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阴若珂 孙华 郭冬生 张俊林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时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尤其要在加强基层党组织与选好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致富带头人上下功夫。当年7月10日,省委书记刘赐贵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时强调,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结合扶贫部门职能,根据省扶贫办开展“大研讨大行动”的有关安排,政策法规处专门组织调研组,通过听取介绍、查阅资料、现场查看、座谈交流和汇总全省各市县相关数据、典型案例进行统计分析等方式,对临高、东方、儋州、昌江、白沙和屯昌等6个市县的贫困村党支部、基层党员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基本情况。据初步统计,我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6万多个,其中贫困地区有1514个,带动10多万户农户。部分合作社有自己的农产品注册商标,有多家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
二、发展特点。一是发展态势迅猛。随着我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各市县高度重视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出台政策措施,积极鼓励贫困群众兴办专业合作社,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呈逐年上升、增幅较快趋势。二是行业特点鲜明。我省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经营范围涉及茶叶、果蔬、家禽、南药等农产品,主要分布在种植业、养殖业中。三是带动就业明显。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出现了农产品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等市场需求,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用武之地,减轻了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稳定。
三、运作情况。近年来,特别是打响脱贫攻坚战后,各市县把发展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贫困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大多数贫困地区合作社均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注册登记备案,在工商、农业部门监督管理下运行,基本做到有章程、有制度、有机构,人员专业化、运行制度化、管理规范化。
经过调研分析,我省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合作社能人欠缺,管理素质不高。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专业管理能力欠缺,合作社人才需求难以满足,贫困地区各级业务部门缺乏管理、指导合作社的专门人才,合作社自身缺乏有合作理论、实践经验、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市场营销、对外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牵头人,这已成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之一。参与者的基本素质不高,自我发展的信心不足,制约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合作社内部成员熟悉程度高,亲属较多,吸引新贫困户入股的积极性不高。合作社内部成员价值取向不一,许多社员担心贫困户入股直接摊薄原有股本,会使自身利益受损,在参与合作社运营时对管理者时常提出不同意见,影响合作社正常运行,齐心协力抱团发展动力不足。
三是市县、乡镇党委政府直接支持贫困村合作社运营成本高,财政缺口大。据统计,1个贫困村种养合作社要达到规模,基建项目至少需投资500万元以上,10个村就是5000万元。我省大部分市县均属欠发达地区,面对至少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贫困村合作社,全由市县党委政府“结账”,显然不现实。
四是贫困户集中参与合作社后,个体之间差异直接影响合作社运营。部分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只想领取分红,不想参与劳动,其他比较勤劳的贫困户对此很有意见,长此以往,使合作社内按劳分配机制难以持续,最终导致合作社“停摆”,直接影响运营。
一、支部引领助贫困户增收。“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这种扶贫模式,党支部在其中起到了核心作用。按照“搭台不唱戏、扶持不干预、参与不包办、服务不添乱”的要求,参与合作社运营的党支部坚持走多领域延伸、多形式创办、多元化推进的路子,紧紧围绕养猪、养羊、种植果蔬等特色产业,牵头把专业大户、党员示范户和群众组织起来,扶持产业带头人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领办产业合作社,引导致富能人自发创办产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了以产业为依托、以合作社为载体、以农户为基础、以富民为目的的各类产业合作社。
二、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示范带头。通过实施“党组织加合作社、党员带农户”等有效模式,建立市场、培训、人才链,实现合作社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等优势与党组织的组织、宣传、动员群众等政治优势在生产经营和产业服务上的有效互补、整合优化,党组织有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抓手;通过建立党员责任岗和党员“科普员”“指导员”“示范员”制度,使党员发挥核心作用,以产业为载体,以服务为纽带,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带头致富;又为群众提供技术、政策服务,党员有了实实在在的用武之地,发挥了党员科技示范、帮贫济困、带头致富的带头作用。
三、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合作社作为支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根据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和资本资金规模,给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技术指导、销售渠道等。贫困户资金缺乏、农产品销售难等一系列问题,在合作社成立后得到有效解决。农户也纷纷以苗木和土地入股,精准扶贫贷款入股,并积极参加合作社务工,将自然资源与产业培育结合起来,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全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将党支部作用发挥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为农户脱贫致富走出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建机制,在规范运行上下功夫。可考虑出台《海南省贫困村基层党支部、党员参与合作社运营指导意见》,使扶贫资金安全规范管理与贫困村基层党组织挂钩,进一步加强党对贫困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领导,不断探索完善产业扶贫的有效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共同推进的整体合力。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结合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创建活动,做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二是抓引领,在强化职能定位上做文章。在发挥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共性职能的基础上,坚持做到“三个合拍”,找准个性化职能定位,把党组织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开展致富能手与党员“双向培养”工作,使参与合作社的党员成为经济与政治上的“双优”人才。
三是带队伍,在合作社教育管理上求突破。坚持合作社社员与村级党组织设施共用、任务共担、培训共抓、活动共办的思路,利用好我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和“两学一做”电视夜校的平台,努力整合二者的优势资源,形成共同加强贫困村民教育管理的有效机制。以贫困村党组织为主体,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按照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以优带劣、以富带贫、以勤带懒的思路,引导党员主动参与党员承诺制、设岗定责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产业链上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是促增收,在引领群众致富上显成效。以加强党建为抓手,立足优势主导产业,整合发展资源,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业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延伸促农增收的产业链。以完善党组织功能为抓手,坚持“指导不包办、参与不干预、建议不决策”原则,加强对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在龙头企业、市场、合作社、农户之间搭建桥梁纽带,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利益联结体,强化生产合作,拓展市场份额,实现党群共富、利益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