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秀 聂晶鑫 王 东
(1 大连市甘井子区人民医院麻醉科,辽宁 大连 116033;2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麻醉科,辽宁 大连 116033)
现阶段上肢手术应用最佳的麻醉方式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功效对患者手术上肢能力有一定影响。以往常用盲探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但是对患者产生的影响较大,而超声引导下麻醉优势较大,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少、创伤小,且阻滞效果良好[1]。罗哌卡因属于酰胺类局麻药,对心脏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小、组织时间较长等优点,还能够很好的将运动和感觉阻滞分离,该药物常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2]。据相关研究显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和麻醉药物的浓度、剂量存在一定联系。此次针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将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本院接收的126例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纳入此次实验对象。报道如下。
表1 对比126例患者注射麻醉药物后各个部位神经完全阻滞情况[n(%)]
1.1 一般资料:此次126例实验对象均选自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本院接收的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按照手术先后时间均分成三组,分别是实验组(n=42)和对照Ⅰ组(n=42)、对照Ⅱ组(n=42),以上患者全部低于70岁,手术时间低于4 h,同时将冠心病或高血压患者、精神严重障碍患者以及患肢神经严重损伤患者排除。实验组中男患者24例,女患者18例,年龄22~68岁,年龄均值为(44.9±5.7)岁;对照Ⅰ组中男患者23例,女患者19例,年龄23~68岁,年龄均值为(45.4±5.9)岁;对照Ⅱ组中男患者22例,女患者20例,年龄24~69岁,年龄均值为(46.6±6.1)岁。以上三组患者之间临床资料相差不大(P>0.05),具有对比性。
1.2 方法: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进行常规体征检测,指导患者平卧于病床,并对患者进行镇静,将2 mg的咪达唑仑(生产企业: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80025)静脉注射。指导患者全身放松,对间沟臂丛神经应用超声系统扫描,在前斜角肌外下位置出现圆形或者和圆形相似的低回声后,将探头移动,将臂丛影象在中央位置[3]。选择7号针头由声探头外侧穿刺,之后根据通过超声引导微调穿刺针的角度和深度,未出现回抽血现象后注射50%的罗哌卡因(生产企业: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137),退出穿刺针微调角度,在逐渐从臂丛前上方靠近其神经,若还未有回抽血可将剩余的罗哌卡因注射[4]。实验组和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注射麻药方法相同,但是实验组实验组浓度为0.5%,对照Ⅰ组为0.4%、对照Ⅱ组为0.3%。
1.3 观察指标:将患者注射麻醉药物后各个部位神经完全阻滞情况、运动受阻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麻醉起效时间以及不良反映发生情况记录。并对比麻醉效果,麻醉药起效后患者未有痛感,手术成功完成为优秀;患者未有痛感,但是可以感知切皮,要予以镇痛药则为良好;患者疼痛感较强,需要增加药物则为差。
1.4 统计学处理:此次实验数据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对比;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组间差异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126例患者注射麻醉药物后各个部位神经完全阻滞情况:三组患者在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完全阻滞率上,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组间差异较大,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126例患者麻醉效果以恢复时间:三组患者在镇痛持续时间、麻醉起效时间上,实验组全部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实验组运动受阻恢复时间高于其他两组,组间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126例患者麻醉效果以恢复时间(±s)
表2 对比126例患者麻醉效果以恢复时间(±s)
注:#表示和对照Ⅰ组对比P<0.05;*表示和对照Ⅱ组对比P<0.05
分 组 运动受阻恢复时间 镇痛持续时间 麻醉起效时间实验组(n=42) 9.69±3.44#* 9.56±3.33#* 12.12±1.17#*对照Ⅰ组(n=42) 8.38±2.79 8.41±2.66 13.41±1.24对照Ⅱ组(n=42) 7.14±2.16 7.09±0.47 16.07±1.46
2.3 对比126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麻醉优良率:实验组中2例局部麻醉药中毒、2例呕吐恶心、2例血压不稳,总发生率为14.29%;对照Ⅰ组中3例局部麻醉药中毒、2例呕吐恶心、2例血压不稳,总发生率为16.17%;对照Ⅱ组中3例局部麻醉药中毒、4例呕吐恶心、4例血压不稳,总发生率为26.19%。实验组低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比差异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42例优良,优良率为100%;对照Ⅰ组中35例优良,优良率为83.33%;对照Ⅱ组中29例优良,优良率为69.05%,以上组间差异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相对于传统麻醉来说,对患者产生的创伤较小,而效果确切。随着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超声技术不逐渐在肌腱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广泛使用,此种技术和麻醉方式联合,可提高定位的精准度,进而促进麻醉成功率的提升。从理论上而言,麻醉药物在一定范围中浓度越大效果越好,同时也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因此,提高罗哌卡因的剂量和浓度的药物可缩减麻醉起效时间,进而促进阻滞成功率的提升,增加神经阻滞时间。但当药物高出适宜浓度,会产生Homer综合征、局部麻醉药中毒、神经受损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机体健康,所以在临床麻醉时选择药物的最佳剂量十分重要。
在此次实验中,实验组患者镇痛持续时间、麻醉起效时间以及麻醉优良率上,均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运动受阻恢复时间高于其他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而0.5%罗哌卡因的麻醉优良率为100%,这就表示高浓度麻醉药物起效时间快,延长镇痛时间,并提高麻醉效果,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术后运动受阻恢复时间,然而不会损伤运功功能。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4.29%)低于对照Ⅰ组(16.17%)和对照Ⅱ组(26.19%),对比差异明显,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表示0.5%罗哌卡因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总而言之,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应用浓度为0.5%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确切,可显著提升麻醉起效时间并延长麻醉时间,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