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
“40岁时,我从大陆到香港打拼,10年后离开原工作单位去凤凰卫视,一干就是10年,60岁后退休。”说这番话的是曹景行,原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言论部总监。如今71岁,依然还活跃在媒体圈做自由媒体人,并兼任大学客座教授、自由旅行者、摄影师。
“不受束缚,想工作就工作,想旅行就去旅行,现在的我更喜欢这种自己做主的人生状态。”曹景行说。
“什么是老年人?什么是退休?”徐少民,50岁,1990年代末任联想集团高管,曾任联想旗下科迪亚公司负责人。36岁离职后,人生便启动了“自由创业”的模式,已经连续自主、参与创业不下五家公司。较早接触AR技术、互联网电商、研究社群营销和O2O,现在依然还在创业的路上。在他的心中,只要身体允许,只要心态年轻,人生没有“退休”,更无“老年”。
曹景行和徐少民,应该属于典型的临近或已过退休年纪,却依然活跃在事业路上的代表。他们对老龄化时代的行业机遇有着更深刻的现身说法。
重新定义“老年人再创业”
退休后,很多老年人有更多时间去学习、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甚至开始了“人生的第二事业”。
徐少民认为,能够选择再创业的老年群体,基本上经历过改革开放,经历了社会体制的改变,他们在思想上比较与时俱进,同时在心态上又比较包容。
机缘巧合的是,本刊的创刊人杨沛霆老先生,也是在自己花甲之年创立了《中外管理》杂志。同时还有另外三位创业元老当时也都是退休年纪。
现如今正创业运营着一家公关公司的徐少民也告诉《中外管理》,自己同时还在关注互联网、书法和教育方面的商机,准备遇到合适机会就“出手”。
而81岁的姜奶奶,60岁开始识字,75岁开始写作,有人称她“笔下故事篇篇精彩传神,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字都‘戳到心里”。她就是因为看了同为山东老乡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娃》和半本《红高粱》,感到“这个我也能写”,于是中国就产生了一位新作家和“老作家”。
然而老年人的第二事业,与当下很多年轻创业者找钱、组团队,做项目等创业可不一样。
首先,他们创业不再是为了生存。老年人创业,其“第二个事业”要高于退休之前的事业的价值。
正如,当问到为何在60岁会想到创业?杨沛霆老先生的回答是:“到人生的后半段,依然需要及时而认真地做自我规划,包括事业,也包括生活,要想一生都充实而有意义,就要对一生都做规划。”正因此,当时几位创刊的元老也都是刚刚退休,有行业经验,并且工作已经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人生价值。
其次,创业内涵更广。曹景行也观察了身边很多老龄群体。在他看来,只要为社会创造价值,从事了一份新的“工作”,都可以算作老年人再创业。
比如,当下比较有争议的“老年人带娃”问题。国家二胎政策出台,但实际上关于孩子抚养的一系列福利、支持政策还尚不匹配。“老年人帮助带孩子,缓解年轻人压力,减少后顾之忧,他们是为社会做贡献,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包括在城市的老人如“老年北漂”,以及农村的照看留守儿童的老人,他们都属于老年人再创业的范畴。
最后,老年人创业领域和“风口”无关。处于风口之下的热门行业兴许会让年轻的创业群体趋之若鹜。“但老年人创业基本上还是会和他们的社会关系、人脉资源、个人资本,以及他在当地的能力和兴趣有关系。”曹景行提到,正如褚时健种橙子,以及他身边一位金融高管朋友退休后开始南下投资做“青瓷”事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道路。老年人再创业并没有太明显的所谓热门创业项目的分类。”
因此,行行出状元,行行都有潜力和机会,可能是老年人再创业最真实的写照。
哪些老人会成为再创业主力军?
2010年,互联网正热的时候,徐少民和几个朋友一起创业做起了电商生意——销售过季的“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产品。有渠道,有人脉,也不缺钱,但因不了解客群需求导致半年后以失败告终。但这次失败并没有对徐少民造成太大的打击。后来他又继续参与了和AR、艺术教育相关的创业项目。
“总体来看,再创业的这部分人,身体状况要合适,心理年龄要年轻,要认可自己的价值和初心。如果连自己都觉得该颐养天年了,那他根本不适合创业。”一直在创业路上的徐少民,总结了创业老人群体的几大特征:能力、人脉、社会资源等都很成熟和丰富。和年轻创业团队相比,“资金”已经不是太大问题。
“但他们创业,已经不能像年轻人一样累了打地铺,饿了吃块饼干。”徐少民表示,这个群体的创业者在团队里一般起着鼓励和指导、协助年轻人的作用。第一,他们的再创业目标已经很坚定,但不像年轻人可以多次去试错,试错机会很少,再乐观的老年人,信心也不如年轻人,这是客观事实。其次,一定要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或自己喜欢的行业。这个年龄再创业“做熟不做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创业艰难,同样适用于老年人,再创业的老人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有经验是件好事情,但也是个绊脚石,开拓一份新事业,必须去学习这个行业的新知识”。因为连续创业而去学习了社群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知识的徐少民深有感触,“可能通过学习后我也未必是专业的,但通过学习,再加上人生阅历和社会经历让我对行业问题有了更不一样的视角。”
最后,徐少民也提醒想去创业的老龄群体:劳动力密集、资金密集(需要大额资金投入)的行业,一般不适合老人去做,只适合少数在某个行业比较成功的那些明星企业家。
曹景行就这个问题也补充说,老年人创业群体一般是比较稳健、保守的,对国家政策顺势而为,基本不会选择有太大风险的事情。那些把养老金拿出去做大投资,不留养老本钱的再创业案例毕竟极少。退休后能够创业的,一定要有很强的精神动力和内心素质。有的老人退休后选择去开餐厅,去写书、教课,“不管怎样,无所作为的养老不是这部分老人心甘情愿的结局,用当年打破常规的心态来开创尚余的未来,岂不更好?”
谁来帮助老人开拓事业?
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老年人再创业现象会越来越多,那么外部机构、企业如何为这个创业群体服务,提供第三方协助一起创造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曹景行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没有一个能为推动老年人再創业而创办的养老机构或组织。很多养老机构都是“自己玩自己的,关起门来帮老人打发时间”,其实,针对养老和再创业的老龄群体,完全可以产生一些新的制度和商业模式。
曹景行进一步解释说,中国目前老龄化社会趋势明显,最基本的养老支持和养老服务都需要解决。对于再创业老人也好、临近退休人员也好,不要从政策上一刀切:建议根据行业特质和个人情况不同,让有能力、并且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老年人才继续干事业,而对于适合创业的那部分老人,国家也应该鼓励他们再创业。社会和政府层面提供更多社会服务,以满足老年人可以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而外部的社会力量、机构等,发掘再创业老人的商业价值,就应该帮助开拓老人事业,不是关起门来,让大家在养老机构唱唱歌,跳跳舞,而是帮助这些有着专业技能和才华的退休老人一起再创业,帮他们走出去,发挥自己的价值。
目前已经有一些现代养老机构开始办学校,引入一些退休的教授、老师等来继续办学,帮助他们继续创造社会价值甚至商业价值。
再者,从创业本身来看,一个创业团队,如果有几位高龄创始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徐少民认为,让精英老人成为年轻人创业的投资人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创业企业走得时间长才是最重要的,毕竟老人偏保守,年轻人比较激进,团队有这样精英老人去把关,对很多企业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最后,社会的资本力量,也可以对再创业的老年群体多一些倾斜,能够像对投资年轻创业群体那样去投资一些再创业的老年创业者,老年人再创业肯定会有一番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