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冬梅
姑娘坟山,在地图上用放大镜都找不到,但它却是父亲心目中的名山。它位于父亲的故乡小红石砬子村东边,出村走不到一袋烟的工夫,就能走到山脚下。
山无奇树
在山脚下,姑娘坟山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平易近人的,它会让你想起自己走过的任何一座普通的小山。牛皮草点缀的山路,纵然雨后也不会觉得泥泞。一步步向上走,两边的树仿佛在等你检阅。左侧是落叶松,如碗口般粗的树干高大挺直,锥形树冠宛如被人修剪过一般。右侧是自然生长的青松,当地人叫它黑松,树干形状、姿态各异,或俯仰生姿热情奔放,或挺拔高耸尽显阳刚,或旁逸斜出略带沧桑。树皮皴裂成片,层层叠叠,就像古代武士披着青褐色的铠甲。前边是一片杨树林和白桦林,杨树枝干青绿泛白,翠绿淡白的叶子随风欢唱;白桦树的树干银白、干净,金黄色的叶子在微风中述说秋思。
林多野果
林中闪现一棵野果树,枝头结满了山里红,红得诱人。枝干用尖尖的利刺儿守护着果实,娇气的人甭想吃到。“那一丛丛的红果粒是什么?”我指着那小巧玲珑的灯笼一般的红色野果问父亲。父亲说那叫“刺玫果”,可以吃。我捏开一粒晶莹剔透的果子,去掉带着绒毛的籽,咬了一口,果肉甜中带酸。有一棵柳树上缠绕着葡萄藤,几串“黑珍珠”点缀在老藤枯叶间,紫色的果实外覆着薄薄的一层“白霜”。父亲说,春夏季节山里更美,野菜都采不尽,刺拐棒、猫爪子、山玉米、柳蒿芽儿、蕨菜……说得我无比神往。
坡藏清泉
在半山坡上,我们遇到了一个脸盆大小的小坑,坑中捧着一泓清澈的泉水。父亲告诉我,这泉眼的水雨天不增晴天不减,老人们说,山多高水多深,这泉眼不知滋养了多少生灵。飞鸟落过,松鼠跑过,不专供哪个人喝。乡亲们上山砍柴摘菜,嗓子渴得冒烟的时候,他们就来这俯身喝上几口,泉水清冽甘甜,沁人心脾。“雨水、雪水经过大山草木沙土过滤,藏于地下,慢慢渗出,这泉水的水质比瓶装矿泉水的水质还好呢!”父亲说着便跪下去,趴在泉边,痛快地喝上了一大口……
石有传说
坐下小憩,父亲讲起了一个凄美的传说。从前,一位年轻貌美的村姑遇到一位赶考路过的书生,一见钟情。姑娘等他考中归来,她天天登上石砬子,望穿秋水。后来有个财主来抢亲,姑娘就从石砬子上跳了下去,鮮血染红了山石,把美丽留给了山林。后来,人们就把那石砬子称作小红石砬子,种田时顺手给姑娘坟添点土,一来二去就形成了一座“姑娘坟山”。
下山时,我们遇见了义务护林员王大爷,老人七十多岁依然很硬朗,他说自己百年之后要睡在这山里。我回眸一望,林木依依,竟也有一丝不舍。
吉林吉林市第十三中学
(指导老师 董国财)
点评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游不在远有爱点睛。这篇游记带领读者“游”那名不见经传的姑娘坟山,抓住“山无奇树”“林多野果”“坡藏清泉”“石有传说”四个特点,铺排陈述,写出了姑娘坟山独特的美。尤其是插入美丽的传说,为景色增添了动人的色彩,也蕴含了作者对故乡山水的无比热爱之情。小标题的形式使得行文结构清晰、脉络分明;语言简洁生动,饱含感情。总体而言,这是一篇不错的小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