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
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近期,市场对国内货币政策走向的看法出现分歧,对如何应对中美贸易争端也有较为热烈的讨论。在这种背景下,7月31日召开的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备受各界关注。细读其会议公报可以发现,其虽然简短但“干货”很多,市场关心的问题基本可在其中找到答案。
第一,对经济的总体判断出现两年未有之变化,但并不像2014年那么担心下行压力。会议公报对经济形势的描述不再是过去两年不变的“稳中向好”“总体稳定”,而是“稳中有变”。今年二季度经济实际增速从6.8%降至6.7%;名义增速更是从10.2%降至9.8%,经济增长的压力和上个季度相比有所增大,但并不像2014年那么大:一方面,当前经济增速的下行幅度、速度比当时差得远,2014年年底GDP单季度下行0.3个百分点,这次只是0.1的波动;另一方面,现在的底线也比当时高多了,即便后两个季度持续下滑,今年全年维持6.5%的增长速度也没有任何问题。
第二,重提“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意味着短期不会出现像2014—2015年那种“大水漫灌式”的宽松货币政策。从4月份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到现在,市场一直在争论2018年会不会重演2014年的“大宽松”;而这次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给出了明确答案,重提要“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也就是说,目前的政策还是微调,而非转向,稳健的基调没有变。至于新出现的问题,更多还是结构性问题,而不是周期性问题。所以中央特别强调要“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用结构性政策解决结构性问题,总量政策还是辅助。这与2014年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三,财政政策成为宏观政策的重心,并可能作为结构性微调的主要手段。4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没有单独提及财政政策,而此次政治局会议,财政政策则成为重点。在2014年至2016年上半年财政政策较为宽松时期,中央基本是强调“力度”“更加积极”;而在2016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财政政策一直偏紧的情况下,中央则基本强调“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本次政治局会议则有明显不同:重新强调财政要“发挥更大作用”,直接指出“扩大内需”。而类似表述上次出现是在2014—2015年,随之而来的是数以万亿元计的PPP、数以千亿元计的专项建设基金,以及规模庞大的政府性产业基金、引导基金。因此,中央此次表态很可能意味着下半年财政政策将更加宽松,但形式上会比过去更有针对性,专项债、专项资金、专项基金可能会增加。
第四,供给侧改革重心有所变化:特别强调补短板,去库存不提了,去杠杆有所微调,去产能常态化,降成本弱化。上次政治局会议没提补短板,这次则将其放在了第一位,“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和前面的积极财政政策相对应。去库存依然不提,因为现在已经不是问题。去杠杆有明显变化,强调“把握力度和节奏”,接下来会常态化,同时也强调会“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像资管新规等会有更多的缓冲期。去产能说法有变化,但意思基本没变。
第五,对开放的强调力度更大、更具体。过去几年,政策一直强调对内改革,国企、财税、金融基本每次必提,但这次没提。这可能意味着改革过程中,这些领域还存在一些分歧,尚未找准发力点。而面对当前的中美贸易争端,此次会议的表述中加大了对开放的关注:一是大幅放开市场准入,意味着类似上半年金融业开放的政策会继续推进;二是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今年11月5—10日举办,规格会比较高,不仅是主场外交、主动开放的窗口,还能向外展示进口的“肌肉”。
第六,房地产再次进入政治局会议的视野,对房地产而言不是个好消息。一般政治局会议对房地产都是偏“紧”的定调,这次也不例外。一季度的时候房地产还比较稳定,因此4月份的政治局会议没有提及;但二季度,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很多人开始憧憬房地产调控会放松。而中央这次新加的“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则无异于兜头一瓢冷水。
这次政治局会议为下半年的经济工作奠定了政策基调,市场对后续一系列政策措施应保持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