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的社会转型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8-11-17 07:17:35郝宇青
社会观察 2018年6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

文/郝宇青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而为他们起草的党纲。它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它的发表,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而且成为了世界无产阶级强大的思想武器,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崭新局面,并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就其重要意义而言,有学者这样评价道:《宣言》对人类历史进步产生的巨大作用,首先在于它“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从而使共产主义成为千千万万无产者和劳动群众的坚定信念。还有学者从四个方面对《宣言》的价值和作用进行了概括:《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一次完整、系统的概述;《宣言》向全世界公开表明了共产党人自己的观点、目的和意图;《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经典之作,熔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党的学说于一炉;《宣言》所树立的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理想和信念,将永远是激励真正共产党人和千百万觉悟工人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即使到今天,《宣言》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例如,在2015 年,英国人经过网上投票,选出了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20 本学术著作,其中,《共产党宣言》位列第二。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中国,《宣言》的影响更是自不待言了。

当然,也正是因为其巨大的影响力,人们对《宣言》的学习和探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关于《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世界体系、全球化的观点)、现代性理论等都已经有了不少的阐述。在此,笔者打算就《宣言》中所蕴含的转型思想加以阐述,以求对当下中国的社会转型有所启发。

转型时代与作为转型理论家的马克思

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此时的欧洲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之中。这一时代背景和伟大的社会实践,对于马克思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思想也深深地打上了转型年代的烙印。尤其是马克思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探究,正是通过对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动、阶级与阶级力量的对比与转化、阶级斗争的组织与形式、人们思想意识领域因应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状况等问题的研究,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所具有的革命意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并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从而在总体上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应当说,马克思对社会转型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结构)与阶级斗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现代化及其代价等问题的研究,都是开创性、独具自己特点的,并深刻影响着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人们对马克思的评价中,通常把他称为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但较少把马克思称为政治学家。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马克思社会转型思想的忽视,即使是涉及到社会转型的思想,那也多是和阶级、革命、国家等相关联。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对作为政治学家的马克思的忽视呢?英国学者拉尔夫·密利本德认为,在马克思那里,“政治被看作是人的异化的表现。‘人类解放’的另一个方面就意味着政治的终结”。既然马克思认为未来人类社会与政治相关的一些形式将消失,因而政治也就不再构成马克思思想的内容了。其实,这是一种对于马克思思想的误解。我们不能仅仅因为马克思预言了未来人类社会政治的终结,不能仅仅因为马克思没有对政治理论进行系统完整的探讨,就直接把政治从马克思的思想中排除。事实上,马克思对未来人类社会的预言是建立在其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历史运动的全面、系统、深刻的政治经济的分析之上的,譬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形成过程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动、阶级间关系与地位的转换、政治机构的设置与运行等问题的分析,在实际上即构成为马克思政治预言的基础和前提。当然,由于马克思主要思考的是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以及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政治革命等方面的政治,因而,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的政治学即可以看作是转型政治学。

《共产党宣言》中的社会转型思想

正是因为在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与巩固的过程中,欧洲工人在资本主义工业大发展的同时却变得日益贫困,他们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利,争取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而建立了自己的政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宣言》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其委托而起草的党纲。其中,不乏有关于社会转型的思想。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社会转型思想的根基,它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在《宣言》中,马克思对生产力在社会转型中的基础性、支配性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把它看作是社会转型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出现了阶级以及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的出现就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他在《宣言》中指出:“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因此,“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同样的,无产阶级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且它是和资产阶级同时出现的。“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另一方面,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还促进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

当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最终推动了社会的转型与变迁,这是生产力的革命性作用的最为突出的表现。“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

2.社会阶级结构及其变动

在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过程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作为新社会的主体逐渐取代了旧社会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宣言》描述了资产阶级从“封建主统治下的被压迫的阶级”,发展到“工场手工业时期同贵族抗衡的势力”,最后到“大工业时期,国家政权成为管理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的委员会”。《宣言》认为,资产阶级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这种统一对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巩固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影响,这也可以认为,在战胜封建地主阶级的过程中,资产阶级是作为革命阶级的面目出现的。

《宣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另一主体力量——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历史使命作了深刻的阐发。《宣言》认为,无产阶级是随着资产阶级同时出现的,两者如同孪生兄弟,因为没有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也就没有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而且“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当然,作为被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其社会基础是极为广泛的。《宣言》指出:“工业的进步把统治阶级的整批成员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这里的统治阶级是指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宣言》还指出了资产阶级部分成员无产阶级化的可能。“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强烈、非常尖锐的程度,甚至使得统治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阶级”。

3.社会转型中的社会运动

在社会转型进程中,必然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运动。在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过程中,资产阶级曾经以革命的面目出现,也曾经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与封建主义进行过斗争。然而,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却又成了无产阶级的对立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可以看到,由于早期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处于绝对贫困的处境,因而无产阶级掀起的社会运动可谓风起云涌。当然,无产阶级的社会运动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最初是单个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同直接剥削他们的单个资产者作斗争。他们不仅仅攻击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而且攻击生产工具本身;他们毁坏那些来竞争的外国商品,捣毁机器,烧毁工厂,力图恢复已经失去的中世纪工人的地位。”“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它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它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他们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工资。他们甚至建立了经常性的团体,以便为可能发生的反抗准备食品。有些地方,斗争爆发为起义”。在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工人之间的联合乃至组织成为政党,可以说是社会运动的最大成果,并且也使无产阶级的力量更强大。“由于大工业所造成的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而得到发展,这种交通工具把各地的工人彼此联系起来。只要有了这种联系,就能把许多性质相同的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全国性的斗争,汇合成阶级斗争,”“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地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但是,这种组织总是重新产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

4.社会伦理规范的转型

任何一种社会转型都必然会伴随着社会伦理规范的转型,但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来临,却对过去传统的伦理规范造成了颠覆性的破坏。或者说,工业化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伦理规范和秩序。《宣言》对此作了相当精到的阐发:“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可以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的确立,是由其经济条件决定的,一切都变成了商品,一切都可以购买,即便是精神的、情感的东西也不能例外。“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此外,在资本主义所带来的“不断变革”面前,传统的温情已经无法留住。“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当然,这种社会伦理规范的转型,为后来的学者概括为:由特殊主义伦理转换为普遍主义的伦理。而普遍主义的伦理被看作是适应现代社会的伦理规范。

总之,《宣言》中所包含的社会转型思想并不止于上述几点,它还包括思想价值的转型、世界体系的转型等。

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宣言》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社会转型的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应当充分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来,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人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应当非常熟悉,由此而充分认识到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然而,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并没有能够很好地把握和处理。在当下中国,生产力取得了飞速发展,然而,生产关系并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虽然它也有相应的调整,但在总体上是滞后了,并成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表现在社会阶层的固化和既得利益的藩篱。既得利益的藩篱造成了经济利益分配不均衡,并因此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分化和社会心理失衡;社会阶层的固化造成了社会流动尤其是社会纵向流动的停滞,人们会因此而产生一种幻灭感,从而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失去了拼搏的斗志和激情。因此,必须尽快调整生产关系,以使得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速率。

二是应当充分认识当前我国社会伦理规范的发展变化。《宣言》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带来的社会伦理规范的变迁做出了精到的论述,这对于准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伦理规范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不少人都发出了道德滑坡、道德失范、人心不古的感慨。更有甚者,希望回归到传统的道德规范体系中去。其实,这种认识不只是思想的保守、僵化,它还是一种思想上的懒惰,缺少实事求是的客观精神。实际上,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并不是道德真的滑坡了,而是伦理规范发生了改变,或者说是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变化。一些人之所以会感慨“道德滑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仍然运用传统的道德规范来看待新型的社会关系状况,两者之间的不匹配,难免会得出道德滑坡的结论。当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处于发展的过程中,与之相应的道德规范体系也还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面对这种情况,正确的态度是:不是去哀怨,而是去适应。事实上,我国的道德规范体系正在发生着向现代的转型。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新闻传播(2018年10期)2018-08-16 02:09:58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25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共产党宣言》预见到了今天
环球时报(2012-08-01)2012-08-01 07:52:13
社会转型环境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的影响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军事历史(1996年5期)1996-08-20 07:21:18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
军事历史(1987年1期)1987-08-20 06: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