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力市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以优化村屯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农村公益事业提档升级为重点,以文明乡风为推动,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布局、真抓实干,农村面貌实现整体改观,农村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以创新思维为前提,主动破解资金瓶颈。铁力市共有76个行政村、194个自然屯。在市本级财政每年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3000万元左右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提升群众生活质量,铁力市委、市政府立足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高度,创新思维谋划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问题,在国家和省两级农业发展银行的有力支持下,铁力市获得2亿元政策性贷款,成为黑龙江省非贫困县唯一一家获批的县(市)。这不仅为美丽乡村建设向更高层次、更高标准方向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更是总书记“不要单打一、注重多元化”方法论在农业农村建设领域的创新实践。
以人本理念为核心,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坚持因地制宜,聘请省级规划设计单位立足村屯区位、人口、产业、生态等不同条件,因村制宜确定创建重点,力求达到“一镇一景、一村一特色”的建设效果。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纳入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形成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深度融合。坚持分类施策,在全市76个村、1个良种场、市属4个林场按照人口规模、集聚能力、地理位址、产业基础分三个层次进行建设,突出地方特色。坚持全面推进,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优先做好条件薄弱村屯的保障工程,全面做好规模人口村屯的提升工程和重点示范村屯的打造工程,整体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整治村屯环境。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坚持建管并重,管护并举,纳入预算895万元,通过社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人居环境治理。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在全市8个乡镇落实“三减”万亩示范片35万亩;新增测土施肥面积25万亩,示范侧深施肥5000亩;积极鼓励积造有机肥,利用秸秆共积造有机肥15000吨;回收废弃农药包装物95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两年投资3.06亿元,实施以道路改造、垃圾整治、厕所革命、公共服务、点亮工程、雪亮工程为重点的农村公益事业提档升级工程。特别是12个贫困村全部实现“三通三有”。去年,铁力市本级财政又投入1592万元,完善了垃圾处理体系,建成了覆盖各村的17个垃圾中转站;同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起规范化的环境管护模式,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日产日清,杜绝了农村“脏乱差”现象。
以幸福乡村为主题,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研究制定了《铁力市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铁力市乡风文明建设“百户千星”评选方案》和《铁力市脱贫攻坚志智双扶工作方案》,用于指导2018~2020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有了总抓手。打牢工作基础。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开展一部村规民约、一个红白理事会、一个道德评议会、一个村民议事会、一个禁赌禁毒会、一个村民微信群、一个善行义举榜、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一支农民文艺活动队、一支志愿服务队“十个一”建设。截至目前,全市76个行政村“十个一”建设已全面完成并发挥作用,持续弘扬向阳向上向善正能量。典型示范引路。深入实施“百户千星”工程,全面开展市乡村三级“十星级文明户”和“身边好人星”评选,特别是在第一批8名市级“身边好人星”表彰过程中,设计了3000元的奖励额度、自选的奖励方式,采取锣鼓队绕村、送奖品到家、现场讲解事迹等形式提高典型在本村本乡镇的影响。通过全媒体阵地对43个乡风文明典型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同时利用市乡村三级微信群以视频的形式向全市农村群众推送,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促乡风。城乡协调共建。发挥卫计、政法、环保、农牧、文体等职能部门志愿服务队的作用,广泛开展“爱撒骊城”送典型、送技术、送新风、送诚信、送平安、送环境、送绿化、送文化、送管理、送温暖“十送”志愿服务活动,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年初以来,已进村入户开展农技知识讲解、农业技术培训、文化体育活动、免费体检、走访慰问、环境整治和培养文明行为、卫生习惯等志愿服务活动170余次,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信息553条、就业岗位990个。先后创作展演了快板《筑梦小康新气象》、小品《实现小康不是梦》《第一书记》《两个妈》、三句半《自治村里新风尚》、歌曲《梦想家园》等原创文艺节目。宣传宣讲覆盖。在电视台、政府网站和“关注铁力”公众号开设《树乡风文明助脱贫攻坚》专栏,累计播发新闻信息121期,组织基层政务自媒体和村民微信群转发31次;广泛开展网络文明传播活动,通过各级政务公众号推送移风易俗引导信息120余期;利用“道德讲堂”开展最美人物、脱贫致富等典型宣讲265次,利用“百姓讲堂”开展农牧业技术、医疗卫生健康、文明礼仪等主题宣讲312次,利用“理论讲堂”开展十九大精神、总书记话儿记心间、新时代美好生活等主题宣讲865次,营造了勤劳致富、崇德向善、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