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之路陕西脱贫攻坚连挥 “九拳”

2018-11-17 07:33
当代陕西 2018年1期
关键词: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

◎文/华 新(本刊记者)

脱贫攻坚,是全省工作的“一号工程”。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国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省份之一,陕西正以超常规的举措和手段,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持续用力,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2017年,我省对脱贫攻坚全过程梳理薄弱环节,以点及面,举一反三,标本兼治,统筹推进集中整改和年度攻坚任务,打好“九个强化、九个提升”组合拳,脱贫攻坚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从目前战况来看,2017年初确定的“40.4万人脱贫,1261个贫困村退出,4个贫困县摘帽”的计划有望实现。

强化政治学习,提升脱贫攻坚政治站位

深入学习,传导压力。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10次省委常委(扩大)会、10次省政府常务会(党组会)、10多次专题会,及时学习领会和研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特别是4次召开一直到村的视频会议,传达贯彻中央精神,形成了上下联动、多方协同、全面发力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深刻剖析,强化措施。省委2次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市县镇和各部门也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不遮不掩查摆存在问题,剖析思想认识,梳理薄弱环节,并制定针对性措施,全面整改。全省查摆和解决存在问题2300多个。

全员培训,明规晓矩。通过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网络远程培训等形式,对市、县(区)、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各级行业部门领导以及村干部进行培训,累计印制口袋书80万册、政策问答200万份,答疑解惑20多万人次,编发《政策解答》《工作导引》200多期,及时把中省新要求、新政策传达到“神经末梢”,不折不扣精准兑现落实好脱贫攻坚各项政策。

强化严实标准,提升脱贫攻坚的精准度

核清攻坚底数。全省开展建档立卡扶贫对象核实和数据清洗工作,采取“四处照相”和“四方签字”的方法,落实“两公示一公告”“民主评议”制度,剔出错评人口10.9万户31.6万人,新纳入返贫人口8.9万户23.3万人,新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7万户34.3万人,最后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78.3万户228.7万人,并掌握了贫困人口致贫原因等情况。

实现数据共享。升级改造了全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建立共享机制,基本实现了脱贫攻坚基础数据信息横向衔接互通、纵向上下贯通,为科学决策、配置资源、协同实施帮扶工作提供了依据。

严把退出关口。制定贫困退出《实施意见》《工作导引》,细化退出标准,明确退出程序,特别是提出“四个不得退出”,即不得将预期收入算作当年实际收入,不得把易地扶贫搬迁尚未入住、危房改造项目正在实施、产业项目还未见效的贫困户认定脱贫,不得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简单一“兜”了之,不得将低保金作为脱贫收入,严防数字脱贫、“被脱贫”。

完善脱贫滚动计划。按照实事求是、稳中求进、质量优先的原则,完善包括2017年在内的逐年脱贫滚动计划。对2017年计划脱贫的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逐级分解落实责任,实施针对性帮扶,确保高质量达标脱贫,不拖全国后退。

强化标本兼治,提升产业就业扶贫成效

围绕持续增收抓帮扶产业。创设总规模达到800亿元的省产业扶贫基金,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在贫困地区确定并扶持发展6大主导产业和27种短平快小众产业。建设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站2280个、光伏电站4102个。仅选聘1.8万名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就带动5.5万贫困人口脱贫,人均增收5423元。

围绕利益联结抓合作组织。把发展各类合作组织作为壮大村级新型合作经济的重要措施,全省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7万多家,其中合作社5.7万家、家庭农场1.1万家、龙头企业3000多家、村级经济合作组织1100家,建设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4977个、资金总量达16.2亿元,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受益贫困人口74万人。

围绕增强活力抓“三变”改革。坚持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作为脱贫攻坚的长远之举,在全省56个贫困县选择439个贫困村开展“三变”改革试点,初步探索了支部引领、能人带动、企业参股和贫困户抱团等多种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贫困户增收。

以开展公益专岗扶贫为着力点,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制定专门政策,印发工作方案,召开动员会议,组织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将新增或补充的服务性、辅助性岗位优先安置贫困劳动力。同时通过国企聘用、民企吸纳、劳务输出等措施,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加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至少掌握一到两门就业技能;大力实施农村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行动,鼓励支持贫困大学生回乡创业,确保有意愿回乡的大学生有创业平台。截至2017年8月底,全省贫困人口实现劳动就业20.3万人,其中,公益岗位安置4.6万人,各类企业吸纳6.3万人,通过技能培训就业5.7万人,自主创业4627人。

强化“两手抓”,提升健康扶贫水平

减存量。制定进一步完善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财政资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参加大病保险、健康扶贫政策知晓率和县域内定点医院一站式即时结算覆盖面“四个100%”目标要求。截至2017年8月,各级财政筹资4.7亿元资助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新农合增加投入3.2亿元,将报销比例再提高5个百分点,大病保险起付线由1万元降到3000元。实施大病集中救治、慢性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保障“三个一批”行动,对确定的6145名大病患者,已救治4649人,救治率76%;为全省35.1万名慢性病贫困患者制订个性健康方案,签约率90%;58个县区建立了健康扶助基金,38个县区购买了医疗补充保险。

抑增量。出台加强贫困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推进健康扶贫工作的《意见》,着力实施健康教育提升、群众健康关爱、全民健身普及、重点传染病专防、地方病综合防控、妇女儿童保健、公共卫生服务补短、爱国卫生创建等“八大行动”。“十三五”期间,拟投资66.6亿元,实施健康扶贫、公共卫生、妇幼保健三大类共309个项目。

强化超常举措,提升深度贫困地区发展能力

摸清底数,确定深度贫困对象。在深入调研、摸清底子、明确标准的基础上,全省确定11个深度贫困县、500个深度贫困村、20万户特困群体。

全面动员打响“十场突围战”,明确攻坚重点和工作责任。出台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全面打响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健康扶贫等“十场突围战”,实施深度贫困县攻坚、深度贫困村提升、特困群体帮扶三大行动,并细化分解为31项重点工作,逐一明确主责部门、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

采取“668”超常规扶持措施。把最硬的干部用到最硬的脱贫攻坚主战场,每个深度贫困县、贫困村和特困户都有一位领导或干部包抓。对深度贫困县实行“六个一”帮扶,每个县由一名省委常委包联、一个省级部门牵头包抓、一个中型以上国有企业帮扶、一家城市三甲医院帮医、一所高等院校扶智、一个平台融资。2017年,对11个深度贫困县投入中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1亿元,基础设施投资41亿元,启动产业建设项目600多个,倾斜下达林业投资5.8亿元。对每个深度贫困村实行“六个一”帮扶,有一位县级领导包抓、一个帮扶部门包联、“第一书记”常驻、一个企业或合作社帮带、一个互助资金协会帮筹、一名乡村医生驻村。对每个特困户实行“八个全覆盖”帮扶,实现安全住房、产业项目扶持或公益性岗位就业、技能培训、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小额信贷、干部帮扶、兜底保障等政策全覆盖。

强化统筹协调,提升社会扶贫聚合力

打造国企帮扶“合力团”。组织93家省属国企和驻陕央企,优化组合,形成9个合力团覆盖9个市,采取项目布局、技术嫁接、资金注入等方式,助力地方产业就业扶贫。目前,9个合力团已对接扶贫项目119个,完成投资28.9亿元,通过产业布局可解决1.26万名贫困人口就业。

打造校地帮扶“双百工程”。组织省内103所高校与96个有脱贫任务的县(市、区)结对,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人才、技术等支撑。目前,已开展各类帮扶项目500余个,指导编制县镇村各类经济社会发展规划44个,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56个,建设电商平台64个,开展文化宣传活动60余次,组织1000余名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开展各类专家讲座、名师课堂、医技交流、现场讲学等活动138场次,培训培养骨干教师、医生护士、农技人员、党政干部和新型农民1.5万多人。

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帮扶。围绕实现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组织全省86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110个县级医院,218家二级医院对口帮扶1634个乡镇卫生院,1830家县乡(镇)医院对口帮扶6120个贫困村卫生室,实现了贫困县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全覆盖。共组建医疗队119个,派出中高级专家750名,诊疗患者27.1万人次,开展医疗新技术582项,施行各类手术9727例,新建临床专科58个,基本实现了群众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群团组织等社会力量作用。省工商联推进“万企帮万村”,全省3578家民营企业参与行动,精准帮扶贫困人口44.55万,涉及贫困村4371个,实施帮扶项目3618个,产业帮扶投入资金28.72亿元,公益帮扶投入资金2.08亿元,安置就业3.91万人,技能培训3.66万人。团省委在贫困县区联建共用青春驿站,联系服务青年80多万名。省妇联在秦巴山区开展巾帼脱贫活动,帮助一大批大山深处的妇女摆脱贫困。

强化多元投入,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2017年中央投入44.1亿元,较上年增长27.3%;省级投入总量达到25亿元,较上年翻一番。

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效果明显。将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纳入对部门和市县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及审计。56个贫困县制订整合资金管理办法及年度整合方案,2017年已整合中省资金107亿元。

小额信贷力度加大。制定完善了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机制,按季进行考核评估,严格落实免抵押免担保等各项政策措施,确保贫困户有效需求应贷尽贷。2017年1-8月份全省投放小额扶贫贷款30.4亿元,贷款利率从年初的6.4%逐月下降至4.68%。

融资渠道拓宽。省市两级建立11个投融资平台,总规模1700亿元以上。各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扶贫力度,2017年3季度末全省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996亿元,同比增长61.5%。省国开行和省农发行累计投放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贷款151.2亿元。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脱贫攻坚战斗力

整合“四支队伍”。将在贫困村工作的扶贫工作队、包村干部、“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四支队伍”进行整合,选配工作队长,优化队员分工,实行县级统筹,形成攻坚工作队,着力打造“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对工作不力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调整召回1685名、组织处理128名、补充5770名。

强化扶贫机构队伍。省、市、县扶贫部门统一调整为政府直属机构,增设考核督查和信息监测机构,各级扶贫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同级政府党组成员或副秘书长。全省扶贫系统共新增编制617名、抽调工作人员511人,通过招聘大学生村官等充实乡镇扶贫工作人员1978人,每个乡镇配备了2至3名扶贫专干。各级重点行业部门也成立了专门扶贫工作班子,做到有人管事、有人办事。

切实加强村基层组织建设。出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十六条《意见》,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每个村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每月至少走访一遍全村的贫困户,把村干部80%的薪酬与脱贫成效直接挂钩。结合村级换届,重点加强482个深度贫困村基层组织班子建设。整顿1396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筑牢了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

强化督查考核,提升脱贫攻坚效能

常态化督查暗访。省委、省政府领导将脱贫攻坚作为暗访重点,专业巡查督查队伍开展经常性随机暗访,面对面发现问题,点对点解决问题,有力推动了抓整改促提升工作。2017年,省级层面对各市和贫困县实现了全覆盖督导检查,现场发现、纠正问题240多个。

严格检查考核。建立月通报、季度交叉考核点评、半年初评、年终考核制度,2017年上半年对排名后三位的市进行了约谈;对排名后三位的县诫勉谈话,后4-10位的进行约谈;对省直重点部门进行考核排名,对排名最后的部门班子进行集体约谈。

推出“十条铁规”。制定了主官必须解剖“麻雀”等“十条铁规”,在全省提出并大力发扬敢于担当、求实求效、抓铁有痕等“八种硬作风”,用铁的制度落实铁的举措,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严格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查处扶贫领域违纪问题1596件,处分1749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39人。

猜你喜欢
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我国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
云南宣布3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隐形贫困人口
153个:全国153个贫困县已摘帽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