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萍
[内容提要]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援助通过调整,既提升了受援国自主发展的能力,推动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进一步落实,又促进了国内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同时也带来一些新问题,对外援助政策有必要做进一步调整,使其更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追求。具体讲,应加强与发展援助委员会的合作,以消除“中国对外援助威胁论”;加强与受援国沟通,强化项目各个环节,达到互利共赢;逐步完善我国对外援助评估机制,在继续重视评估“学习”功能的同时,加强其“问责”功能;进一步公开对外援助信息,以获得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对我国援外的理解与支持。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援助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规模不断扩大,布局突出重点,援助领域实现了“双注重”。这些调整在带来积极成效的同时,也产生或者是放大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对外援助的指责与批评、部分受援国对中国外援与发展合作的抵制与不满,以及国内民众的不理解与抱怨。为了回应质疑和解决问题,必须探讨新时代中国对外援助政策进一步调整的思路与方向,从而更好地发挥对外援助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工具的重要作用。
始于1950年的对外援助始终是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2018年4月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把对外援助与发展合作提升到了更高层级的外交布局。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习近平:“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6/23/c_1123025806.htm.(上网时间:2018年6月24日)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实践工具之一的对外援助工作,中共十八大以来进行了深入的调整,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
第一,对外援助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1月,习近平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谈到:“从1950年至2016年,中国在自身长期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累计对外提供援款4000多亿元人民币,实施各类援外项目5000多个。”*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18/c_1120331545.htm.(上网时间:2017年10月5日)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金额达2562.9亿元人民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2011)》白皮书,2011年4月。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金额为893.4亿元人民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2014年7月。2016年全年中国政府援助实施各类工程及物资项目近250个,派出管理技术人员、医疗队员和志愿者等各类援外专家约5000人次。[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17年8月,第2页。2017年中国政府新承担各类援助项目309个,境内外培训各类人才近15万名。[注]“(2017年商务工作年终综述之十一)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8-01/11/c_129788582.htm.(上网时间:2018年6月4日)2017年5月习近平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发表讲话,承诺“中国将在未来3年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建设更多民生项目。”[注]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http://www.gov.cn/xinwen/2017-05/14/content_5193658.htm.(上网时间:2017年12月30日)可以看出,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出台以来我国对外援助的规模与力度在不断加大。
第二,对外援助布局重点更突出。截至2009年底,中国已累计向161个国家以及30多个国际和区域组织提供了援助,经常性接受中国援助的发展中国家有123个,其中亚洲30个、非洲51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18个、大洋洲12个、东欧12个。[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2011)》白皮书,2011年4月。也就是说,在2009年之前,中国对外援助地理分布比较均衡。受援国涉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大洋洲和东欧等地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注]同上。而在2013年之后,中国对外援助指向性和目标更加集中和明确,新增资金主要是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周边地区倾斜,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资金,同时又可以带动我国企业“走出去”。
第三,对外援助领域基本实现了“双注重”。“双注重”指的是中国在外援中既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又注重民心工程。在对外援助初期,中国的资金大多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共在非洲51个国家援助建设了约270个基础设施项目,约占中国援非项目总量的25%。项目类型主要包括桥梁、道路、港口、机场、电力、通讯设施等。[注]王胜文:“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合作研讨会’上的发言”,http://yws.mofcom.gov.cn/article/m/policies/201304/20130400096071.shtml.(上网时间:2017年9月26日)2013年以后,为了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中国的援外工作在继续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注重把援助资金投向扶贫、减灾、职业教育、农业发展、医疗等能够使广大受援国民众直接受益的领域。2013年以来,中国在非洲共援建了60多个医疗设施项目,向受援国提供了80多批医疗设备和药品物资。[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援助司:“援卢旺达医院 造福当地”,http://yws.mofcom.gov.cn/article/b/201610/20161001476237.shtml.(上网时间:2017年9月20日)为配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从2016年开始,中国把促进其他发展中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减轻贫困作为对外援助的优先领域,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应对粮食危机。[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援助司:“农业援外硕果累累—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命运”,http://yws.mofcom.gov.cn/article/b/201610/20161001478165.shtml.(上网时间:2017年9月20日)2017年又深入开展农业生产、粮食安全、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领域民生援助工作,全年实施医院、学校、打井供水、“光明行”白内障义诊等各类民生项目200余个 ,[注]“(2017年商务工作年终综述之十一)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8-01/11/c_129788582.htm.(上网时间:2018年6月4日)有力地支持了其他发展中国家改善民生福祉。
经过上述调整,我国对外援助取得显著成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提升了受援国自主发展的能力。中国人向来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对外提供援助就是希望帮助受援国逐步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如近几年中国通过实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每年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新生名额。2016年,在华学习的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发展中国家留学生人数达到 37202人,同比增长近20%。[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17年8月,第18页。2017年启动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人力资源开发合作计划”,与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9国签署人力资源开发合作谅解备忘录,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同时,中国还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高级学历学位教育。2016年,“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在北京大学成立,2017年8月,首届硕士生毕业,为各国发展事业提供了智力支持。中国还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短期主题研修培训,“走出去”开展普遍受益的实用技术培训。2016年累计举办40余期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培训2000余名发展中国家官员和专家。[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17年8月,第50页。2017年向埃塞俄比亚和柬埔寨派遣了海关、税务和农业领域高级专家顾问共计13人。通过这些方式,中国在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周边国家以及人民沟通和理解的同时,提升了受援国治理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第二,推动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进一步落实。近几年中国在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框架下,积极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2015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包含着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16年,中国政府颁布了《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在扎实推进本国落实工作的同时,明确宣布未来“中国将不断深化南南合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做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工作。”[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http://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dnzt_674981/qtzt/2030kcxfzyc_686343/t1357699.shtml.(上网时间:2018年6月6日)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首要目标。中国通过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国际减贫经验交流平台,积极分享减贫经验,截至2016年底,与100多个国家的2500多名减贫工作者分享中国减贫经验。同时与坦桑尼亚、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家共建减贫合作示范点,务实合作不断深化。[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第5页。2016年,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启动运行,重点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应对粮食安全、难民等挑战,推动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2017年,中国通过多双边渠道向38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多批次、不间断的紧急粮食援助,获得受援国广泛赞誉。还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向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定向捐助实施各类援助项目150个,受益人口达500万。[注]“(2017年商务工作年终综述之十一)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新动力。
第三,促进了国内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和“走进去”。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和“走进去”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仅靠企业一己之力难以解决。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周期长,一些事关当地民生的医疗、学校等项目,回报率不确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通过传统的“一揽子”模式(国外称之为“资源换基建”模式),或者是“开发性股权投资”模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深圳能源在加纳共和国建设的安所固 (Ansogli) 电站项目一期,极大地缓解了加纳的电力紧张局面。由于安所固电站一期项目的良好效果,目前设计为400兆瓦的电站二期项目已经接近投产,并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和中非发展基金的融资支持。[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造血”金融——“一带一路”升级非洲发展方式》,2017年5月,第30页。实际上,援助先导,进出口和投资跟进的多种政策的复合使用正是企业“走出去”战略在发展中世界的优势所在。它既可以解决发展中国家资金缺口的问题,又可以为中国企业和产品打开市场,往往还可以为中国国内发展输送紧缺资源,可谓是互利多赢的典范。[注]同上,第31页。另外,中国通过调整援外结构,重点推进短期难以有收益,但又惠及受援国民众的民生项目,诸如捐资修路、架桥、打井、建医院、盖学校等社会公益设施,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的民意环境。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上半年,国内企业在44个国家的97家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289.9亿美元,入区企业3825家,上缴东道国税费30.9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4万多个就业岗位。[注]“商务部:我国对外投资流量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二位”,http://finance.china.com.cn/news/20171012/4412708.shtml.(上网时间:2018年6月24日)由此可见,中国援外在国内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发挥了其铺路搭桥、打前站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对外援助规模不断扩大与影响力提升,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或者是原来已经存在的问题被放大了。除了国内一些民众对我国对外援助的质疑、不理解之外,主要是来自外部的指责与非议,掀起了一股对中国对外援助围攻的舆论浪潮。
第一,一些西方国家指责中国在对外援助中坚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符合西方国家在对外援助中强调的“民主”“人权”“善政”“良治”等理念。这些国家之所以附加这些条件,是想借对外援助传递西方价值观,塑造和改变受援国的政治生态,目的是通过为经济援助附加政治要求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由此,非洲各国纷纷沦落为高度依赖西方援助的受援国。[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造血”金融——“一带一路”升级非洲发展方式》,第3页。有西方学者指出,“尽管已经有接近60年的援助史,但富裕国家仍然没有办法确保它们的援助将切实有效地促进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随便怎么定义)和减少贫困。”[注][美]黛博拉·布罗蒂加姆著,沈晓雷、高明秀译:《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1页。而中国对外援助是在“南南合作”框架下进行的,强调的是互利共赢。
苏丹石油开发项目是受援国与中国“互利共赢”成功的典范。1997年美国宣布制裁苏丹之后,西方公司相继离开苏丹。此后不久,中石油应苏丹政府之邀、利用中国对外援助优惠贷款进入苏丹,帮助苏丹逐步建起了包括石油勘探、开采、管道运输和炼油、石油副产品加工、成品油储存销售等在内的完整石油工业体系。在此期间,西方国家对中国施压,要求中国介入达尔富尔问题,但中国并没有介入,而是利用援助积极为当地居民解决急需的饮水问题和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用中国援助带来的发展成果为苏丹南北方的和解奠定了基础。[注]陈松川:《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取向研究(1950—2010)》,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05页。中国在帮助苏丹开采石油、承建电站的过程中,给自己也带来了可观的效益。按照协议中方每年可获得成品油200万~240万吨,同时从承包的上游项目获得利润1亿多美元,炼油厂承包项目获利1亿多美元。此外,还促进了相关的国产机电产品、技术服务和劳务出口,并锻炼了施工队伍,为中石油集团带来了2亿多美元的作业承包合同。[注]同上,第187~190页。
由此例可见,中国“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对一些原本依赖西方援助的国家更具吸引力。当西方国家以停止援助来试图达到自己政治目的时,中国“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援助的跟进弱化了西方附加政治条件的援助,而这必然引起西方国家的不满,于是大肆鼓噪中国对外援助“漠视人权论”[注]转自张忠祥:“试析中国对非洲外交中的不干涉内政原则”,《西亚非洲》,2010年第1期,第11页。“援助方式危害论”[注]李安山:“为中国正名:中国的非洲战略和国家形象”,《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4期,第11页。,并且在中国与一些国家发展合作过程中从中作梗,致使已经签订的项目合同被迫中途停止,造成巨大损失,比如缅甸密松水电站背后就有西方国家的影子。
第二,西方国家和西方舆论不断批评中国对外援助是为了掠夺受援国资源,是一种“新殖民主义”。这一论调多是基于中国在对外援助与发展合作中使用了优惠性质贷款的“资源换基建”模式。因为这一模式往往要求合作伙伴在主权担保之外,还要提供资源出口作为担保,因此被诟病为“攫取资源”。但有研究指出,使用石油等大宗商品作为担保,本来就是国际上对于主权评级较低的国家所使用的常见贷款条件。而且,中国对于额外担保的要求主要是为了资金安全,也接受石油和矿产之外的多种担保形式。中国接受担保货品的标准主要是价值和是否便于国际交易,而不是为了攫取自然资源。相反的,“一揽子”的“资源换基建”模式,因为并没有一分钱转入非洲政府账户,还可以防止常见于西方发展援助的公共资金贪没与腐败问题,让非洲的资源和中国的资金都真正投入至经济和社会都可以切实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造血”金融——“一带一路”升级非洲发展方式》,第15页。
第三,一些西方国家指责中国对外援助缺乏透明度,由此导致国际社会很难对其进行评估和监管。但如果仔细考察现实案例就会发现,所谓“缺乏透明度”的指责是以偏概全。例如,在近年中国对柬埔寨援助的大量基础设施、民用设施,以及文化保护援助—吴哥古迹保护项目中,将十分注重提高援助透明度,并注意加强与其他援助机构的协调。中国向柬埔寨发展理事会的“官方发展援助”数据库提供了详细的项目数据信息,包括项目名称、起止日期、援助数额、项目目标、实施单位、年度预算与花费、项目状态、援助类型(优惠贷款还是赠款)以及是否属于“捆绑援助”等。[注]黄梅波、徐秀丽、毛小菁主编:《南南合作与中国的对外援助案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80页。也应当看到,在这一问题上中国的确也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第四,一些受援国对中国有抵制与不满情绪,主要集中在有关环境保护和资源开采方面。如缅甸密松水电站遭遇搁置事件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密松水电站在缅甸开工一年多就因一些极端环保分子和当地民众反对而搁置,理由之一就是他们认为“密松大坝破坏该流域生物生存环境,一旦水库蓄水会淹没上游大片森林和良田,同时影响下游水域生态环境;该大坝选址位于地质断层,地震时有垮坝危险”,[注]“中国对外投资启示录:缅甸水电站的失败教训”,https://item.btime.com/m_934926b5be19b320e.(上网时间:2018年7月8日)当然其中还有很多其他复杂的因素与原因,诸如西方国家的推波助澜等。由于项目暂停,中缅双方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新时代赋予我国对外援助以新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未来五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开篇”,“对外工作要以此为坐标,通盘考虑,梯次推进,既整体布局又突出重点,既多点开花又精准发力,发挥综合积极效应。”[注]习近平:“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2018年6月23日。为此,我国对外援助政策面临着进一步的调整。
第一,调整理念,以援外工作切实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迈入了高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阶段,相应的,对外援助政策应当体现更多的国际责任,以此展现中国对于发展和援助关系的根本立场和看法[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造血”金融——“一带一路”升级非洲发展方式》,2017年5月,第36页。,毫无疑问,中国必须在国际事务中担负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更多“公共产品”,这是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体现,显示出中国谋求与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红利,实现互利共赢的外交布局。[注]徐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与原则问题初探”,《现代国际关系》,2018年第3期,第2页。为此,我们须进一步调整援外理念,使其体现出一个大国应有的担当和使命,也更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目标追求。
第二,加强与国际社会、相关国际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学习相关经验的同时,化解“中国对外援助威胁论”。其中重要的是加强与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核心机构——发展援助委员会(即Development Assistance Committee,简称DAC)的合作。成立于1961年、拥有29个成员的DAC,是向全球提供90%以上援助的发达国家组织,其对外援助的一些经验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如在下面将要谈到的评估机制;同时双方也可以在应对气候变化、反对恐怖主义、减贫等方面加强合作与协调。但是我国在对外援助与发展合作中,不输出意识形态,我们不会以西方的政治标准来要求发展中国家,中国提供对外援助,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不干涉受援国内政,充分尊重受援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权利。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重信守诺、互利共赢是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原则。[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2014年7月。附加各种政治条件的援助,有悖于中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文化理念。国际发展援助模式应该朝着多样化与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加强与受援国沟通,强化项目各个环节,以达到合作共赢。一是在项目落地前应进行多方论证,并要充分了解当地文化与习俗。如缅甸反对密松水电站原因之一,就是当地居民认为水电站选址“破坏圣山龙脉”,好像是在祖先头上动了土。2009年该项目签订时,缅甸还处于政治动荡状态,大选后缅国内政治转型,新政权为了树立民主形象,选择牺牲这个在国内反对声音越来越大的项目。在未来的援外工作中,应当注意在项目签订前中方要与受援国各方人士广泛接触、沟通和协调,包括当地非政府组织,稳扎稳打,不急于求建,不急于开发当地自然资源。二是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做好受援国民众工作,不要只是埋头搞建设,还要融入当地社区,创造良好的民意环境。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要为了赶施工进度而破坏环境。在项目结束后还应做好评估和后续工作,善始善终。
第四,完善对外援助评估机制,在继续重视评估“学习”功能的同时,加强对其“问责”功能的重视。1991年DAC在其颁布的《发展援助评估原则》中,明确说明其成员国对外援助评估目的有二:一是“问责”,即通过向政府和公众发布评估结果,汇报和解释说明援助的投入、活动、产出、成效和影响,为问责提供基础。二是“学习”,指的是在获得适当反馈的情况下,对失败和成功案例的评估能够形成有价值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可在以后制定对外援助政策、拟定援助计划和项目的过程中及时加以应用,进一步完善今后的援助政策、计划和项目。[注]王玉萍:“DAC对外援助评估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第120页。
近年来,国内各部门无论是在制度建设还是在实践运作中,都越来越重视对援外项目效果和质量的评估。2017年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制定了《援外项目检查验收监管工作手册》,其中包括验收条件和验收依据、验收专家组及工作方案、验收工作流程、成套项目现场验收工作、技术援助项目现场验收、中止验收、工作要求等7项内容。2016年10月,经过竞争性磋商,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了国家商务部援外项目评估任务,当时承担的任务包括四个成套项目的评估工作。从《援外项目检查验收监管工作手册》的具体内容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评估目的的认识中都可以看出,在当前的对外援助评估中,重视的是评估“学习”功能,更多的是审查、检验和验收,而对评估“问责”功能基本没有涉及。但正如上文所述,随着中国对外援助规模不断扩大,国内民众对于援外的质疑比较多。通过评估“问责”功能有针对性地解答民众的困惑和疑虑就显得十分必要,并且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此,我国还需进一步完善对外援助评估机制,使评估兼具“学习”和“问责”两大功能。
第五,进一步公开对外援助信息,以获得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对国家援外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国内民众对我国援外存在抱怨与不理解,一是因为对于我国援外政策与外交战略之间的关系还缺乏了解,二是因为民众获取对外援助信息多是通过政府、媒体公开的新闻报道,人们会认为已经报道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援外数据未公开。对于学者来说,因为已经公开的数据不足以支撑其研究,所以有条件的学者会进行一些实地访谈等田野调查,而多数学者缺乏深入考察与调研的机会,许多人便会在研究中使用一些国外的数据资料,如美国威廉·玛丽学院(The College of William & Mary)追踪中国对外援助资金的数据库(AidData)及其报告。但正如2017年10月12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的,AidData研究报告的数据“可能混淆了中国对外援助的资金和其他性质的各类资金,包括商业性的资金”[注]“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是为自身利益?商务部回应”,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10-12/8350772.shtml.(上网时间:2018年6月23日),比如它把“中非发展基金”等同为中国对外援助中的优惠贷款,显然夸大了中国对外援助的规模。
目前,可以较为全面地公开中国对外援助信息,这样做,一是长期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秉承“只做不说”的传统,而这一点恰恰成为DAC一些传统援助国对中国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指责中国援外模糊与不透明的一个主要原因。今后中国不仅应当大大方方公开援外现状,显示自信,还应总结近70年的援外经验,向全世界阐释和推广中国特色对外援助原则与模式,增强中国在国际发展援助与合作领域的话语权和塑造力。二是中外学者可以利用完整准确的援外数据进行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而不是在研究中使用一些出处不太准确、甚至捕风捉影的数据去论证,这样得出的结论也必然是不正确的。这些不正确结论会在一定范围内,从学理的角度强化民众对国家援外工作的不正确认知。三是公布援外工作的数据信息,有助于让国内民众在了解援外状况的前提下,对作为中国外交战略重要工具的援外工作有更为准确的理解,进而给予更大的支持。四是从评估角度来看,“无论评估机构如何决定设置评估功能,它首先都应当是可信和透明的。”[注]OECD, Evaluating Development Activities:12 Lessons from the OECD DAC, Paris,2013,p.20.可信的评估结果首先需要的是公开透明的援外信息,而公开、透明、可信的评估结果有助于民众对对外援助政策和实践的了解,有利于形成政府与民间的良性互动与监督。
综上所述,当前应根据十八大以来对外援助政策调整之后的成绩与问题,对其进行再调整,循序渐进参与全球治理,兼顾承担大国责任与大国权益[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课题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砥砺前行”,《现代国际关系》,2018年第1期,第12页。,以充分发挥对外援助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工具的重要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和企业“走出去”战略,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宏伟目标,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