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颖
(辽宁省海城市中心医院彩超室,辽宁 海城 114200)
肝脏血管瘤和肝癌均属于人体肝脏较为常出现病变,二者不同主要是肝脏血管瘤属于良性肿瘤,肝癌属于恶性肿瘤[1]。但是肝脏血管瘤患者并不说明患者存在安全性,肝脏血管瘤不断增长会由机体吸收大量营养成分,肿瘤会产生相应的占位效应,另外周边脏器会受到相应的压迫,肝脏也会由此出现功能不全,或者功能性障碍问题[2]。这两种疾病存在极大相似性,因而需要临床进行严格检查。本次就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肝脏血管瘤治疗与肝癌治疗患者各22例作为观察对象,分析B超检查方式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1 病例资料:选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肝脏血管瘤治疗与肝癌治疗患者各22例作为观察对象。肝癌组22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为(45.8±10.7)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为(2.4±0.4)年。肝脏血管肿瘤组患者男性11例,女性11例,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为(46.0±11.0)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为(2.3±0.5)年。两组之间进行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差异(P>0.05),具有对比性。
1.2 方法:对两组患者均进行B超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器,将超声探头频率设置为3.4~5.0 MHz,患者左侧卧、仰卧体位进行空腹检查。回声通过B超图像观察,血流的信号则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所具备血流现象技术实施观察,血流类型通过阻力指数和血流峰值的速度计算相应的结果。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通过灰阶图像与彩色超声血流信号中不同表现与两种肿瘤诊断符合率情况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对不同数据进行对比,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灰阶图像与彩色超声图像发现,肝脏血管瘤主要为高回声、静脉型不丰富性血流作为主要声像特征。肝血管瘤组混合性回声有2例,高回声有16例,低回声4例。肝癌组主要是低回声与高速高阻动脉型丰富血流。肝癌组混合性回声1例,低回声18例,高回声3例。经病理诊断,肝癌组患者均为肝癌疾病,肝脏血管瘤组患者均为肝血管瘤在诊断准确度方面进行观察,两组之间数据差异并不明显(P>0.05)。见表1。
肝脏血管瘤属于肝脏良性肿瘤,且肝脏血管瘤在临床上相对常见,在对组织形态进行观察的时候发现,肝脏血管瘤主要是海绵状与毛细血管状两种,高发的群体主要是女性,男性发病概率要显著低于女性。肝癌属于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灰阶声像图中,肝癌存在高回声、低回声与混合型回声,因而会和肝血管瘤灰阶声像图类似,临床极易发生误诊与漏诊的现象。这时则需要借助B超检查对肿瘤内部和肿瘤周边血流信号进行判断,对病灶良恶性进行鉴别诊断[3]。
表1 两组经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情况分析
陈明良等的研究结果显示,毛细血管形状肝血管瘤往往会在彩色超声图像中呈现出较小点状信号,少数患者甚至没有血流信号出现,即便是病灶比较大海绵状,也会有极少血流信号发现,大部分多是低流速低阻静脉型血流。肝癌病灶会显示出较为丰富血流信号,且会在肿瘤的周边发现有绕行血流信号。肿瘤内部会有丰富血流信号,即便偶尔会存在混合型彩色血流,均会在流速与阻力上要超过肝脏血管瘤[4]。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肝血管瘤组混合性回声有2例,高回声有16例,低回声4例。肝癌组主要是低回声与高速高阻动脉型丰富血流。肝癌组混合性回声1例,低回声18例,高回声3例。肝癌组经B超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95.5%,肝脏血管瘤组诊断符合率为90.9%。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并不明显。这说明经B超检查,能够有效辨别肝癌与肝脏血管瘤,避免漏诊与误诊现象的出现,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准确度,促进临床疾病的治疗效果。B超检查在肝脏血管瘤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早期发现患者病灶,为尽早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效参考依据[5]。
综上所述,临床经B超鉴别诊断肝血管瘤与肝癌疾病,会在回声与血流信号上存在不同,能够为患者疾病进行准确诊断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