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40人

2018-11-16 01:47整理张恒李思瑾王小婷唐嘉阳
当代贵州 2018年48期
关键词:贵州

整理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张恒 李思瑾 王小婷 唐嘉阳

为了水,我愿意用命来换

黄大发/ “时代楷模”、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

草王坝村地处遵义市大山腹地,西面的螺蛳水河距村子不过6公里,但巍巍群山如铜墙铁壁将水源阻隔。上世纪60年代,作为村支书的黄大发带领村民们用土办法开凿了一条水渠,却被暴雨引发的洪水冲垮。1992年,黄大发再次组织起200多名村民,第二次进入深山修渠,历时三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党员的身份和责任不敢忘。为了水,我愿意用命来换。”

咱家海雀要种树才有希望

文朝荣/ “时代楷模”、赫章县海雀村原党支部书记

上世纪80年代,由于人口急剧膨胀,海雀村村民为解决温饱,“开荒开到边,种地种到天”,水土流失严重。“咱家海雀要种树才有希望!”时任海雀村村支书文朝荣,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村民在35个荒山陡坡,种下了13000多亩华山松,让海雀村走出了一条“植树—种草—养畜—种粮”的发展道路。经过30年艰苦奋斗,海雀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让乡亲们摆脱了贫困。2018年,全村森林覆盖率超过70%,人均纯收入达8943元。

“天眼”让中国领先世界20年

南仁东/ “时代楷模”、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原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

南仁东主导提出利用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的顺利落成发挥了关键作用。南仁东扎根贵州深山锐意创新、矢志不渝铸造大国重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留给世界的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让中国射电天文学领先世界20年。

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刘芳/ “时代楷模”、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盲人教师

2007年被诊断出视网膜色素变性,双目失明。面对残酷的现实,刘芳不向命运低头,以钢铁般的毅力继续坚守教师岗位,做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用爱的信心和力量帮助很多孩子打开心窗,并从课堂走上各地的道德讲堂,为时代奉献“爱岗敬业”的正能量。她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继续坚守教育岗位18年,也因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坚韧的“山菊花”。

把红军精神传下去

李光/ 遵义市红花岗区离休干部

“这一辈子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当了红军,我要以红军精神走完这一生。”1934年,年仅14岁的李光成为一名红军,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为家乡的建设兢兢业业做贡献。离休后,他先后捐资60多万元助1700名孩子顺利完成学业,还坚持为数十万青少年宣讲革命历史。李光说:“我要把红军精神传承下去,让子子孙孙都永远牢记这段不朽的历史。”

用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

马克俭/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教授

“贵州是一个相对贫困的省份,我要搞建筑科学,最大的追求就是用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1985年,马克俭的成果首次应用于贵阳市花溪区一所疗养院的食堂修建工程中。从那以后,作为著名的空间结构工程研究与设计专家,他的创新成果频频运用到贵州、广东、上海等10余个省(区、市)的高楼大厦上。其中,新型空间结构体系在实际建筑工程中运用达150多万平方米,节约建设资金上亿元。

“嫦娥之父”的“探月梦”

欧阳自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

连续7年担任中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成功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探测卫星送入浩瀚的太空翱翔,代替中国人的眼睛去发现更为广阔的宇宙。除了科研,欧阳自远还花很多时间开展科普讲座,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明白中国为什么要探月。2014年,基于欧阳自远对中国月球与行星科学事业的杰出贡献,国际小星星命名委员会将一颗编号为8919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欧阳自远星”。

让生态为农业和农民谋福利

宋宝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我的工作就是在山间田野给庄稼看病。”“我一直想在‘绿色农药’方面构建作物健康导向全程免疫防控技术体系,依托生物多样性来解决病虫害问题,要让生态为农业和农民谋福利。”30多年来,宋宝安以第一完成人共获国家、省部级奖13项;在Nat Commun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2件,填补了国内农药学领域的多项空白。

这条路,愿走一辈子

邓迎香/ 罗甸县沫阳镇麻怀联村党委书记

以前,进出麻怀村需翻垭口、经悬崖、扶峭壁。1999年开始,邓迎香带领村民们一起苦战13年,挖通进村隧道,解决了麻怀村以及邻近田坝、甲哨等村6000多名群众的行路难问题,被誉为“当代女愚公”。邓迎香面对大山毫不畏惧,对“拔掉穷根”充满信心。2014年初,邓迎香当选为麻怀村委会主任,她鼓励村民养殖黑毛猪、种植食用菌,誓让麻怀人走上“小康路”。她说:“这条路,愿走一辈子。”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

余留芬/ 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

带领村民修路、建煤矸石砖厂……自任职党支部书记以来,余留芬以发展经济、富裕百姓为己任,使岩博村从一个贫困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文明村、示范村、小康村”。今年11月,她作为贵州唯一代表入选“中国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总书记这么关心我们基层群众,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们要时刻牢记总书记嘱托!”

献身山区教育事业

田沛发/ 松桃自治县牛郎镇原格老村小学校长

当学校缺乏师资时,他让在外务工的大儿子、三儿子回乡代课;当学校财产遭受破坏时,他和大儿子挺身而出与歹徒搏斗,自己身负重伤,大儿子英勇牺牲;身患癌症后,他仍然坚守三尺讲台。他就是松桃苗族自治县格老村小学校长、民办教师田沛发。田沛发艰苦办学,培养了700多名学生,多次被评为地、县教育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和优秀教师,四化建设标兵及全国师德标兵。

双拳打出贵州力量

邹市明/ 世界拳击冠军

两枚奥运金牌、两次世锦赛冠军、一次WBO空缺金腰带拥有者——近日,邹市明又以“最多奥林匹克运动会男子拳击次特轻量级金牌获得者”身份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收录。拳击场上的邹市明用坚毅果敢的品质打动了无数人。在他眼里,贵州人就是有一种不怕艰苦、敢于碰硬、敢于突破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成为了推动贵州发展的动力。

守护苗乡的"白衣天使"

李春燕/ 从江县雍里乡大塘村卫生室卫生员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00年,李春燕从卫校毕业后来到大塘村,在家人的支持下,她卖掉了家里3头耕牛中的两头,筹集资金2000元,开办了大塘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卫生室。她多年如一日,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服务群众,共医治病人上万人次,接生婴儿百余人,常常不顾个人安危抢救病人,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

百姓健康守护人

钟晶/ 贞丰县龙场镇龙河村卫生室乡村医生

放弃省城大医院的工作机会,毅然扎进了黔西南州贞丰县的一个小山村当起了村医。9年来,她独自坚守在龙河村的村卫生室,竭尽所学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如今,钟晶的卫生室已从最初的60平米扩大到现在的两层楼,医疗设备也愈发完善。她用仁心仁术医治病痛,无怨无悔地做着百姓健康守护人。

贵州屋脊第一村换新颜

杨波/ 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驻村第一书记

9年前,在钟山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的杨波,来到了被称为“贵州屋脊第一村”的海嘎村。在杨波的带领下,海嘎村旧貌换新颜:笔直的乡村旅游公路,从山脚一直修到了山顶,平整干净的路面、惟妙惟肖的“彝家风情”农民画、路灯、垃圾箱、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海嘎村村民在家门口致了富,如今年人均纯收入已经增加到7000多元。

一心只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姜仕坤/ 晴隆县原县委书记

姜仕坤的足迹遍布晴隆县所有乡镇、村居,和老百姓细算经济账、共谋脱贫策,发动群众种草养羊,发展山地特色经济,探索出经济、生态、扶贫三效同步精准脱贫的“晴隆模式”,为晴隆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付出了巨大努力。2016年4月12日,积劳成疾的姜仕坤,因突发心脏病去世,生命定格在46岁。

蔬菜专家的“希望一号”

李桂莲/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

1979年9月,李桂莲带着选育的“希望一号”番茄种子,第一次来到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罗甸县。她天天守在试验田,和农民一起栽种、浇水、施肥,最终试验成功。这直接改变了罗甸的种植业结构,从过去一年种一季水稻,变为早菜、水稻一年种两季。由她主持的早熟蔬菜、夏秋等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的研究、示范、推广,累计辐射推广6000多万亩。

用“钉子”精神守护一方绿意

张有光/ 普定县坪上镇丰林村护林员

一个平凡的苗族老人,凭着淳朴而执着的信念,用43年的青春年华坚守山林资源,维护着生态安全,为普定构筑了一道靓丽的生态美景。他就是“火焰山林的守护神”——张有光。从1973年开始,张有光就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护林长征路”,用数十年的心血和汗水保护了火焰山林的平安和健康发展。如今,丰林村从60年代末的一片草坡变成3000余亩莽莽苍苍的森林。

把科技论文写在贵州山水间

潘学军/ 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

来自山东的“70后”教授潘学军,秉持“山区要脱贫,发展果树种植潜力巨大”的信念,背上行囊搭上客车赶往赫章县,率先与赫章县合作开展核桃技术攻关与研发,一干就是12年,在赫章群山间写下了漂亮的“论文”,助推赫章县成立了我国第二家县级核桃局,赫章县核桃种植面积从14万亩增加到163万亩,年产值从3亿元增加到15亿元。

改革才是发展的源动力

左文学/ 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党总支书记

2014年夏天的一场暴雨,让尚未脱贫的塘约村几乎变成废墟。在左文学带领下,塘约村按照“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发展思路,建立土地流转中心,以党总支为领导的村级合作社,闲置的土地资源被盘活,让农民成为村集体经济的主体。两年间,塘约村的人均年收入跃至11200元,村集体资产达到312万元,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

让“绿色银行”遍布山头

吴庆贤/ 黎平县双江镇四寨村村民

1984年,吴庆贤卖掉家里的牛凑足4万元,承包了三千多亩山地,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家人上山造林。40年间,吴庆贤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黎平、从江两县累计造林达55000余亩,为绿化荒山、维护生态平衡和群众收入作了积极贡献。2015年6月,吴庆贤当选“森林中国·2014中国生态英雄”。

建设更多桥梁 造福贵州人民

周平/ 贵州高速公路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

脱贫攻坚、交通先行。周平是在贵州土地上绘出美丽“高速丝带”的工程师,是为“桥梁博物馆”推陈出新的开路先锋。今年52岁的周平,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桥梁专业。他刻苦专研,利用新技术提升桥梁建设工艺,其中在“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建设中首次研发“纵移悬拼”技术,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他先后参与了贵州六座大桥的建设,并圆满完成施工任务。

26年坚守山村讲台育桃李

黄俊琼/ 镇远县江古镇中心小学老师

1992年,黄俊琼从天柱民族师范学院毕业,毅然放弃入城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当老师。2015年10月,黄俊琼负责研究的省级课题《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通过省教科院验收。2016年4月,她被评为省级小学语文乡村名师。已在乡村教师一线工作了26年的黄俊琼还将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她说:“我觉得自己的责任更重了。”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陶正学/ 盘州市普古乡娘娘山联村党委书记

为了能帮助乡亲们彻底“拔掉穷根”,2012年5月,陶正学牵头成立了“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园区”,整合农村分散的土地,量化集体的荒山、湿地、林地、水域等10.68万亩资源,让乡亲们在家门口过上了“上班族”的生活。2013年,他还成立了贵州娘娘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把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和大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带领村民打造农旅一体化发展的大健康旅游度假目的地。

靠大数据赢得未来

戴文建/ “货车帮”创始人、货车帮科技公司CEO、“满帮”集团负责人

2013年,怀着对物流行业的热爱,戴文建开发了“货车帮”APP,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撮合空车与货源,减少货车空驶。次年,货车帮正式落户贵阳,致力于做中国公路物流基础设施。截至2017年底,货车帮诚信注册会员车辆达450万台,日发布货源信息达500万条,日成交货运运费超过17亿元,并在全国360个城市建立了1000家直营服务网点,解决了物流行业“车找货、货找车”的历史难题。

三十年奔走守护麻风病人

黄琼/ 德江县疾控中心慢病科科长

1984年,黄琼和爱人从毕节撒拉溪卫校毕业后,到德江县疾控中心工作。她一心投入麻风病等慢病防治工作,一做就是30余年。与丈夫“一把雨伞、一个水壶、一个挎包”,34年穿行于莽莽大山,开展麻风病检测工作,为患者送药、治疗。黄琼夫妇对病人的不离不弃和对职业的敬业精神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与认可,多次受到省、市、县表彰,还获得了“全国麻风防治先进工作者”和特殊贡献奖等荣誉。

踏遍青山“掘金情”

祁连素/ 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大队勘查五部技术负责人

地质工作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地质勘查、资料编录等都是在野外作业,野外环境艰苦,条件恶劣。祁连素作为一名女性,长期奋战在生产一线,不但具有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还具备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她连续24年投身野外地质工作,学理论、钻技术、看构造、走矿点,逐渐成长为一名具有扎实野外操作技能和丰富理论功底的地质工作者。她主持的勘查项目,为贵州新增金矿资源数十吨,估算经济价值逾100亿元。

“博士支书”主动请缨战贫困

熊劲松/ 德江县桶井乡七里村、金盆村、凤凰村联建党支部书记

“生在农村、根在农村。”博士毕业的熊劲松多次主动请缨到乡里最急需发展的地方担任党支部书记,任职以来,他带领山区群众发展产业,不断谋划脱贫致富的新路子。2017年5月,他任职桶井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并主动挑起了金盆、七里和凤凰3个村组成的“金七凤”联建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一边积极争取资金、项目,努力完善水、电、路设施,一边谋划“生财”之道,推动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在三个村联合发展花椒、罗汉果及红心柚等产业。

把禁毒斗争进行到底

骆开敏/ 盘州市公安局禁毒大队副大队长

“毒品不绝,为民除害的赤诚坚贞不变,禁绝毒品的信念矢志不渝。”骆开敏从警17年,有13年从事禁毒工作,直接参与破获毒品案件450多起,一万克以上大案20多起,缴获各类毒品150公斤,收缴涉毒车辆30辆,缴获毒资数百万元。因缉毒工作表现突出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二等功1次、一等功1次,2017年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2018年8月,骆开敏因公牺牲,年仅45岁。

民营企业也是国家企业

王伟/ 贵州兴伟集团董事长

自2013年以来,王伟先后在贵州安顺、毕节、黔西南等地大力开展帮扶行动,全心全意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他是贵州省乃至全国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典型代表。他无偿投入3.77亿元,帮助贵州省普定县龙场乡秀水村脱贫攻坚,带动全村523户1321个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他建立兴东民族大健康产业园产业精准脱贫项目,预计可带动10万贫困人口脱贫。

铸造“国之重器”

毛腊生/ 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技术人员

40年来,毛腊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能,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研制任务,成功解决了某重点产品舱体铸造合格率低、某铝合金舱体“白裂纹”缺陷等多个难题,其中10余项课题或项目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在平时生产中用于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的小改革、小创新等,举不胜举。同时,他参与生产的系列型号产品,先后四次亮相国家盛大阅兵仪式,接受党和国家的检阅。

劈石造田拔穷根

何元亮/ 罗甸县云干乡大关村原党委副书记、村长

1984年,何元亮在自己的门前劈石造田。12年的艰苦奋斗,在石旮旯里造出1000多亩保灌农田,让大关村人彻底摆脱了贫困,创造了全国瞩目的“大关精神”,为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山区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出路,为贵州反贫困大业做出了榜样。

打造“贵州神奇”

张芝庭/ 贵州神奇公司董事长

第一个以1亿多元的捐赠在福布斯慈善排行榜上荣登前三甲的贵州企业,第一个在中央电视台把“贵州”的品牌唱响全国的企业,第一个把贵州的中药打造成家喻户晓的品牌,第一个涉足药业、房地产、酒店、旅游业多元化发展的贵州企业……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创业,张芝庭靠开发贵州的中药而使“神奇集团”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中药生产企业之一。2018年10月,被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推荐为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

书写时代巨变

肖江虹/ 贵阳市作协主席

多年来,肖江虹一直致力于贵州本土文化、民俗民风的挖掘,通过讲述一个个贵州故事,展现贵州人民朴实、善良、坚韧的品格。2018年8月,肖江虹凭借作品《傩面》斩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打破了贵州无人荣获鲁迅文学奖的记录,填补了贵州没有鲁迅文学奖的空白。

开启中国的富矿之门

周琦/ 贵州地矿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

“锰矿是国家十分紧缺的战略矿产资源之一,找到更多锰矿是我们地质人的使命。”作为贵州首位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周琦提出的“锰矿古天然气渗漏沉积成矿系统与成矿模式”,已经成功应用到贵州、重庆、湖南等地的锰矿勘查中。而松桃普觉、松桃道坨、松桃桃子坪、松桃高地等富锰矿床被相继发现,更是改变了世界超大型锰矿床主要分布在南半球的格局。

让贵州1500万人远离氟病

官志忠/ 贵州省2018年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贵州医科大学教授

官志忠40年坚守科研、教学第一线。他专注于地方性氟中毒研究,让贵州1500万人远离氟病。他率领本土医学科研团队扎根贵州,所研究方向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获得国际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扩展了贵州医学界的国际合作能力,更提升了贵州科研团队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今年7月,荣获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把"老干妈"做成世界品牌

陶华碧/ 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吃苦耐劳累不死人,只要肯吃苦,没得办不成的事。”靠着这种精神,在开餐馆期间,陶华碧发明了豆豉辣酱,随后还办起了辣椒酱加工厂,品牌名为“老干妈”。多年来,靠着过硬的产品质量,“老干妈”风靡海内外。如今,“老干妈”年产6亿瓶,产值45亿元。陶华碧生生把一瓶辣椒酱做成了享誉世界的品牌。2018年10月,被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推荐为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

智能时代“放歌者”

梅宏/ 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度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计算机软件领域奋斗、钻研了30余年,梅宏见证了信息技术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做有用的研究、为国家的需要服务。”在梅宏看来,做研究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而是使自己所学与社会的发展同步。2018年9月,梅宏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从“荒茅”到“花繁叶茂”

潘克刚/ 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花茂村第一书记

“花茂”,取花繁叶茂之意。过去,这个贫困村被叫“荒茅田”。如今的花茂村乡村旅游风生水起,贫困人口纷纷脱贫。习近平总书记说这里是能让人找到乡愁的地方。花茂的“带头人”潘克刚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我心里更有底气了,肩上也更有分量了。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发展乡村旅游和有机农业,让更多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贵州大山给予她登峰力量

黄春燕/ 贵州第一位登顶珠峰的女运动员

“皑皑白雪的珠峰脚下,每天都在与死神抗争、与病魔搏斗,身体和精神的极限无数次被刷新。”2017年5月22日6时,黄春燕与来自全国的登山勇士一起成功登上了“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把“中国·贵州”字样的红旗插在珠峰之巅,成为贵州省第一位登上珠峰的女运动员。

猜你喜欢
贵州
请到贵州做贵客
贵州发现2.44亿年前的”盘州暴鱼“
农村产业革命的贵州答卷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贵州教育出版社
贵州古驿道
国家领导人与贵州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神奇的贵州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