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祝颐
补课歪风误导了孩子的学习观,加重了孩子课业负担与家长的经济负担,教育部屡次下达禁补令,不仅要求校内不搞有偿补课,还禁止教师在社会培训机构有偿补课。然而,从家长追着教师补课,阻止查处补课教师的现实来看,禁补令并没有得到认真执行。
对于禁止补课的问题,《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早有规定,教育部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此三令五申。《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对行政事业单位收费有严格的管理规定与程序要求,教育收费必须有法律依据。中小学校,本是在公共财政支撑下的公益事业,更应该执行严格的收费政策。但是,一个尴尬的现实是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部门,禁补令年年发布,补课却涛声依旧。
在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的现实条件下,学习成绩是普通学生升学的通行证,是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家长对学校进行评价不可或缺的硬指标。特别是毕业年级学生,功课任务重,升学“亚历山大”,学校不狠抓成绩,教师不补课,家长能答应吗?
当下,家长普遍望子成龙心切,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一方面削尖脑袋为孩子择校,另一方面会给孩子套上刻苦学习的“紧箍咒”,补课俨然成了家长的救命稻草。他们根本不会让孩子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闲”着。有的家长假期没有精力教育孩子,他们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比“闲”在家里上网打游戏要放心得多。即便学校、教师不补课,他们仍会为孩子请家教或者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
即使某个班级、某所学校、某个地区假期不补课,也难以改变考试指挥棒的方向。如果说假期补课剥夺了孩子的休假权、异化了师生关系,那么孩子升不了学,或者家长需要付出高昂的择校费,岂不是另一种伤害?在优质教育资源尚未大众化的今天,孤立谈禁止补课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在笔者看来,教育部不仅要下达禁补令,而且要言而有信落实禁补令。教育部门要明察暗访、认真受理举报,对违规学校、教师启动问责程序,很有必要。更重要的是,当下的现实教育语境值得反思。如果政府改革教育评价手段、淡化成绩观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营造公平教育环境,学校“只有远近之分,没有好坏之别”, 应试教育氛围被素质教育理念取代,补课歪风便会逐渐失去生存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