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在卫
(辽宁省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辽宁 大连 116031)
儿童重症监护室是抢救急危重症患儿的场所,重症监护室患儿由于病情较重,变化迅速,而且家属不能陪护,极大地增加了护理难度,护理风险的潜在因素也大为增加,同时也是安全事故的医疗纠纷的高发地[1-3]。为了降低重症监护室患儿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护理风险因素,现对我院42例重症监护室患儿护理风险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并以此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现将详细资料归纳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2日至2016年6月2日我院重症监护室患儿4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研究,42例患儿中男孩20例,女孩22例,年龄在1个月~5岁,年龄均值为(2.34±0.58)岁;病程在4 d~2个月,病程均值为(12.34±4.42)d。其中肺部感染25例,癫痫15例,其他疾病类型2例。所有患儿在年龄、病程等方面均相仿,对比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风险原因:①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量比较大,而且工作繁琐,导致一些护理人员由于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而不能认真对待患儿的护理,不顾及患儿的需要,表情冷漠,不能以温和的语气调哄患儿。②护理人员不能合理配置。由于重症监护室患儿流动量大,而病室中有护理经验护理人员稀缺,加上工作繁重,很多护理人员不愿轮转重症监护室,造成了护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影响护理质量。③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不熟练。部分护理人员由于专业知识及技能不扎实,如静脉置管时需多次才能穿刺成功,对患儿造成了二次伤害,对相关药物的适应证及禁忌证不明确等均可增加护理风险的发生。④环境因素对患儿的影响。病房的布置和设计不合理,患儿之间的消毒隔离不完善或未按时消毒。危重患儿的气管插管、反复吸痰、静脉营养等一系列因素均可增加患儿发生感染的概率。⑤重症监护室患儿仪器不及时检修而发生故障、导管脱落未能及时发现、护理人员未能严格按照医嘱执行以及由于护理人员的疏忽发生患儿翻身坠床等。
1.3 防治措施:①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及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定期对有关护理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以及护理风险意识,定期组织进行重症监护室护理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护理风险。②护理配置护理人员。制定合理的护理排班时间,尽量使有经验的护理人员与新手一组,以便于让新的护理人员学习经验,尽快能够独自进行护理任务。排班尽量避免出现护理空挡,以免患儿发生不必要的伤害。③加强对重症监护室医疗设备的管理。定期组织维修人员检查相关仪器设备,及时发现故障设备并加以修理,确保所有仪器设备均能正常工作,减少因仪器故障带来的护理风险。④预防患儿感染。确保监护室合适的温度及湿度,定期消毒监护室。严格规定家属探视患儿的时间,并且探视时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在仪器用过后及时消毒,避免患者之间发生交叉感染。⑤对患儿的病床进行加固处理,以免患儿发生翻身坠床。喂养时避免患儿发生误吸引起感染。
1.4 评价指标:观察患儿护理前、后护理风险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患儿在护理前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为19.0%,护理后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为4.8%,对比P<0.05。见表1。
表1 患儿在护理前后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的对比[n(%)]
儿童重症监护室是收治各种危重儿童,如昏迷、休克、急性重度颅脑损伤等,重症监护室中的患儿发病危急,病情变化迅速,很容易出现护理风险事故[4-6]。护理风险就是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遇到的一切危险因素,在重症监护室发生护理风险事故会降低患儿的治疗效果,甚至引起死亡[7-8]。本次在对我院42例重症监护室患儿的研究中,对可能出现的潜在护理风险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对可能出现的原因做出应对措施。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患儿护理风险事故的发生率为4.8%,与护理前相比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说明在重症监护室中加强对风险事件的监管是行之有效的,能够明显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
综上所述,加强护理人员护理风险意识,对潜在护理风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处理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整体护理效果,在临床护理做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