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娟
(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医院检验科,辽宁 葫芦岛 125001)
血小板是血细胞中最小的成分。血小板在止血、凝血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最近几年的研究中可发现,血栓形成期间,各种更小的细胞微粒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通过检测血小板各类微粒,有利于止血,同时还可预测、诊断血栓性疾病。本文研究分析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临床检验情况。
1.1 一般资料:选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接收的冠心病36例,急性脑梗死3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38例,化疗后急性白血病28例及健康体检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年龄为10~78岁,平均年龄为(50.3±12.5)岁。男78例,女58例。健康体检者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为(45.6±10.2)岁。男30例,女20例。所有研究对象的基础性资料并无实质性差异,且所有患者相关疾病的诊断均符合临床判断标准。
1.2 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小板微粒,并将3、0.8 mm作为参照标准。完成制作标本后,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方法标记血小板为例,对照定位,检测FCM。依据一定数量的血浆计算PMPs的绝对值,并利用N表示。
1.3 统计学分析:研究活动中产生的所有数据均利用统计学SPSS19.0专用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以判断两组数据差异性,如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静息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微粒量比较:对比各组研究对象血小板微粒检测结果,健康组参数要显著低于其他各种,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健康体检者与化疗后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比较,两组检测的血小板微粒并不具有差异(P>0.05),见表1。
2.2 活化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微粒量:相对比不同状态下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微粒量,明显存在着较大的差异(P<0.05),即静息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微粒量为(1.3±5.5)×105mL血浆,活化血小板所释放的血小板微粒为(1.5±8.8)×105mL血浆。
表1 各类研究对象静息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微粒量
研究表明,血液循环多由细胞颗粒提供[2]。如机体出现不同病症,那么各类微粒数量、相关抗原成分同样会发生改变。定量分析相关微粒,对止血原理、过程和血栓性疾病治疗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临床检验血液细胞微粒,主要采取流式细胞术[3]。此次研究活动同样采取该种检验方法。微粒膜上的表达与来源细胞相同的表面比较分子。合理选择特异性标记分子单抗,可确定细胞来源。相对比来源细胞,微粒体积偏小。检测采取流式细胞术发射的散射光强度,可清晰反映出颗粒的大小,同时可利用荧光标记AnnexinV显示微粒外露的磷脂酰丝氨酸。而这些特点都能够为FCM检测血液中微粒提供条件,以便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确认细胞表面标记分子,同时还可利用单克隆抗体制备来不断万神,以此提高FCM检测定量性,且还可定性分析血液中微粒[4]。如果血小板吸附于受损的血管壁中,或受到诱导剂、高切应力的作用初心活化反应的时候,就会通过出芽的方式显露囊泡,以此释放或撕裂,产生直径约为0.1~1.0 μm的血小板微粒。所暴露的磷脂表面在凝血催化活性作用下会产生促凝功能,而这就被视作为血管受损时止血时对止血过程产生影响。临床研究发现,多种血栓性疾病的形成和相关性并发症的产生,循环血小板微粒会显著增高。但是循环血小板微粒升高的具体原有至今仍不清楚[5]。其中有学者指出,PMP会引起相关微循环细胞应答,而这就会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血小板微粒的体积非常小,如要观察其形态变化,那只能利用电子显微镜。但因含有较多的血小板膜糖蛋白,通常应用比较广泛的就是免疫学检测方法,如酶免疫、流式细胞术等多种方法。根据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就能够识别出。
机体患有某种疾病,可通过检测微粒水平与性质的变化了解到。在现有的临床研究水平上,微粒生物学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首先,在研究疾病形成机制与病理结果方面,单核细胞、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活化与损伤可提供参考信息[6]。细胞活化后就会产生微粒细胞,可直接反映出细胞功能状态,并揭示疾病的产生机制,可为临床病情诊断提供可靠根据。其次,判断临床治疗效率时,可将血液中微粒变化作为参考根据。最后,疾病诊断时可依据血液中微粒进行鉴别。即使血小板微粒在出血与血栓性疾病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能够应用于血小板为例检测的方法并不是非常多。一般情况下就是利用流式细胞术与酶免疫分析方法。当前临床上的FCM检测血小板微粒主要采取PRP或全血法。利用此类方法可根据血小板为例来表示表达量。但如将此结果来比较试验之间的差异,会产生不利影响。由于血小板为例携带与血小板相同的膜糖蛋白,对排除血小板微粒的干扰具有一定难度[7]。在此次研究活动中,选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接收的冠心病36例,急性脑梗死3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38例,化疗后急性白血病28例及健康体检者5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小板微粒,并将3、0.8 mm作为参照标准,比较不同组别的检测结果。对比各组研究对象血小板微粒检测结果,健康组参数要显著低于其他各种,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健康体检者与化疗后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比较,两组检测的血小板微粒并不具有差异(P>0.05);相对比不同状态下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微粒量,明显存在着较大的差异(P<0.05)。即采取的是低速离心操作,预防后续标本处理期间产生血小板活化,减少人为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综上所述,预测、诊断血栓性疾病中,血小板微粒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还可活化血小板,可在临床中推广性检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