~18个月婴幼儿,用于测试婴幼儿感觉加工和处理能力,判断有无感觉缺陷以及感觉障碍程度[7]。(2)运动和认知发育水平:分别在干预后3、6、12个月时,由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进行发育测评,分别测定认知发育指数(MDI)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8]。测评者不参与早期干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由于本资料不满足球对称性(Mauchly's W=0.331,P<0.001),因此利用 Huynh-Feldt法对自由度进行矫正。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儿性别、孕周、月龄、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Apgar评分及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感觉发育水平比较 康复方法与时间对患儿感觉发育水平存在交互作用(P<0.001);康复方法对患儿感觉发育水平主效应显著(P=0.049);时间对患儿感觉发育水平主效应显著(P<0.001);其中,观察组在3、6、12个月时TSF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MDI和PDI比较 康复方法与时间对患儿MDI存在交互作用(P=0.030),康复方法对患儿MDI主效应显著(P=0.049),时间对患儿MDI主效应显著(P<0.001)。康复方法与时间对患儿PDI无交互作用(P=0.151),康复方法对患儿PDI主效应显著(P=0.008),时间对患儿PDI主效应显著(P<0.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MDI和PDI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MDI and PDI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3 两组患儿MDI和PDI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MDI and PDI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MDI=认知发育指数,PDI=精神运动发育指数

PDI 3个月 6个月 12个月 3个月 6个月 12个月对照组 50 95.5±12.1 95.8±10.5 98.8±10.9 93.5±9.2 94.6±11.8 97.8±12.8观察组 52 95.6±11.9 103.5±11.2 110.6±12.3 93.7±8.9 100.4±12.3 105.4±10.3 F值 F交互=4.857,F组间=115.457,F时间=227.771 F交互=2.095,F组间=6.612,F时间=28.421 P值 P交互=0.030,P组间=0.049,P时间<0.001 P交互=0.151,P组间=0.008,P时间<0.001组别 例数 MDI

3 讨论

高危早产儿由于未发育成熟的脑损伤,易导致大脑皮质感觉区以及与感觉运动整合功能相关的脑功能区受累,引起感觉处理和调节障碍。婴儿期主要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感觉异常,如容易哭闹、皮肤触碰敏感、原始反射持续存在等反应过强状态或肢体松软、对外界的刺激反应低下等症状,如果这些不良的反应持续存在,会导致患儿在情绪、学习、行为、运动、视觉调节等出现障碍[9]。据相关研究报道,约7.9%的早产儿出现脑性瘫痪、精神发育迟缓、视觉障碍、听觉损害等,而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脑性瘫痪发生率为7%~9%,该出生体质量类别的存活者常发生认知、运动以及感觉功能障碍严重,会持续到学龄期和成年期[10]。为此,对早产儿进行早期感觉功能评估,尽早地进行良性感觉刺激,建立正常感觉输入,才能更好地促进患儿各方面的功能发展。目前国内对于高危早产儿的评估主要集中在认知和运动方面,对感觉障碍的评估重视程度还不够。

感觉统合理论认为,在新生儿期即具有视、听、痛温觉、触、本体、前庭等基本感觉,多种感觉的持续输入与肌张力、平衡、身体姿势控制以及情绪调整的发展息息相关,这些感觉系统的良好发育构建了儿童整体发展的基础,当这些重要基础不足或发生障碍,进而会影响较高层次的发展,如认知能力、动作计划、情绪调节、手眼协调等[11]。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是通过输入各种感觉刺激信息,提高感觉信息的调节能力,从而有助于患儿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应答,提高患儿学习能力、运动计划能力、组织能力等,符合早期干预的特点,可作为早期干预的一种方式[12]。PEKÇETIN等[13]研究结果表明,对易激惹、易哭闹、易惊吓、睡眠障碍等高危早产儿进行早期感觉统合训练,强化感觉输入,可明显改善运动功能,减少脑性瘫痪发生率;BRÖRING等[14]发现早期感觉输入训练对于高危因素早产儿的认知和运动功能具有明显提高作用。

本研究将感觉统合训练方法应用于高危早产儿早期干预中,以探讨感觉统合训练的早期应用价值,总结更全面的早期干预训练方法,以提高高危早产儿早期康复干预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3、6、12个月时TSF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经过长期的感觉统合训练,可加强患儿感觉调节、辨别、姿势的控制等能力,减轻感觉障碍程度,从而提高患儿感觉能力评分。本研究结果亦显示,康复方法与时间对患儿MDI和PDI的主效应均显著,与NWABARA等[15]研究结果相似,高危早产儿从新生儿期即开始通过黑白卡片、声音玩具、振动肌肤、关节挤压和蹦球等方式进行感觉训练,可增加高危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的刺激,良好的刺激可提高其运动和认知发育。

综上所述,对高危早产儿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是提高其运动和认知发育的有效途径;对早产儿出院后及时制定随访计划,进行发育情况的动态监测,必要时进行早期干预,充分发挥神经系统的发育可塑性,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证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则。感觉统合训练对高危早产儿远期神经发育结局的影响,是否能够有效预防或降低脑性瘫痪的发生率,在今后的研究中将通过增加样本量、细化样本量的分类以及延长随访时间等研究设计作进一步的探讨。

作者贡献:马丹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数据整理、撰写论文;王梦娟进行数据收集;王秋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的分析与解释;罗蓉进行论文的修订;李娜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早产儿障碍发育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02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医学新知(2019年4期)2020-01-02 11:04:06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孩子发育迟缓怎么办
中华家教(2018年7期)2018-08-01 06:32:38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刺是植物发育不完全的芽
中医对青春发育异常的认识及展望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诊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