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郭子章(1543—1618)在其万历《黔记》中记载:“此龙泉所由城也,既城矣,不得不县,何也?土司无城,例也。惧尾大也。即播悍且叛,不敢城夜郎。今水西、永顺、保靖犹无城也。此龙泉所由县也,非若是。”郭子章曾任贵州巡抚,并亲历万历二十八年(1600)播州之役,对此间情况尤为熟悉,所以他所提出的“土司无城”之说,颇值玩味。
何为“城”?从引文看,龙泉之所以设县,是因为先建了城。这里所说的“城”,就是“城郭”。土司无城,即土司司治周围不得环以防御性垣墙。郭氏还特别指出,杨氏虽然彪悍,并最终叛乱,尚且不敢在播州造城。周邻水西、永顺、保靖等土司亦无城。土司之所以无城,是明统治者有意的控制,防其尾大不掉。
无独有偶,万历《湖广总志》亦记“施州卫所属各土官,俱各寨居”,称其所居处为“寨”,并不称“城”。明人钱训古 《百夷传》记:傣族土司“所居无城池濠隍,惟编木立寨”。清人顾彩在康熙年间游容美土司府时所见,“中府为宣慰司治城,环城皆山”,“司治五门,无城有基”(氏著《容美纪游》)。均称土司有寨无城。
基于上述记载,可得出以下认识:
第一,播州政治中心(宣慰司司治)遵义老城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杨氏被荡平前应无城郭,目前所存最早城郭,应是播平后所建。
第二,作为土司衙署的永顺老司城、唐衙土司城等,虽有垣墙,但似均不能称“城”,只可名为“寨”。
第三,土司无城,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为政府有“例”,即有特别的控制。《明史》卷316《贵州土司》记:“景泰七年,平头著可长官司奏其地多为蛮贼侵害,乞立土城固守,从之。”土司在特殊情况下筑城,也必须征得政府的许可。
很显然,播州杨氏在司治之外的险峻山巅所建的防御性工事海龙屯、养马城、养鸡城等,在郭子章看来并非“城”。
海龙屯有着随山势绵延约6公里的厚实城垣,左右临渊,前后设关,至今尚存重重9道雄关,中央设衙署,衙署四周又另筑周长504米垣城,具备了城所应有的各种特征,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城,而参与平播战事应较熟悉这座城池的郭子章为何称“土司无城”,播州无城呢?既有成“例”,不许土司筑城,又岂容其在险峻山巅营建更为坚固的堡垒?兴许在郭子章看来,以海龙屯为中心的山城只是一组“寨堡”,并称不上“城”。相应的,永顺老司城、唐崖土司城,均只是“寨”。
不管称其为城也罢,寨也罢,营建海龙屯这样严密而庞大的山地防御体系应非统治者所乐见,也不准许。但万历时期的播州境内,除杨氏大规模营建这类山城外,赤水河岸边的袁氏亦在土城建有金子屯、九龙屯、七宝屯和天赐屯等山城,可见“土司无城”的规定并未得到严格执行。
土司无城,是中央政府对土司的提防与控制,而土司在具体应对中却于司治之外营建出介于“城”与“寨”之间似城非城的山地防御工事,阳奉阴违地维系着其在地方的统治。在代表统治者立场的朝廷大吏郭子章眼中,治所周边无城郭即符合成例。播州土司应该很好的遵循了这一点,却又在司治之外的山地据险为寨,建构起比一般城池更为有效的“山城”防御体系,并明目张胆称之为“城”。从这个意义上,以海龙屯为代表的播州“山城”,是土司无城的成例之外的一种特殊存在,并成为土司制度特殊的实物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