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艳丽
(广西图书馆,广西 南宁 530022)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宗族血脉观念衍生出一种特殊的文献体裁——家谱。家谱,又称族谱、谱牒、家承等,记录了我国姓氏、家族繁衍、迁徙和重大事件发生的历史过程,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目前收藏家谱的主要机构有各地档案馆、家谱研究组织和图书馆。我国最早收藏家谱的图书馆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家谱收藏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民国时期。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在创立之初,受梁启超馆长的影响,十分重视家谱资料收藏工作。1928年北图曾致函社会各界,广为征求家谱,到1950年,所藏家谱已达348种;20世纪30年代末,上海图书馆的顾延龙就开始了对家谱的收藏和研究,到50年代,上图家谱已达8000多种。如今将近一个世纪过去,我国公共图书馆界对家谱的收藏利用有了什么样的发展变化呢?
为了解我国公共图书馆对家谱的收藏、整理、利用及网络组织、信息揭示的情况,笔者于2018年4月-5月通过百度、图书馆网站、中国知网等网络媒介,运用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对29所大型省级公共图书馆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旨在揭开图书馆家谱文献的神秘面纱,展现它独有的文化魅力,希望能对从事家谱研究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调查对象为27个省级图书馆(台湾省除外),1个直辖市图书馆,即上海图书馆,加上“国家图书馆”,共29家图书馆。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省级公共图书馆收藏家谱一览
调查结果表明,29个图书馆均已收藏家谱文献,收藏率达到100%。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以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家谱收藏方面是进展缓慢,除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少数藏量大的图书馆外,大部分图书馆的家谱藏量非常少。就西北地区而言,截至2002年,甘肃图书馆藏家谱30多部,宁夏图书馆12部,新疆、西藏、青海均不足10部。近10年来,家谱热悄然兴起,社会上涌现出越来越多家谱研究的组织团体。在家谱热的推动下,很多图书馆意识到家谱的文化价值,家谱藏量得以飞速增长。但家谱收藏则呈出不均衡状况。横向来看,东、南部省份图书馆家谱收藏、开发利用的程度较高,西北部地区的青海、西藏、甘肃、内蒙古等省区近年来没有明显进展,家谱藏量止步不前。纵向来看,各馆收藏的家谱种类、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有的馆所藏家谱多数是外省家谱,本地家谱反而占少数;有的馆只有大家族姓氏的家谱,小众姓氏家谱难觅踪迹;收集体系不完整,版本缺失、内容缺省等较为常见。另外,少数民族家谱的收藏十分稀缺。例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居住着突厥族、蒙古族、回族、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等少数民族,这些民族曾在历史上上演过轰轰烈烈的朝代更迭,他们的发展史、迁徙史对研究我国历史发展有着特殊的参考意义。但是内蒙古、宁夏、青海等图书馆的家谱藏量寥寥无几,官网上几乎查不到有价值的家谱。又如,桂林图书馆作为广西本土家谱收藏最多的图书馆,少数民族家谱占家谱馆藏总量的比重仅为6.12%,而苗、侗、仡佬、仫佬、京、水等世居少数民族家谱则为零收藏。
家谱是一种记述性文献,记录的是某个地方、某个家族世代繁衍、迁徙和发生重大事项的历程,基本要素包括谱名、谱籍、姓氏、迁始祖、堂号、名人等,其中谱名的标注尤为讲究。正规的谱名应该标以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令人一目了然。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家谱的谱名没有标注谱籍,或标注不明晰,而且各馆之间的家谱著录格式不是统一的,甚至同一家图书馆家谱的著录格式也不相同。有的按古籍书目著录格式,有的按现代图书格式著录。如在湖南图书馆网站检索到两种相似题名的家谱《夏氏族谱》和《(新化)夏氏族谱》,根据文献类型标识,前者是现代谱,按现代图书格式著录,谱名中没标出谱籍,需参照“图书信息概览”中的“题名自由词:达县夏氏”,方知是四川达县的夏氏族谱;后者是古籍谱,按古籍著录格式在谱名中注明谱籍“新化”,即湖南新化县的夏氏族谱。还有的馆对古籍类图书采用现代图书的著录方式,古籍今著,往往造成书目信息单一,也没有其他字段揭示家谱来源,如《施氏族谱》,没有标明谱籍和出版地,只能到现场查阅才可知是哪个地方的施氏族谱。
2.3.1 馆藏书目检索
受访的29家图书馆网站均能通过馆藏目录检索到本馆已编目的家谱。家谱又名“族谱”“谱牒”“家承”,在已编目的家谱文献中,以“族谱”命名的约占到80%;其次是“家谱”“宗谱”,少部分以“谱牒”“家承”命名,即以“族谱”为检索词来检索家谱文献则检准率和检全率最高。有8家图书馆实行了馆际联合编目,通过统一的检索入口即可获知联盟图书馆群之间的家谱收藏信息,例如在山西图书馆网站检索到“侯氏合族譜”,馆藏信息显示为介休市图书馆所藏,馆藏地点是“介休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等。还有6家图书馆将书目信息按图书类型标引分类,细分为多种类型的资源库,以书目数据库导航的方式呈现。如山西图书馆分为“期刊”“图书”“古籍善本”“普通古籍”“碑帖”“三晋石刻”“地方文献”等库。如需要查找古籍谱,可选择“古籍善本”库;查找现代谱,可选择“图书”库。这6家图书馆书目导航库中,仅有广东图书馆设有“本馆家谱”数据库,其余均未设立“家谱”“族谱”书目库。
2.3.2 专题库检索
还有一种快速获取家谱的途径,就是在所属专题数据库中检索。一是古籍数据库。家谱按时间顺序分为古籍谱和现代谱两大类,其中古籍谱占有相当重的比例。随着古籍数字化在图书馆业内越来越普及,古籍谱也相应地得以数字化保存。此次调查得知,已有23家图书馆建有本馆古籍数据库。各馆在建古籍库时将古籍谱纳入其中,有的还在数据库介绍中提及家谱的收录情况。将检索条件限定在古籍文献的类型,可排除现代有关家谱综述、评价、介绍等“无用”信息的干扰,快速定位,查找准确。但是大多数古籍库的检索方式与普通书目检索无异,有的只提供“年代”“著者”“全文”3种检索途径,没能提供专业的家谱检索。二是“地方文献”“特色馆藏”等专题库。部分馆将家谱归于“地方文献”“特色馆藏”等类目下,同样是为了限定查找范围,便于检索。
调查中发现,有些馆对家谱的概念归属不明晰,导致用户基于关键词等概念匹配要求的检准率总是差强人意,漏检、误检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广东中山馆设有“本馆家谱”书目库,但是在该库中不能检索出该馆全部馆藏家谱。如在“馆藏书目”中检索到《西河林氏六屋族谱》,但在“本馆家谱”库中是找不到的。究其原因,该家谱不属于“本馆家谱”的范畴,但检索者并不熟悉这一情况,如果只在“本馆家谱”类目下查找,必将出现漏查、少查,在实际应用中带来不少麻烦。
不论是馆藏目录检索还是书目导航检索,都只是普通的检索方式,均未提供姓氏、谱籍、纂俢者、堂号等特有字段的检索,导致检索结果量大,信息单一,缺乏阅读指导性;需要进行二次检索或更高级别检索时,局限性更明显。
2.3.3 家谱数据库检索
调查显示,已有8家图书馆建立了家谱专题数据库,占比27.6%。详见表2所示。
表2 公共图书馆家谱数据库一览
家谱专题库共有11个,分为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专题网站3种类型。一级类目2个,二级类目两个,三级类目7个。其中湖南图书馆的“湖南家谱”只是记述氏族来源、迁徙历史,没有堂号、目录、世系图、家传等家谱主体内容且无检索功能,因此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家谱数据库;安徽图书馆、福建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家谱库是书目数据库,但不能提供全文阅览;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属于全文数据库系统,拥有强大的检索功能,可获取全文数据。浙江图书馆的家谱专题分为全文数据库和书目数据库两类:全文数据库提供一般检索和高级检索,一般检索分设“快捷检索”和“导航检索”,快捷检索设“全文”“人名”“书目”“堂号”“繁简异体字关联检索”5种途径;导航检索采用纵向分类导航方式,分为“姓氏”和“谱籍”两个方向路径,只需点击所要查找的姓氏或谱籍即可进入该类目下的家谱资料区;高级检索设姓名、名谱、世代、支派、谱籍、日期、作者、堂号、题名等途径;系统还具有建谱、修谱功能,能与用户进行互动。国家图书馆的家谱专题汇集湖北省图书馆的湖北地区家谱数据库、辽宁省图书馆的清代家谱数据库和青海省图书馆馆藏家谱全文数据库;同时国图还创建了大型家谱门户网站“中华寻根网”,开创图书馆建设新型家谱网站的先例。辽宁省图书馆家谱库设置的“章节目录”检索则进一步深化了对家谱内容的标引揭示和知识导航功能,提升了数据库知识服务能力。
家谱详实记载了乡土人文史事、社会变迁和世俗民情,是地方文献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蕴含丰富的历史学、人口学、社会学、地理学,是考证正史、方志重要的辅助性资料。虽然作为封建宗族观念的产物,它记述的“史实”与历史的真实性有一定差距,它的史学价值需要辩证而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家谱的编撰史可视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缩影,对民族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知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这种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客观存在的文化载体,应当成为主要文献典藏场所——图书馆的收藏和研究对象。
3.1.1 编制地区家谱目录。家谱是民间私自编印不外传的文献,四散私藏于各地各支派,给家谱征集工作带来极大困阻。因此有必要成立省级或地区家谱研究中心,对同一地区家谱种类、数量进行普查、汇总,编制地区家谱文献知见录,如“浙江家谱总目提要”“安徽家谱”等,必将为家谱征集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大大推进本省或本地区家谱共建共享。
3.1.2 加强少数民族家谱的发掘和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留存下了相当数量的家谱类文献。据《中国家谱总目》统计,目前存世的少数民族家谱约1000种,内涵丰富,价值稀有,是研究民族发展、历史变迁的宝贵资料。由于历史、政治、社会风气等原因,业界对少数民族家谱的整理和研究关注度不够,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少数民族家谱更是面临断裂、消失、失传的困境,所以必须进行抢救性发掘。
3.1.3 注重家谱体系的完整性。家谱是一种承接性非常强的历史文献,完整连惯的家谱价值更大,利用率更高。家谱经过历代家族人员的创修续谱,形成一套完整的文献载体。如果相关收藏机构不去搜集,或搜集不全面,就会使得不同时期续修谱散藏各处,不成系统,不仅令家谱价值大打折扣,也给查阅者带来很多麻烦,削弱其阅读的兴趣。
现阶段我国图书馆对家谱文献的开发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以提供纸质文献阅览和简单的书目查询为主。有的馆尽管已编制了本地家谱目录,但是并没有传到网络供人们查询。目前建成的一些家谱数字化系统多以文献管理为主要目的,存在知识服务能力不高、书目控制不规范、缺乏开放性和互动性等问题,削弱了智能应用功能。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统粗泛的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家谱知识的使用需求。图书馆是纸质家谱收藏的主要机构,理应成为纸质家谱数字化的主力军,其有责任、有义务将大量的馆藏家谱转化为电子资源,为家谱文化的传播和利用提供便利条件。
3.2.1 完善家谱书目信息服务。书目信息服务是指借助图书管理系统对文献进行、编目,在网络上予以揭示,为用户提供书目信息查询服务。书目信息是揭示文献特征,指引用户使用文献资源的工具,高质量的书目信息服务有助于提高文献利用率,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重要工具。尤其像家谱文献这类特殊体裁,数据量大,信息繁复,包括谱名、谱籍、姓氏、始迁祖、堂号、名人、纂修者、出版年、出版地等多个信息项,这些术语对普通读者来说是晦涩而生疏的,往往令人无从下手,削弱阅读兴趣。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者对家谱文献做到准确而规范的著录,有效揭示信息项,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所需家谱。对家谱文献的规范著录,也有助于开展针对性的保护措施。通过书目数据可获知某种家谱收藏是否完整、卷次残存,同一谱续修的次数、支谱情况、馆藏数量等方面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征集、整理或影印再版等方面的保护工作。
3.2.2 建设家谱全文数据库,提供电子全文阅览。家谱数据库系统对家谱文献要统一著录标准和检索标准,有针对性地设置纂俢者、谱籍、堂号、姓氏、谱名、名人等检索项,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家谱检索。由于家谱数据量大,排版格式特殊,加之书体破损、字迹模糊、古今难辨等原因,开展全文数字化工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先进的技术力量,因此家谱全文数据库的建设进展还稍显缓慢。要解决这一难题,省级图书馆应该联合各级地方馆,成立家谱数字化中心,统一组织、协调本省或本地区家谱数字化制作;经验欠缺的图书馆可以借鉴其他经验成熟的图书馆(如辽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实现本馆的家谱数字化工作;资金、技术薄弱的馆还可以采取服务外包、合作共建的方式与家谱研究组织、网络技术公司等社会机构进行家谱的数字化加工。
3.2.3 发展家谱网站。近年来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的电子家谱应运而生,即利用网络软件续修、新修家谱。电子家谱以家谱网站的形式存在,主要由各地方姓氏研究会、家谱研究组织或网络公司创建运营,如“孔氏宗亲网”“程氏家谱网”“全球王氏网”“闽台宗祠网”。全国性家谱门户网站有中国国家图书馆2008年与澳门基金会共同创建的“中华寻根网”等。家谱网站的诞生为实现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纂修家谱、传扬中华谱牒文化提供更为便利的途径,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拥有丰富家谱资源的公共图书馆应顺应时代潮流,为网络家谱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容资源,多途径、多方式地参与家谱数字化建设。
家谱由于私密性强、流通性弱的特点,在图书馆藏书中历来属于冷门类别,轻易不示人,利用率低下。很多人不知道图书馆藏有家谱,也不知道如何查找家谱。图书馆应该多渠道开展家谱宣传,让家谱文献像普通图书一样走进读者的视野。开展家谱宣传的途径有:对图书馆员进行家谱知识培训,使之具备家谱专业知识来指导读者使用家谱;不定期组织家谱展览或家谱讲座,宣传家谱文化,将馆藏家谱打造成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借助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现代网络媒介,普及家谱知识,推送家谱资讯,让更多的人知悉家谱文献,揭开家谱的神秘面纱,使之成为人人可查,人人可用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