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出版社精品图书出版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2018-11-16 09:22高坚
出版广角 2018年20期
关键词:精品出版社图书

【摘 要】 文章对历届国家图书奖和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中,大学出版社获奖图书的门类、出版主体、学科、作者(编者)等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梳理出40年来大学出版社精品图书出版的理论与实践路径。大学出版社精品图书出版整体呈上升态势,在推动知识生产、服务学科发展和培育学术队伍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其发展仍相对薄弱且不均衡。

【关 键 词】精品图书;知识生产;学科建设;获奖分析

【作者单位】高坚,中国传媒大学。

【中图分类号】G239.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20.005

自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复办以来,大学出版社历经了初创起步、探索前行、深化改革、稳步发展等几个重要阶段,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成为我国重要的出版阵地,且长期致力于知识的生产和学术的传播,在促进学科发展、培育学科人才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国家图书奖和中国出版政府图书獎作为国内图书出版领域最具权威的全国图书评奖活动,其获奖图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图书出版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是数以万计精品图书的代表。本文将从获奖图书门类、出版主体、学科、作者(编者)等几个维度来分析历届大学出版社获奖情况,以期从政府褒奖的角度管窥40年来大学出版社精品图书出版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说明

国家图书奖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获奖数据均来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方网站。国家图书奖由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办,每两年评选一次,1993—2003年期间共举办六届,有756种图书获奖(荣誉奖、正式奖、提名奖三类奖项均计入本文统计范围;第六届因表彰抗击“非典”而特设的50项奖项不计入内)。2007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设置“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每三年评选一次,2007—2017年期间共举办四届,有702种图书获奖(正式奖、提名奖均计入本文统计范围)。这两类奖是由政府主导且为国内级别最高的全国性图书出版评奖活动,涉及所有图书门类,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故将两者视为连续性评奖活动纳入本文考察范围。

二、大学出版社精品图书出版的历史考察

大学出版社经历近40年的成长和发展,在知识生产和传播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成为中国出版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精品图书出版方面,大学出版社以独特的优势获得了较大的成就,其数量和质量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基础仍相对薄弱且发展不均衡,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1.精品图书出版整体呈上升态势,但仍较为薄弱

在历届国家图书奖评奖中,有27家大学出版社56种图书获奖,占获奖总数的6.35%。在历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评奖中,有48家大学出版社97种图书获奖,占获奖总数的13.82%。从历届获奖数量和占比来看,精品图书出版整体呈上升趋势。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有584家出版社,其中大学出版社有110家,占出版社总数的18.84%。从大学出版社数量和占比来看,精品图书出版仍相对较弱。依据《国家图书奖评奖办法》(新出图〔1992〕1583号),国家图书奖下设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古籍整理、少儿、教育、辞书、民文图书9个图书门类,后设立的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将教育类图书评奖纳入到哲学社会科学类中[1]。从获奖图书门类占比来看,哲学类图书最多,有61种,占比42.07%;其次是科技类图书有52种获奖,占比35.86%。可以看出,大学出版社的精品图书出版主要集中在哲学社会科学类和科技类,在文学类、古籍整理类、艺术类、民文类、辞书类、教育类和少儿类的获奖图书较少(见表1)。

大学出版社作为新知识、新思想、新成果传播的前沿阵地,应积极主动地树立精品出版意识,寻求适合自身的精品发展战略,促进精品图书出版的快速持续发展,有效推动知识的生产和学术的创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为一家地方大学出版社,地处西南地区且母体学科基础相对薄弱,但在历届图书评选活动中表现突出,共有8种图书获奖,主要涉及社会科学、古籍整理、教育、民文、艺术等图书门类。从获奖图书来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古籍整理、民文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精品图书建设力度较大,积极突破地缘、学科劣势,在全国乃至海外寻求优质出版资源和作者资源,是地方院校出版社的典范。此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国家级文化抢救和文化建设项目方面不遗余力,出版了一批广受社会和学界赞誉的珍品图书,其中,《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书志》和《汉画总录》(10册)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2.精品图书出版集中在少数大社,发展相对不均衡

在历届国家图书奖和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中,有52家大学出版社的145种图书获奖(包括2种联合出版图书),获奖出版社占大学出版社总数的47.27%。北京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分别获奖19种、9种、8种、8种,位列前三。获奖图书4种及以上的大学出版社有12家,共有86种图书获奖,占比59.31%(见表2)。可以看出,精品图书出版相对不均衡,获奖主要集中在综合实力靠前的出版大社,半数以上的大学出版社未在两类图书评奖活动中获奖,尤其是专业院校出版社精品图书建设力度较为薄弱,精品图书出版仍然没有成为出版实践中的自觉追求和基本职责。

大学出版社依托大学母体办社,院校类型和办学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版社的定位。从出版社所属院校性质来看,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等院校出版社获奖较多,占获奖总数的88.96%,优势相对明显;而医药类、语言类、军事类、财经类、政法类、农业类等专业院校出版社获奖较少。从平均获奖数来看,师范类、综合类和医药类院校的出版社平均获奖数较高,精品图书出版产出率较高,财经类、政法类、农业类等专业院校出版社平均获奖数较低。从表3可以看出,部分专业类大学出版社精品图书出版相对不足。专业院校出版社依托大学母体学科和专业特点办社,专业性较强。一般而言,专业性越强,辐射面越窄,通识性也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院校出版社的综合发展。但专业院校出版社在本校特色专业的出版上具有先天优势,应牢牢把握本校特色专业、优势学科,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出版优势,把专业出版做深做透做精。因此,专业院校出版社更应依托本校学科和专业优势,加强相关学科领域精品图书的开发和建设,形成其他社不可替代的专业精品图书出版体系。

三、理论逻辑:知识生产和创新的体系化和预见性

大学出版的理论价值在于对知识生产和创新的推动更为系统性、灵活性和预见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是我国目前通用的分类图书工具,按照《中图法》对大学出版社获奖图书进行分类统计,可以较为清晰地考察大学出版社精品图书出版主要涉及的知识生产范畴和领域。大学出版社获奖图书涉及《中图法》中的21个图书种类(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类未有获奖图书)。获奖数量最多的是T工业技术类图书23种,占比15.86%;其次是D政治、法律18种,占比12.41%;再次是I文学17种,占比11.72%。获奖数量超过10种的有6类图书,共计97种,占比66.90%。其中,有4类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D政治、法律,I文学,B哲学、宗教,K历史、地理),有63种图书。我们可以看出:一是大学出版社精品图书出版主要集中在文学、政治、法律、哲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体现了大学出版的思想引导和文化传承作用;二是大学出版社在反映科技创新和最新成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T工业技术类和R医药、卫生类方面的精品图书数量也比较多;三是大学出版社在U交通运输,S农业科学,E军事,V航空、航天,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C社会科学总论等方面获奖图书较少,精品图书出版相对较少(见表4)。

按照《中图法》二级类目对获奖较多的图书进行细分,T工业技术类相对集中在建筑科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一般工业技术,矿业工程等门类;D政治、法律类相对集中在法律、中国政治等门类;I文学类主要以中国文学和各国文学为主;B哲学、宗教类主要以中国哲学为主;K历史、地理类主要以中国史和文物考古为主;R医药、卫生类主要以外科学为主;H语言、文字类以汉语和常用外国语为主;F经济类以经济学为主;O数理科学和化学类以物理学和化学为主。从表5可以看出,大学出版社精品图书主要集中在三类知识领域:一是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领域;二是工业技术、医药卫生、物理化学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领域;三是哲学、文学、历史等与文化思想相关的领域。大学出版社的功能和使命不同于其他出版社,其宗旨在于服务大学,传播知识,繁荣学术。大学出版,尤其是精品出版,更多关注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密切相关领域的知识生产,在人类思想创造、文化传承、科学发现、技术进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四、实践逻辑: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推动性

大学出版不仅是一个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通道,在创新人才、聚集成长机制和开放有序的学科通融机制上,大学出版还拥有其母体——大学都不具备的优势[2]。尤其在精品图书出版方面,大学出版在推动学科发展,协助培育学术科研队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搭建学术成果发布平台,配合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目标和新任务。2017年9月,国家教育部公布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入选“双一流”建设的学科基本上是学校的王牌学科。大学出版社依托大学母体办社,以服务学校、繁荣学术为宗旨。学校为大学出版提供学科资源,大学出版又反哺学科建设。大学出版,尤其是精品图书出版,对学科建设责无旁贷。

从获奖情况来看,“一流大学”院校出版社获奖图书最多,有102种图书获奖,占70.34%;“一流学科”院校出版社有30种图书获奖,占20.69%;普通院校出版社获奖较少,有13种图书获奖,占8.97%(见表6)。从本次统计数据看,82种大学出版社获奖图书涉及本校“双一流”建设学科,占总获奖数的56.55%。我们可以看出,精品图书出版与学科建设保持着一种较为密切的互动关系。大学出版,尤其是精品图书出版,没有学科建设的支持,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不可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而学科建设没有出版的协同,就不可能又好又快地发展。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两类评选活动中获奖最多的大学出版社,有19种图书获奖(《财富论》与广东经济出版社联合出版,《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与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總社联合出版)。从获奖图书来看,一是获奖主要集中在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获奖图书中16种是人文社科类图书,占比84.21%,这与北京大学出版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出版定位一致。二是有16种获奖图书涉及该校“双一流”建设学科(两种为综合类图书涉及学科较多未计入),获奖图书涉及的二级学科有中国哲学、法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宪法学、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美术学和凝态物理学等,所涉学科多为北京大学强势学科(见表7)。因此,大学出版社精品图书出版应以本校优势学科资源为主要选题策划方向,通过对某一学科或某一知识领域最新成果的出版,形成某个学科或知识领域的高地,配合学校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科的影响力[3]。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出版社简单地视为成果发布的平台,出版社在进行图书开发时,应严把内容关、质量关,在严谨科学规范的同时,把优质的学科成果以更好的表现形式展示。

2.协助培育学术科研队伍,积极推动知识生产和创新

学科建设汇聚了大批专家、学者,组成的学科团队是大学出版的核心作者资源。从历届国家图书奖和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获奖情况看,145种获奖图书有64.83%为校内教师编著,35.17%为校外人员编著,且多为本学科知名专家、学者,其所著图书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学术性。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在全国医学类精品图书出版方面发挥了较强的引领作用,它在两类评选活动中有4种图书获奖(分别是《大黄的现代研究》《肾活检病理学》(第二版)《膝关节交叉韧带外科学》《疼痛学》),是所有医学专业出版社中获奖数量最多的出版社,获奖图书主编全部是校内教师,具有丰富的教研和临床工作经验。获奖图书均为医学、医药领域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我们可以看出,大学出版社精品图书出版离不开校内优秀专家、学者的支撑,大学出版社应主动跟踪、关心和支持学科团队的重点项目建设,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图书选题策划,向校内学科带头人、知名专家等组稿、约稿,积极主动地挖掘本校潜在的科研骨干,扶持和培育科研人才。通过这种良性互动,能有效推动学科学术团队的建设,也为优质选题培育了更高质量的作者群体。此外,大学出版社也应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寻求优质的作者资源和出版资源,积极开发高品质精品图书,积极推动知识的生产和创新。

大学出版社依托大学母体办社,与学校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不仅处于学术创新和科学研究的前沿,而且拥有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和学术出版资源[4]。长期以来,大学出版社积极推动我国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有效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和学科的发展,在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国家“双一流”建设给大学出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契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当下,大学出版社应当考虑的新课题是:如何借力“双一流”建设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提升大学精品出版的品质,同时通过大学出版助力“双一流”建设,使其形成良性互动[5]。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国家图书奖评选办法[Z]. 1992-10-10.

[2]蔡翔,唐颖. 新时代大学出版发展的方向[J]. 现代出版,2018(2):17-20.

[3]谢文亮,张宜军,郑添尹. 大学学报出版与学科建设协同创新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4):441-445.

[4]李静. 现代大学出版的缘起与学术文化传统的形成[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0-114.

[5]范军. “双一流”建设更需要一流的大学出版[J]. 出版科学,2017(6):1.

猜你喜欢
精品出版社图书
我等待……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心经精品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