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飘唐诗中

2018-11-16 10:05刘湘乙常青
课外语文·中 2018年10期
关键词:喜雨隐者巫山

刘湘 乙常青

“云”是古詩歌中常见的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李白的“云”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诗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着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与巨大的感情震动。

杜甫的“云”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

放眼望去,乌云密布天空,笼罩四野,浓云压在原野的小路上,连小路也分辨不清,渲染了雨意正浓的气氛,显示出雨区甚广,将会越下越大,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江船火独明”,以红色的火与黑色的云对照,渔火“独明”,可见云之“俱黑”,两种色彩相互点染,意境深远而美好。诗人“喜雨”之情跃然纸上。清代邵子湘赞此句:“十字咏夜雨入神。”

王之涣的“云”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

前句写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美,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万仞山”与“孤城”相对照,一极高,一极低,一极雄伟,一极孤小。戍卒们日夜守卫在这万山重围的“孤城”中,怎不感到远离故乡亲人的孤凄呢?

刘禹锡的“云”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

秋日晴空中,一鹤振翅高举,排云直上。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是奋斗精神的体现。那排云而上的白鹤,引发了诗人的无限情思,也激发了读者的凌云壮志。

白居易的“云”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钱塘湖春行》)

诗人站在孤山寺北贾亭之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水面初平云脚低”的广阔画面。“水面”之上,及远处山巅,“云脚”低垂。重重叠叠的春云,笼罩湖面,湖上水气升腾,荡漾的波澜与云相接,春云与天相连,在湖光天色的混连中,写出了江南春湖的天容水态。

元稹的“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

前句化用《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意思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大海的人,对那些小小的溪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后句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谓的云都不能算作彩云,都不足以一观。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之动情的女子了。

贾岛的“云”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

“只在此山中”写隐者似乎是有迹可循,而“云深不知处”又说他仿佛白云般飘忽不定。隐者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闲云野鹤的风神。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钦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诗句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杜牧的“云”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山行》)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和山之深,“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顺着这条山路极目而望,在白云飘浮缭绕之处,几椽芭屋若隐若现,不禁让人顿生亲切之感。赶到那里,就可以歇脚了。

猜你喜欢
喜雨隐者巫山
朱海文
巫山一段云·情寄天涯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续篇
醉美巫山赏红叶
春夜喜雨(外二首)
寻隐者不遇
春夜喜雨
巫山
喜雨怕雨分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