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燕
摘要:中高职教育衔接已经成为当今职教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构建中高职衔接体系的关键的环节。该文探讨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并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为例剖析该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措施,创新课程衔接,有利于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关键词:中职;高职;课程衔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20-0096-02
1 引言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其中,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必然阶段,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支重要模式,而课程体系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因素,是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就目前而言,中高职课题体系衔接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何保证中高职课程体系更加有效的衔接,是当前各职业院校研究的重点课题。
自2016年起,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与苏州市纺织工业职业中等专业学院开展了联合办学,持续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推动中职、高职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针对目前中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衔接现状,非常有必要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
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分析
2.1 文化素质层次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走访周边的中职院校发现,大部分中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进入社会的岗位竞争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更加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而忽视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计划编制过程中,特别增加了专业技能课程课时,而削减了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的学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中职教育不仅仅承担着中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任务,同时还承担着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任务。正是由于中职院校对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在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中职升学的学生普遍存在数学、英语能力薄弱的现象,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对于高等数学、离散数学、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不适应。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听不懂或跟不上的情况。因此,高职阶段这些基础课程的教学存在很大的困难。
2.2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复,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大部分中职学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升学进入到高职院校后发现,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课程在读中职时已经学过,课程重复的现象比较明显。通过对比中职和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发现,两个阶段专业课程的重复率竟达到了35%,有的课程名相似,有的教学内容相同。这种专业知识内容重复教学的情况降低了学生对专业技能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浪费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中高职教学内容重复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在高职院校学到新知识、新技术的美好憧憬,降低了他们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2.3职业资格证考证设置不合理,不利于带动学生考证积极性
在中、高职两个阶段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证的调研中发现,有的学生在中职期间已考取了计算机操作员、信息管理员、信息安全管理员等职业资格中级甚至是高级的证书,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技能,但升学到了高职阶段还会被要求学习同类证书的相关课程。这样职业资格考试体系的不合理造成了学生综合技能训练的重复,在时间上和资源上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在调研中还发现另外一种现象,在高职安排的有些考证(如程序员),需要学生具有相关的文化知识基础,但学生在中职期间并没有接触这些基本理论知识,造成学生考证的通过率低。中、高职职业资格考证不衔接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考证的热情,非常不利用带动学生考证的积极性。
由于以上各种原因,使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难以落到实处,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必须能够有效改革和解决以上几方面的问题。
3 中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3.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中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为了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联系。另外,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对职业教育各个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其中,中等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因此,中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过程中需要根据计算机信息管理相关企业的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
结合一线计算机信息管理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调研结果分析,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计划编制中,中职教育阶段主要培养专业的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的维修及维护管理人才,而高职教育阶段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信息管理类软件的管理使用和维护的能力,同时还需要成为具有创新设计和开发能力的高素质型人才。
3.2 整合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标准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以职业技能为主线,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高职的各门课程之间不仅要明确的目的和界限,还应重视两个阶段课程的衔接。中职教育阶段在课程设置中药体现基础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特点,而高职教育阶段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出技术性、创新性和拓展性特点。
结合中高职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和苏州周边企业实际需求,我们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构建。通过把中、高职两个阶段里相同或相似的课程进行整合优化,设计课程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尽可能地避免在中、高职的课程内容中出现重复或者脱节的现象。中职阶段的基础课开设英语、数学、语文;专业课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数据库应用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等实操性较强的课程。高职阶段的基础课开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专业课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面向对象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JSP动态网站建设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应用、互联网信息检索技术应用等技术性创新性较强的课程。
3.3 循序渐进,职业证书考证层次化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为了更加明显的体现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在课程系统构建过程中结合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具体要求,围绕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综合技能来设置专业的综合实训内容,把学历教育和培训考证紧密联系。根据中、高职阶段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岗位能力要求的不同,设计出一套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能力递进的层次化的职业证书考证制度。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中职阶段要求学生考取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中级工)类证书,如计算机维修员、信息管理员、网页制作员等;高职阶段要求学生考取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类(高级工)证书,如数据库管理员、信息安全管理员、网页设计师、初级程序员等。通过对中高职职业资格证书考证模式递进式层次化的建设,更加充分体现出学生技能水平的阶梯型。
通过以上对中、高职学院课程体系的调查与研究分析,设计出中、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总表,如表1所示。
4 结束语
中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衔接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意义重大,但实践过程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对经济社会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中高职衔接是一项规模浩大、内容复杂、任务艰巨的工程,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 号,2011(8).
[2] 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O13.30(4):85-88.
[3] 姜大源.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三个基本问题[J].职教天地,2011(1).
[4] 荀莉.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J].职教论坛,2012(13).
[5] 陈晓宁,朱彩莲,杨润丰.中高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研究[J].电子世界,2013(20):225-226.
[6] 吳青林.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J].西藏科技,2016(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