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 雨
在“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的背景下,我国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硕果累累,在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建设“一带一路”应当继续发挥文化“走出去”的先行引领作用,为促进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根基。
民心相通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涵,而文化交流、文明对话则是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的必由之路。2016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2016年12月,文化部印发《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旨在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这一重要论断对推进文化“走出去”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国家间的友好关系既要有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化交流和民心工程的软助力。“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进一步加强文化“走出去”,也有助于加深各国民众对我国的理解和认同,促进沿线各地人民增强互信、加深感情,为“一带一路”顺利落地营造良好的民意基础和外部环境,助力我国开展相关区域公共外交,提高文化软实力,塑造正面积极的国家形象。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打造了多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文化活动品牌,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搭建了若干具有广泛辐射力的文化交流平台,文化“走出去”水平显著提升,与沿线各国文化合作迈上新台阶。
文化交流活动异彩纷呈,品牌效应不断提升。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指出,要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文明之路。近年来,我国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亮点频现,形成了“中国文化周”“欢乐春节”等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2014年起,“‘一带一路’中华文化走出去全球艺术巡展”先后亮相阿联酋、印尼、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国家及杭州G20峰会等国际场合,全方位展示中华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外艺术家互动交流。2018年春节期间,“欢乐春节”活动覆盖5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受当地华人和外国民众喜爱。丰富多彩的活动成果充分体现出对外文化交流中开放包容的中国精神,也在文明碰撞与互动中创造出各国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有利环境。
综合性文化会展蓬勃发展,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国内各地纷纷以国际性会议和展览为基础,推动构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合作平台。2017年义乌文交会特别设立“一带一路”馆及“一带一路”国际艺术展区,打通文化交流“新丝路”;北京文博会邀请了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伊朗等在内的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45个国家的驻华使馆及阿拉伯国家联盟驻华代表处等国际机构参展,举办“一带一路”国际特色文化展、“一带一路”商务沙龙、“一带一路”节点区域语言文化展等活动,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功搭建跨文化交流合作新平台,又有力地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曝光度、知名度和美誉度。
依托重大国际活动策划主题宣传,展示国家形象与文化魅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近几年来,我国积极开展主场外交,利用博鳌亚洲论坛、G20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磅国际性活动做好展示与宣传,多角度呈现我国发展成就与大国形象。依托国际交往重大契机“借船出海”,增加文化元素曝光度。如广州连续三次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举办“广州之夜”,集中展现广东音乐、美术、美食等岭南特色文化名片,在国际舞台上演绎中国城市之美。
学术教育交流持续加强,中华文化更具感召力。截至2017年12月,在“一带一路”65个沿线国家中,已有51个国家设立了138所孔子学院和135个孔子课堂,许多国家掀起“汉语热”,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兴趣和需求日益强烈。此外,我国已在海外建立了30个中国文化中心,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的中国文化中心数量达到了11个,中国文化中心成为我国向世界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阐释政策理念的重要平台。随着“一带一路”沿线项目的持续推进,相关国家成为来华留学发展的新增长点:2016—2017年,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老挝等国家来华留学生增幅平均值超过20%,这些人才扮演着中华文化的积极参与者与主动传播者,构成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多元力量。
对外文化贸易提速发展,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处理好六个关系,其中之一就是要处理好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关系,文化贸易能够起到重要的抓手作用。据统计,2017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1265.1亿美元,同比增长11.1%;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达176.2亿美元,增长18.5%,占比18.1%,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北京、上海、深圳建立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打造“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枢纽平台,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加速“走出去”。文化贸易已经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增长点,未来还有着强大的发展后劲。
文化产业活力迸发,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通过提高内容生产能力、培养外向型人才、建立海外分支机构等方式,越来越多的中国影视作品、图书出版物、动漫游戏、文化艺术展演等得以走出国门,在国际各类会、展、奖、节上屡获殊荣,成功实现以文化“卖出去”带动文化“迈出去”。截至2017年5月,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1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互译出版协议,翻译出版了近100种优秀图书,和15个国家签订了电影合拍协议,成功合作推出了一批文艺精品,如中印合拍电影《功夫瑜伽》、中捷合拍动画片《熊猫和小鼹鼠》、中俄合拍电视剧《晴朗的天空》等,获得国际市场与口碑双丰收。
建设“一带一路”进入新时代,应当继续坚持文化先行,充分发挥文化“走出去”的先行引领作用,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强化文化内容生产,扩大文化交流辐射范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时尚流行元素,生产出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国际受众需要的文化产品。促进文化跨界融合,鼓励优秀作品参加海外展示、播映、演出、评奖,主动向沿线国家供给公共文化产品。加强统筹协调,提升与沿线各国人文交流合作的机制化水平,整合提升各类文化活动品牌与交流平台的覆盖影响范围,使“一带一路”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通道。
二是加强对外宣传渠道建设,扩散文化传播效应。更新传播思维理念,坚持内容与渠道并重,利用国际高端会议与重要场合做好中华文化宣传。创新传播技术手段,综合运用传统媒介和新媒体渠道,提高受众互动参与度。拓展媒体合作关系,增强本土媒体的海外影响力,加强与国际主流媒体、海外华文媒体、重点新闻信息服务平台及社交媒体合作。强化海外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人际传播效应,借助来华外国人、华侨华人等文化“他者”叙述,以多元视角讲好中国故事。
三是优化文化贸易结构,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创新文化企业生产经营机制,提升企业国际竞争优势。扶持好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发挥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一带一路”市场信息流通与数据共享。鼓励企业组团参加国际文化类展会,拓展对外文化贸易平台和渠道。积极打造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为文化产品服务“走出去”提供便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法律法规、资金、人才等各项配套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