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2018-11-15 02:30赵映林
文史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邓小平人权改革开放

赵映林

摘 要: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4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决策是英明的,符合中国实际的。40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回眸这40年的长足进步,不仅坚定了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沿着改革开放的既定路线前进的意志,不改初心,也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历史性巨变;功绩;启示;不改初心;中国梦

一、伟大的历史性巨变

今年12月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过往40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历史。在这40年里,社会变化的广度、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很多变化都可以称得上是“里程碑式的变化”。经粗略梳理,最深刻的變化大体表现在六个方面。

1.政治领域的变化——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

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是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是在当年5月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基础上召开的,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理论前提。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从思想理论上号召人们彻底打破思想枷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定了中国共产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心,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石。此后,中国共产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国家从政治运动走向经济建设,从动荡不安走向安定团结。40年来,政策稳定,政局稳定,社会稳定,再也没有“红五类”与“黑五类”(包括“黑五类”子女)之别。人们的政治安全感大大加强了。十几年前国务院一位部级领导干部说到这样一件事:上海作家张沪被打成右派,1959年因车祸住院,病愈出院向院长表示感谢,院长对她说:“没有什么好谢的,要知道你是右派,我们不会这么下功夫去抢救。”[1]所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正了航向,抛弃了“斗争哲学”;之后党又提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和谐理论”,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不竭的思想理论活力源泉。

2.政治思想路线的变化——坚持“实践检验真理”与“实事求是”

40年前我们告别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个人迷信盛行的年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代替了“两个凡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曾经是当代中国的“流行语”。对待“老祖宗”,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对待我们过去的一些说法和做法以及体制和政策,我们都以实践为标准,采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打破禁锢,实事求是。“文革”前,北京市审查文艺节目,其中一个是《朱老总的扁担》,说这个节目不能演,因为毛泽东也挑过扁担,为什么写朱老总的扁担?而该节目其实是根据上个世纪50年代的小学课文改编的。这就是以前的思维方式。现在,我们的思想路线变了,精神枷锁打破了,人们敢想敢干敢为。原来处处都要引经据典,从书本上来证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现在我们则用实践来说话,破除了形形色色的条条框框。客观地讲,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任务与局限。我们做事要超过前人,认识也要超过前人,否则,社会怎么进步?1979年,中央决定设立4个经济特区。前面发了一个文件是邓小平讲话,说要“试办经济特区”;后面又发了一个领导同志讲话,说“租界是怎么变成殖民地的”。接下来的几年里,谁都不敢说特区“姓”什么。姓“社”还是姓“资”,人们一直争论不休。许多领导人到了特区都不说特区是对还是错,看看就走了。更有甚者,号啕大哭,说“老人家尸骨未寒,资本主义就在东南沿海复辟了”。还有的愤愤不平地说:“深圳除了旗帜是红,其余都是白的。”之所以这样,不就是教条主义、传统观念在作祟吗?直到邓小平题了词:“珠海特区好”“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中央提出经济特区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之后,情况有了好转。但是,还是有人不肯罢休,不断掀起争论,给改革开放制造阻力。于是这才有了邓小平的“南巡讲话”。1992年1月19日下午,邓小平在深圳特区针对“左”的攻击、搅局,回击说:“那些人尽讲屁话!”[2]经过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姓“社”姓“资”的问题才算有了结论。这就是那三个字的名句:“不争论”[3]。

3.经济领域的变化——告别票券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

改革开放前我们长期处于商品短缺的境况。为了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不得不采取凭票证供应物资的办法。全国共有41种票券,但有时有了票券也无物可购。数亿人生活在贫困之中,特别是广大农民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如此这般,怎么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怪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4]现在,我们终于结束了这段历史,各地市场兴旺繁荣。我们终于可以解决温饱,奔向小康,继而向全面小康迈进了。经济一直以9%—7%的速度持续增长。以前说社会主义是“票券经济”“短缺经济”,现在则是产品“过剩”产能“过剩”了。现在全世界到处都是中国制造。例如鞋产量早在2006年就占全世界产量的68%,2007年也占全世界的63%。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煤国、最大的钢材生产国。尤其是一些高精尖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实现了或者正在实现“三自”——自行设计、自行建造、自行管理,不再仰人鼻息。从2012年起中国的GDP就稳稳居于世界第二,并且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近几年中国的GDP每年均超过10万亿美元。1978年我们的年人均GDP仅200美元,现在超过8000美元;像江苏、浙江的人均GDP几年前就超过1万美元,深圳更是高达25000美元。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生产力像变魔术似地蓬勃喷发。所以,我们是否应该认真想想:党还是那个中国共产党,政府还是那个中国人民的政府,人民还是中国人民,土地还是共和国的土地,可为什么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与今天的经济就那么不一样呢,甚至可以说有着云泥之别!

由于4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如今的中国城市是高楼鳞次栉比,城市里的任何一家大超市都不输欧美日,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高铁、高速公路像蜘蛛网似地密布祖国的长城内外、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立体交通不仅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更重要的是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经济的更快发展。在改革开放40年中,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收入成几何级数提高。农民的平均收入从改革开放初的年133.6元,提高到2017年的12336元;城市居民平均收入从改革开放初的年343元,提高到2017年的28840元。人们在吃喝穿用方面都有了了不起的提高。私人轿车从无到有,如笔者楼下的邻居,一家4口人,有三辆轿车;老百姓拥有的轿车已多达2亿辆以上,造成全国性堵车,以至政府不得不一再提倡绿色出行。像今年夏季的持续高温,没有一户居民不把空调开足的,在室外听到的就是空调发出的一片外机运转声。而且每家每户不论是厅是室无不配有空调,这在改革开放前一般人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享受。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再酷热的三伏天,哪怕是40℃的高温也只能摇芭蕉扇。至于居民预期寿命也从改革开放初的平均67.8岁提高到2018年的76.7岁。如今,邓小平说的“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5],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已成为鲜活的现实。

经济上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体现在经济体制、经济结构上。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多种所有制,从大锅饭、平均主义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一体多元”的经济格局已经形成,并得到宪法的确认。近年来的统计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体制中的占比超过60%。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年底,民营企业达到2726.3万家,个体工商户6579.3万户。民营经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占比超过50%,吸纳新就业人员占全国总量的90%。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同时也表明中国的市场经济基础已基本形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使市场经济规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里程碑式的决策。

4.走向民主法治

过去我们的民主法治很不健全,正如邓小平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所指出的:“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6]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逐渐走上“法治”的正轨。为了推进改革开放,邓小平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7]党的十五大郑重提出“依法治国”,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把“法制国家”改为“法治国家”。这一字之变,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依法治国”认识的巨大变化与升华。1999年3月,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过去,我们的人权状况也不太理想,人们对自己的前途或人生安排,包括居住、就业等等,几乎没有什么自由选择的机会。你是农村户口,就别想到城里来。母亲是农村的,因为有户口随母亲的户籍制度规定,其子女就不得进入城市;除了上中专大学、参军入党提干、征地以外,农民的子子孙孙都终生依附于土地,不得离开。1998年,改革开放20周年,中央电视台崔永元主持《实话实说》,其中一个节目《凤阳花鼓戏》说到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兄弟冒死摁手印包产到户,副队长严宏昌讲他一家出门乞讨前,都要生产队开具证明。这年10月,笔者曾采访他,他亲口对本人也说到此事。

而城市中所有的工作都是由“组织”分配的,一次分配定终身,不管单位怎么样,领导待你怎么样,该岗位是否适合你,你都没有选择的自由。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逐渐重视人权问题,突出表现在认识到国际人权公约在促进和保护人权方面的积极作用,现已或批准或加入了18个国际人权公约与组织。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先后于1997年10月和1998年10月签署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A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B公约)。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批准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2003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8]这是中国民主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中国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社会主义人权发展的重大突破。

对人权概念政治法律地位的确认,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讳言人权到党和政府文件予以确认、再到写入国家宪法的发展过程。这是中国人权发展的重大突破。“人权”曾经长期是一个禁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时期内,我们不仅在宪法和法律上不使用“人权”概念,而且在思想理论上将人权问题视为禁区。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还在批人权,把人权看作资产阶级的“专利”,甚至对“失业”“纳税人”这类概念都不准说。其时“失业”只能说“待业”,待业年轻人叫“社会青年”,不年轻的人叫“社会闲散劳动力”或“社会闲杂人员”。

如今这一切已是明日黄花了。人们的思想与言论再也没有这些禁锢了。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再认识,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就为我们正确认识人权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于2003年人权入宪,国内公开出版了《人权》杂志,人权课程开始进入高校和党校(笔者就在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开过讲座,而且受众是公安系统基层派出所所长以上的干警)。人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自由选择的空间大了。人们可以自由流动、自主求学,求职时的双向选择度增大了。四五亿农民变成了城市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通过人大颁布的一系列法律得到有效保护。到国外旅游也不像过去那样“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及”了。现在,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旅游的中国人。不但旅游,过去的那种冒着生命危险的“偷渡”已成为不堪回首的历史,如今是光明正大地移民了!人民享有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了。

与此同时,民主、自由、平等、公正也开始深入人心,党的十七大专列“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节。我们已经改变了对民主的不正确认识,强调“三公开”(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强调以宪治国、主权在民,讲人民的表达权,即言论自由。在企业、科研部门、学校各种单位强调职(教)代会的民主权利,要求签订集体合同、劳动合同,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和政府的重视,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中国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改革开放带来了人的全面解放!

5.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不重视知识、人才、教育,将知识分子列为“改造”对象,到“文革”更是把“左”的政策推向极端,认为学校等领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的地方”。几十年前,梁漱溟的《吟臭老九》是我们这辈人耳熟能详的:“九儒十丐古已有,而今又名臭老九。古之老九犹为人,今之老九不如狗。专政全凭知识无,反动皆因文化有。假若马列生今日,也要揪出满街走。”所以,改革开放时,邓小平还专门提到这一点,说“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嘛。”[9]现在,我们终于告别了这一段愚昧的历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经成为社会风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教兴国、科教兴省是第一战略,也成为人们的共识。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科技的投入。如今,一个能够保障孩子们充分受教育权利的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不再是画饼充饥。教育的发展普及使得中国的文盲率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22.8%下降到现在的4.1%,高考录取率改革开放前只有1%—2%左右,而且主要是工农和革命干部子弟才能上大学。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以前,高考录取率也仅有4%左右。如今大学早已告别了长期在4%左右徘徊的录取率,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现在70%—80%的高中毕业生能进入高等学府接受良好的教育了。每年有几百万的毕业生走出大学校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素质建设者。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向海外派出大批留学生和进修生,并大量引进国外的专家,以充实国家的科研团队。伴随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更是普遍提高,有了质的飞跃。于是,我们有了高铁技术,有了领先世界的大跨度的先进桥梁建造技术;神州飞船上天了,还实现了太空行走,成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该项技术的大国;有了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实现了零的突破。去世不久的令人尊敬的老革命家袁庚曾说:“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的创造力和自由意志的发挥。”[10]而人的创新、创造力是离不开教育、离不开知识的。没有知识就谈不上新生产力!40年的改革开放,对人才的重视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除此之外,人们的价值观念、政府的透明度、接受批评、人代会上百姓的声音、社会信息的公开化都较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

6.走向全方位对外开放

1984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时说:“中国的经济要发展,就不能闭关自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长期以来,我们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20年前发改委的一份杂志《改革内参》(原由体改委主办)曾说到这样一件事——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袁庚在向谷牧副总理汇报工作时,说我们一位处级干部问一位美国来华的投资商:“英国人说英语,你们美国人说美语吧?”听了汇报的谷牧副总理当时非常生气。可是能简单责怪这位处长吗?“文革”中对学英语给出的罪名是“准备里通外国”。笔者一位邻居在南京某无线电厂工作,她的一个技术员同事因为受过高等教育,懂英语,“文革”中在大街上碰到两名外国人向行人问路,可那些行人都不懂外语,不知这洋人叽哩哇啦说什么。他听懂了,这两个洋人是在问路,于是主动上前告诉他们应该怎么走。可结果是让人大跌眼镜:此公回到家里,当晚就被公安局拘留,莫名其妙关了几天,没查出问题;又因他出身于贫下中农家庭,这才放出来。可见阶级斗争导致的偏见多么愚蠢。无知、闭关自守与盲目自大、自以为是在任何时候都是相伴而生的孪生兄弟。

2002年5月,中共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在德国访问,在马克思家乡特里尔市,陪同参观的当地德国官员同他开玩笑说:“我们家乡的马克思搞了马克思主义,你们拿走了‘主义,给我们留下了‘马克;他写了《资本论》,你们拿走了‘论,给我们留下了‘资本。”[11]他们是善意批评我们长期不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只是一味满足于意识形态的坚定信念;只满足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论认识,而看不到不发展生产力、拒绝具有共同价值的人类文明的严重缺陷。在全球化形势下,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可以闭门造车,可以离开世界独立发展?2008年6月,王歧山访美,在演说中说“从历史长河看,谁封闭,谁落后”,道出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的道理。

经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行改革开放,中国终于打开国门,堂堂正正走向世界了;特别是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扩大,由沿海地区迅速向内陆腹地拓展。加入世贸组织、申奥成功、举办世博会、“中国制造”,都标志着中国开始从世界舞台的边缘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引进外资、引进管理,派干部到美国挂职,接受哈佛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培训。中国不再在“自力更生”的旗号下拒绝向人类其他文明取长补短。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水平再次提升,中国经济不再局限于“引进来”,而是进一步扩展到“走出去”的新高度。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也成为全球化的推动者。中国经济社会正迸发出惊人活力!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功绩与启示

40年改革开放,可以概括为三大历史功绩,也可以说给了我们三大历史启示:

一是让古老的中国驶上现代化的快车道。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并成为全球经济的快跑者。中国人民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党的十九大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同时,又有针对性地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12]。过去,我们在对外宣传上,由于思想不统一或受左倾思想影响,给普通百姓造成错觉,误认为中国完全可能超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批评一种“狭隘地域性的共产主义”。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没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的充分发展,不可能进入共产主义;因此,即使一些落后国家进入了共产主义,它们也是“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的“共产主义”。而“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开放政策,不盲目自大、不自以为是,这是40年改革开放让古老中國搭上现代化快车道的同时应该清醒认识到的经验总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党的历史经验也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坚持邓小平所提出的论断:“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当代中国国情基础上,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提出来的。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事求是,戒骄戒躁,正视现实,乘势而为,这才是科学的态度。而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重大启示也在于此。

二是使古老的中国走出自我封闭的孤岛而融入世界。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搞闭关自守,拒“资本主义文明”于国门之外,对内限制商品经济,其结果可以用当年报纸上的话说是“经济到达了崩溃的边缘”,无法为继,必须改弦易辙。40年的改革开放,结束了闭关自守状态而走向世界。这正如一度向北的九曲黄河最终还是向东流入大海。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逐步融入世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十二条既有中国特色,又融入世界文明的价值观日渐成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深入人心,变为人民的行为判断准则。一切都在既定的条件下继承和发展,这是任何人任何时代都无法超越的时空限制。我想这也是40年的改革开放的又一重要启示。倘使没有这场伟大的改革开放,中国会是什么样?正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14]这也就是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三是为中国的重新崛起提供了动力机制和体制保障。改革开放前,农村人民公社与城市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就是“吃大锅饭”,实行平均主义,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压抑了亿万人的积极性。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分配没有点滴差距,认为这是公平。其实这是最大的不公平!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看一个社会分配是否公正,不能仅看结果是否公平,首先要看的是义务与权利是否对等,权力与机会是否符合公平正义。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应该是以正当的形式予以每个人平等享受上述内容。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首创“大包干”形式,经济改革在农村率先破题。1984年8月,上海市政府批准发行股票,不久即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飞乐音响公司。1992年春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以及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先后传递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信息。党和国家的决策层认识到:不能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追求结果的公平而忽视机会的平等。否则,社会就没有动力和竞争活力。政治经济学讲的“机会平等”,是指每个人起点相同,机会均等。其意义在于区分了两种不平等的结果:由于社会的区别对待(尤其是歧视)而产生的不平等和由于个人的价值、才能和工作意向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平等。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仍然需要坚持反对前者——因社会的区别对待(尤其是歧视)而产生的不平等。由于人的天赋有差别,由此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公平”,应当通过适当的二次分配予以解决;但首次分配必须讲效率,这是市场原则。

对社会不公平、两极分化还需要有科学认识:避免两极分化无疑是正确的,但要避免认识上的误区。分化有两种:一是同向分化,一是反向分化。同向分化,就是大家的收入普遍增加,有的增加多,有的增加少,这是因为人的能力差别所致;反向分化是少数人增加,多数人减少或由于多数人收入没减少但因物价上涨、生活水平降低,或多数人减少的部分进了少数增加者的钱袋。我们要避免反向分化,但不能反对同向分化。这是整个社会进步的市场机制。

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开放则不仅是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模式,更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而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唯此,才会为中国的崛起提供动力机制和体制保障。这一动力机制是在40年的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的,而其源头是40年前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由此形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那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15]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的大事,在过去本本上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

总之,我们国家从搞政治到搞建设,从动荡到稳定,从“两个凡是”、个人崇拜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閉到开放,从鄙薄知识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从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到科技发展的经济大国……这一切的一切,无不验证了40年改革开放的无比正确!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中国走上了康庄大道。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还必须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水平改革开放,以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推进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改革开放的进步与否,其接受实践检验的标准只能是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6]除此之外,不会有其他标准。

在讴歌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愿与读者朋友们一起重温邓小平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我们的政策是不会变的。要变的话,只会变得更好。对外开放政策只会变得更加开放。……如果我们走回头路,会回到哪里?只能回到落后、贫困的状态。”[17]我想没有人要回到那样的状态吧?因此,不仅是不忘初心,更是要不改初心。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之路——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注释:

[1]解思忠:《观念枷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34页。

[2]转自陈开枝:《南巡是“老船长”的“最后一搏”》,载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同舟共进》2012年第2期。邓小平南巡时,陈开枝时任中共广东省委副秘书长,负责全程陪同邓小平巡视。陈后任广州市常务副市长、市政协主席。

[3]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5][9][13][15][16][1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第264—265页、第275页、第291页、第260页、第372页、第29页。

[6][7]《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7页、第136页。

[8]以上均见这一时期的央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报导。

[10]鞠天相:《争议与启示——袁庚在蛇口纪实》,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页。

[11]吕日周:《长治,长治——一个市委书记的自述》,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页。

[12][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作者:江苏省工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邓小平人权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论社会组织的人权价值
论人权的三个化身
红色读物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