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018-11-17 18:25:08
当代陕西 2018年15期
关键词:原典平流时时

⊙解读

这首诗充满了辩证的哲理,联系到今天改革发展的形势,尤其发人深思。今日中国,喜与忧交织,危与机同在。一面是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一面是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一面是居民收入持续提高,一面是民生短板还需补齐;一面是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一面是产能过剩依然严重……如果只看到成绩,不管“成长的烦恼”和“调整的阵痛”,那就可能像这句诗里面说的那样,在“平流无石处”掉以轻心,以致沉沦。习近平同志借用这句充满辩证色彩的诗句,就是强调越是形势向好,越应保持“兢慎”的态度,这样才能不让纤芥之忧变成心腹之患,不让绊脚之石阻拦前进步伐,确保“中国号”巨轮始终劈波斩浪、高歌向前。

⊙原典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唐】杜荀鹤《泾溪》

⊙释义

晚唐诗人杜荀鹤的《泾溪》行文曲折,析理透彻。短短四行,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与精妙的生命辩证。

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合常理:舟行水上,遇险不倾,平流却覆。其实,诗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险要之外,人们往往能够思想集中,小心谨慎,事故反而不易发生;平流无险的地方,却容易放松警惕,麻痹大意,因此常常“舟覆人亡”。这正如《吕氏春秋·慎小》所言:“人之情,不蹶于山而蹶于垤。”人不会被高山绊倒,却往往会被小土堆绊倒。

这首诗体现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在一帆风顺时,更要小心谨慎,切不可自满疏忽,否则会乐极生悲。一千多年前的《泾溪》明镜,至今仍光可照人。遗憾的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历史上多少人闯过了惊涛骇浪,却在风平浪静处倾覆,“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猜你喜欢
原典平流时时
2007—2020年威海机场4—9月平流低云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海洋预报(2023年6期)2024-01-05 09:24:16
整本书阅读教学下高中生原典阅读的困境及路径
都市度假屋
女报(2021年7期)2021-08-04 12:24:38
时时可学,处处能学
导数时时用,“忽视致误”防
基于卫星和Argo观测的阿拉伯海中北部海表盐度季节和年际变化
荆州市一次局地浓雾天气特征分析
浦东机场一次低云低能见度天气气象服务总结
陈寅恪:读“老书”、读“原典”
金 /玉 /良 /言
视野(2013年7期)2013-11-16 19: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