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建军 王海燕
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是中国学者对于世界文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贡献,不仅可以为文学起源、文学本质、文学构成的认识提供新的意见,而且对于文学史的研究与文学史的编写会有所修正。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认为,文学发生于特定的地域环境与地理形态,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中,地理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是基础性的,有的时候甚至可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任何国家文学史的构成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特别是在文学潮流、文学流派和文学社团的形成,艺术风格和审美意识的产生等方面,地理环境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甚至是十分重要的。
从大的方面来说,每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会产生大致相似的文学现象,而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文学形态差别甚大,从而形成了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化的世界文学宏观形态。中国文学史与世界文学史的构成,也是以不同的地理区域、不同的地理形态为基本因素而产生的。这些从不同角度出发而产生的文学形态,从表面上来看构成了不同的文学区,而不同的文学区则构成了文学史叙述的主要方式。任何文学史家都不应忽略文学区,因为这些文学区的形成都是自然而然的,是经过一定的历史阶段之后形成的。不然,我们的文学史叙述可能就是混乱的、平面的与残缺的,而不是立体的、全面的与有秩序的。
一个国家与一个民族的文学,乃至整个世界文学的构成形态与构成方式,都与特定的地理形态和地域文化相关,而某一个地方的地理形态与另一个地方的地理形态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地域文化也存在重要的差异。因此,从某一个整体的层面上而言,在文学史叙述中对于一个国家或世界的文学进行文学区的划分,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尽管全球文化和文学的一体化有不断加速推进的趋势,很多学者对于文化和文学的地域性的关注却日益密切。
首先,世界文学史上的各文学区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不是主观想象的产物。从大的方面来说,如把欧洲文学分成西欧文学区、北欧文学区、东欧文学区、南欧文学区,在此基础上的文学史叙述就比较科学,因为以上处于四个方位的欧洲地区,在地理形态上存在很大的区别,从而在地域文化上也存在重要的区别。就美洲文学而言,可以分成北美文学区、南美文学区。这样的区分是从地理概念而来的,同时也从文学的概念来进行区分的,因为北美文学与南美文学的确存在许多不同。它们不是一回事而是两回事,主要是由于地理与气候的不同。为什么不存在西美文学区与东美文学区,是因为美洲难分东西,而可以分南北。当然,就美国而言,可以有美东、美西的区别,而从美洲其他所有国家与美国的关系而言,则难有这样的区别。
就亚洲文学而言,如果从地理的形态入手,根据不同地理形态所产生的文学形态,把亚洲文学分成更为具体的东北亚文学区、东亚文学区、南亚文学区、东南亚文学区、西亚文学区、中亚文学区,似乎更为合理科学。这样的划分也是因为亚洲的地理形态不是东南西北那么简单,东北与东南有很大的不同,中部地区与整个世界其他地区更是有所不同,被认为是世界的心脏地区,所以文学区也只能这样区分才比较合适,也比较科学。非洲可以分成北非文学区、西非文学区、南非文学区、东非文学区,因为非洲的地理形态比较明显地形成了这样四个不同的部分,与美洲、亚洲有所不同,倒是和欧洲有一点相似。虽然在文学史上少有人如此划分非洲的文学区,然而我们不能不说这样的区分是适当的、可行的。如果我们再加上澳新文学区,整个世界文学的构成与划分也就完整而科学了。也就是说,按照这样的文学区进行文学史的叙述,就会让整个世界的文学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像现在我们中国学者总是把世界文学划分成东方文学、西方文学两大块进行叙述,而这样的划分是不客观、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把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文学划分为西方文学,可能就存在很大的问题,难道它们在历史上一开始就属于西方吗?作为它们的文学之基础的地理,也是属于西方的吗?再比如非洲文学,现在许多中国学者将其划为东方文学,这也是存在问题的。无论如何它也不可能成为东方文学。如果说它是东方文学,那么它是近东文学还是远东文学呢?从文化体系上来说,非洲国家的文学多半是属于西方的。这就为文学史的叙述造成了混乱,也让读者无所适从,并且这样的划分显然没有任何标准,也没有什么科学性。
从小的方面来说,在那些比较大的国家与民族之内,也存在不同的文学区,并且相互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区别。从中国来讲,东北文学区、西南文学区、江南文学区、中原文学区、齐鲁文学区、荆楚文学区、北方文学区、西部文学区、东南文学区等,这样的区分显然是存在的,只是有的学者在文学史叙述与文学研究中并不这样提,而是使用了另外的与此相似的名称而已。在美国、俄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印度等国家,不同的文学区也是存在的,然而这样的不同似乎并没有引起学者的重视,更少有学者将其运用于文学史叙述中。
从另一层面而言,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以民族的不同而划分的文学区也是存在的,这也是基于地理的不同而划分出来的。如在中国文学史上,存在维族文学区、回族文学区、土家族文学区、壮族文学区、满族文学区、朝鲜族文学区、高山族文学区、苗族文学区、藏族文学区等不同概念。它们作为中国文学史叙述的一种根据,也是可以的,然而很少有人这样做。当然,历史上中国境内各民族的交融共存也是民族发展的一个特点,回族因为居住在中国的各个地区,呈出现大散居而小聚居的情形,就难以再划分出更小的文学区来。从历史上来说,民族的存在与地理的存在之间是有直接关系的,地理、人种与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三大因素,因此,从民族出发而划分的文学区,其实从根本上来讲也是因为地理环境因素的不同所形成的。
其次,文学区的划分是有根据、有逻辑的文学理论观念之一。文学的起源、发生都是基于地理的,当然这里所谓的地理是“天地之物”,是人站在天地之间所能够看见的所有的天地景象,包括气候、物候、水文、植被等,最基本的内容是地形与地貌,即我们每天出门所看见的山形水势。这样的山形水势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所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诗人、作家所产生的影响,就更加直接、更为显著与更加重要。那么,在世界历史上由作家、诗人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就不可能不受到这种地理因素的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一定要通过诗人作家的自我而实现,并且会受到同样是在地理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因素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地域文化及其地理传统。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里所出现的作家,由于他们作品的共同性而形成的文化共同性,就成为了某一区域文学产生的基本形态,这就是文学区之所以可以成立的最重要理由与最重要的条件。地理基因包括“作家身上的地理基因”、上辈遗传给后代的“生命基因中的地理要素”和“特定地域文化传统中所形成的统一地理基因”。所以,文学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地理基因作用之上的地理的共同性、文化的共同性、文学的共同性和美学的共同性。这并不是我们后人在研究文学的时候才发现与构造出来的,它们本来就在那里存在。从地理的角度来研究文学的构成是符合逻辑的、客观的与科学的,因为人总是生活在大地之上,诗人、作家是人类的成员,只不过是一些敏感而多思的成员,是人类中一些比较特殊的成员。他们无时不刻不与我们所生存的大地发生关系,有的时候可能是直接的,而有的时候可能是间接的,有的时候可能是共时的,有的时候可能是历时的。
只要我们分析一下现有的几部外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的叙述框架及其存在的问题,就可以说明上述问题的重要性了。
第一部是朱维之等主编的《外国文学简编》。这里我们集中讨论其中的“亚非文学”部分。本书共分四编来介绍“亚非文学”,这里所说的“亚非文学”也就是所谓的“东方文学”。第一编:“古代亚非文学”。以下四节,即“古埃及文学”“古巴比伦文学”“古希伯来文学”“古印度文学”。第二编:“中古亚非文学”。以下八节,即“阿拉伯文学”“伊朗文学”“印度文学”“日本文学”“朝鲜文学”“越南文学”“印尼文学”“缅甸文学”。第三编:“近代亚非文学”。以下四节,即“阿拉伯文学”“伊朗文学”“印度文学”和“日本文学”。第四编:“现代亚非文学”。以下九节,即“阿拉伯文学”“伊朗文学”“印度文学”“日本文学”“朝鲜文学”“印尼文学”“缅甸文学”“泰国文学”和“黑非洲文学”。我们在此可以看到,本书关于“亚非文学”的论述,一共有二十五节。
第二部是李明滨主编的《世界文学简史》。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欧美文学”。以下十三章: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17世纪文学;18世纪文学;19世纪文学(一);19世纪文学(二);19世纪文学(三);19世纪文学(四);20世纪文学(一);20世纪文学(二);20世纪文学(三);20世纪文学(四)。第二部分:“东方文学”。以下共分三章:上古文学;中古文学;近现代文学。在每一章之下,分出国家文学的概述加上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介绍,从而构成了全书的文学史框架。我们认为这样的框架虽然也是符合逻辑的,然而完全没有体现出一种“文学区”的观念,而是一种传统的、封闭的教材观念的体现。
第三部是时下比较通行的郑克鲁主编的《外国文学史》。虽然其对于各国文学史的叙述相对来说科学一些,然而也存在与上述两套教材相同的问题。这部上下两本的“外国文学史”中,有“欧美文学上编”“欧美文学中编”“欧美文学下编”“亚非文学”四个大的部分,形成了全书的文学史叙述框架及其逻辑结构。四个大的部分各有导论,以下再分章而论。“欧美文学上编”由五章构成: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17世纪文学、18世纪文学。“欧美文学中编”由三章构成: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自然主义文学及其他流派。“欧美文学下编”由四章构成: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俄苏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亚非文学”部分则由三章构成:古代亚非文学、中古亚非文学和近现代亚非文学。
这几部外国/世界文学史,就其结构而言,因为没有文学地理学“文学区”的概念与思想,所以总是以国别文学史为叙述框架,而世界上国家的数目又相当多,所以叙述的实际上只是少数几个国家的文学史,而不是所谓的“外国文学史”或“世界文学史”。
在文学史的编写中,我们认为还有几个与此相关的理论问题,有待进行更深入的辨证。只有对此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才可能建立真正科学的“文学区”理论,并在文学史编写实践中得到落实,从而开创中外文学史编写的新局面。
其一,所谓“地理的自然性”,是指地理是客观的、物质的存在,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与人的观念没有什么关系。从文学地理学角度对世界文学史进行分区,是基于地理的自然性而进行的,而不是基于意识形态与文化传统。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会处于相对稳定的地理区域内,不论它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与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不管它是发达国家还是非发达国家。
其二,所谓“国家的不稳定性”,是指有的国家在历史上或现实中是变动的,特别是在历史大变动的时代,如“一战”与“二战”时期或之后,许多国家的版图变动太大,因此会影响我们对于世界文学史或者外国文学史的叙述。
其三,所谓“文学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世界文学史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一流的作家与作品,也不是每一个地区的文学都具有同等水平,因此在文学史的叙述中就有一个选择标准的问题。
其四,所谓“文学史的实用性”,是指我们是为什么而编写文学史。是个人撰写的文学史专著,还是集体编写的文学史教材,是供研究生用的教材,还是供本科生用的教材,其至是供一般读者了解外国文学或世界文学而撰写的通俗读物,对于文学史的叙述而言,可能就有不同的选择。
文学区的概念来自文学地理学对世界文学构成的研究,与国内的区域文学概念有所不同。区域文学是一个文学理论概念,而文学区的概念是一个文学史的概念。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文学区”的概念对于当代中国文学史编写的重要意义:没有文学区的概念,就只能以“国别文学”作为文学史叙述的框架,只能叙述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家的文学,而让我们的文学史不伦不类;如果有了文学区的概念,则可以把世界上所有的文学分成几个大的区域,然后再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从而构筑起一个全新的文学史叙述模式。而文学区的划分,其主要的依据就是地理形态,特别是自然地理形态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人文地理形态之间的区别。这样的划分是有客观根据的,而不是主观性的臆断与理论上的想象。文学地理学关于文学区的理论,正可以为当代中国的文学史观念提供修正,从而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文学史观、全新的文学史叙述框架与叙述模式。世界文学史不是国别文学的相加,更不是少数几个国家文学的相加,而是由世界上东西半球的大陆与海岛所构成的不同地理区域而形成的世界文学的叙述。就中国来说,文学史是由中国各地方文学所组合起来的文学的叙述。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来的世界文学观念之对于文学史叙述的意义,各“民族的文学”与“地方的文学”联合起来,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而不论是“民族的文学”还是“地方的文学”,首先就是建立在文学区概念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说没有“文学区”的观念,也就没有中国文学史的构成,更没有“外国文学史”或者“世界文学史”的构成。可见一种新的文学史观念的建立,对于文学史叙述之合理性与科学性,是具有重大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