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可沁
[摘 要]“谁比谁多或少几”是一类典型的和差问题。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求学生在认识较小自然数时,就能准确地比较大小,对各数字之间的大小差异有一个大概判断,明确根据两数差额求原数是解答文字类应用题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情景类应用题的前提。
[关键词]大小;多少;比较;分步;明暗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2-0039-01
经过长期观察,笔者发现,纯数量关系的陈述题看似简单,但要做到准确掌握、熟练运算,就小学生而言,仍需加以历练。这类应用题具有4个异形体:
①省体校体操队有男运动员45名,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多17名,女运动员有多少名?
②省体校体操队有男运动员45名,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少17名,女运动员有多少名?
③省体校体操队有女运动员45名,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多17名,男运动员有多少名?
④省体校体操队有女运动员45名,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少17名,男运动员有多少名?
一、查明出错真相
笔者随机访谈了一部分学生,通过归纳整理发现,学生出错的原因不外乎五点:1.语言组织能力欠缺,对“谁比谁多或少几”这种句式表达的数量对比情况一知半解;2.分辨不清两个量的大小关系,望文生义,看到“多”字就想当然用加法,看到“少”字就用已知量减去差额;3.混淆概念,曲解题意,因为文中的4个异形,大部分词句雷同,只有少数关键字有出入;4.只会单向叙述,不会反向叙述,如“甲比乙多”也可以反向叙述为“乙比甲少”,缺乏反向叙述和多维度厘清数量关系的经验,也缺乏将计算结果回归到原题中进行重新演绎论证的意识。
二、分出大小明暗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笔者把“比谁多或少几”这类典型应用题作为一项课题来研究,并摘选①和④两道题(分别标注为题A和题B)作了深度对比辨析。
【第一步】分出大小
首先要着重研究指明数量关系大小的词句,提取句子主干,删繁就简,让学生认准“比”字前后的两个对象,前者为主语,是研究数量关系的重点参照,后者是同主语进行对比的对照物,然后据此压缩句段分出两个量的大小。经缩句分析后,具体数据如下:
题A:女比男多17。
题B:男比女少17。
【第二步】分出明暗
探明两个量的大小后,就应标明“大量”或“少量”。仔细读题,分析哪个是已知的在明处的量,哪个是未知的在暗处的量,并在已知量后填写数据,未知量后用“?”标记。
题A:女运动员【大量】【?】比男运动员【少量】【45名】多17。
题B:男运动员【少量】【?】比女运动员【大量】【45名】少17。
三、决策算法,回归原题演绎验证
【第三步】决策算法
经过前两步的对比分析,学生已经分清两个数量的大小明暗,此时教师开始着手确定决策算法。
题A:女运动员【大量】【?】比男运动员【少量】【45名】多17。
【少量】+差额=【大量】,即45+17=62(名)。
题B:男运动员【少量】【?】比女运动员【大量】【45名】少17。
【大量】-差额=【少量】,即45-17=28(名)。
【第四步】复述检验
列式算出结果后,不必忙着盖棺定论,而应将结果回归原题,完整演绎原題所涉意旨。同时,还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来检验结果的正误。
题A复述: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多17名,反言之,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少17名,女运动员多,男运动员少;已知“少量”为45,要求“大量”,用加法。算式:45+17=62(名)。回归原题重新演绎:女运动员62名,比男运动员45名多17名。
题B复述: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少17名,反言之,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多17名,女运动员多,男运动员少;已知“大量”为45名,要求“少量”,用减法。算式:45-17=28(名)。回归原题重新演绎:男运动员28名,比女运动员45名少17名。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段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还很薄弱,教师在传授解题方法时不宜跨步太大,应将解题思路进行细致分解,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其实,学会解题只是数学教育目标的一小部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习得科学、有效、有序的思考和分析方法,提高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此一来,无论“比谁多或少几”这类应用题如何变换文辞语法,学生都能应对自如。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