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新诗视域下的大连诗歌”高峰论坛发言摘要

2018-11-15 03:59:49车晓沐
海燕 2018年4期
关键词:万里行海燕诗人

将《海燕》打造成城市文化名片

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草堂》诗刊主编、《青年作家》杂志主编、成都市文联主席、著名诗人梁平:

在整个中国诗歌的版图上,东北诗歌的影响力不算太强,聚成团的力量还未形成拳头。而且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东北诗歌显得不那么耀眼。但现在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不仅《诗潮》《诗林》《中国诗人》等诗歌刊物越办越好,更令人感到高兴的是,在经费有限、纸质刊物低迷的情况下,作为大连唯一一家综合性文学刊物的《海燕》,能在众多文学期刊中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实属不易,这与同仁们的努力是息息相关的。所谓品质、境界、文学修为有多高,刊物是完全能体现的。《海燕》不仅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做出了诗歌亮点,还在将大连诗人队伍带动起来的基础上,聚起了中国诗歌力量,包括通过中国诗歌万里行推出名家诗篇以及推出诗歌点评栏目,而这个栏目无论是在诗歌刊物还是综合性文学刊物中,已经做到了中国的亮点。所以说,大连的诗人队伍因为有了《海燕》,是大连诗人队伍的福音;大连诗歌的发展因为有了《海燕》,是大连诗歌的福音;也因为有了《海燕》,更是中国诗歌的福音。此外,基于这样的天然条件,大连应该把《海燕》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积极推出去。

感谢《海燕》对中国诗歌万里行的支持

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名诗人祁人:

我刚从事文学创作的时候就知道《海燕》这个刊物,没想到若干年后,中国诗歌万里行会和《海燕》有这么一次合作。几年来,从一开始大家的不屑一顾,到现在排着队以挤进这个队伍为荣,可以说,这是中国诗歌万里行品牌的一个形成过程。在此期间,《海燕》不仅为原本以采风活动为主的中国诗歌万里行提供了版面支持,也为加强中国诗歌万里行和诗人的紧密联系提供了平台,所以很感谢《海燕》,这是其一。其二,等到诗人人数达到100位的时候,由中国诗歌万里行来组织活动,从所有在《海燕》上发表过作品的100位诗人中,集中精选出优秀诗歌结集出版、再评奖,甚至把该诗集作为中国诗歌万里行活动的重要礼物带到国外去,今年年底我们会筹划此事。其三,趁此机会也介绍一下中国诗歌万里行。中国诗歌万里行于2003年启动,至今已经走过了近14个年头。14年间我们走了27个省市自治区、73个地级市、103站,未来我们将用20年的时间,争取走100个国家。所以接下来我们会有一系列的举措,比如中国诗歌万里行将实行签约诗人,和全国优秀的以及有潜力的诗人进行合作。

以《海燕》为切入口,打造“诗意之城”

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秘书长、辽宁新诗学会副会长、著名诗人李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和大连之发生联系并越走越近,起源于“大路诗歌论坛”。在那里,我不仅结识了许多诗人,偶尔也写写诗评。2013年,《海燕》举办了首届辽宁诗人大展,推出了李松涛、林雪、柳沄、刘川等12位诗人的作品。第二年,中国诗歌万里行也被纳入其中。之所以搞这么一个活动,初衷是想把更多的版面给诗人。因此在选稿过程中,偏重于国内一线响当当的诗人。从2014年至今,4年间集结了近百位诗人参与到了活动中。到了今年,目前已收到了很多来稿,其中很多作者又都是当下很火的诗人。所以,我们应该选择一个时间节点,评选并推出诗集。

此外,就诗歌地位和营造文化氛围方面而言,东北还是比较欠缺的,而像成都、重庆、江浙等地在这方面就比较重视,像武汉每个区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大型诗会。其实大连无论从地理、气候、人的心态等方面来看,是很美的,但美的最高境界是诗,诗意才是最高的美。如果以更高屋建瓴的视觉看大连,大连应该以《海燕》为切入口,把《海燕》打造成“大海燕”,继而打出“诗意之城”的品牌,培养一批对时代有贡献的大作家、大诗人。

用哲思和社会观察进行诗意的思考与表达

安徽省作家协会秘书长、《诗歌月刊》主编李云:

首先感谢《海燕》邀请我们在隆冬飘雪的日子里,以文学的名义相互取暖,并在这里聆听所有中国诗坛上一流的评论家、诗人、编辑家,共同谋划2018年中国诗歌的下一步走向,以及探讨东北诗歌和大连诗歌何去何从的问题,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学习。其次感谢大连诗人们对《诗歌月刊》的重视和支持。近些年,在彼此的互动中,当大连诗人把好的文本提供给《诗歌月刊》时,也让安徽诗人看到了东北诗歌的整体面貌,看到了大连优秀诗歌的品质。三是感谢《海燕》长期以来对安徽作家的关注。从本人安徽省作家协会秘书长角度说,我认为《海燕》虽是一个副省级刊物,但它这几年却有着长足进步,尤其是在当下纸质刊物走向小众化的过程中,《海燕》不仅高高飞翔,还在中国诗歌丛林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且,因为《海燕》一直秉承着“当下、人本、平易、宽广”的办刊思想,推出了一大批精品,这为东北文学、中国当下文学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像梁平主编刚才说的那样,东北目前诗歌的影响力没能形成重拳,无法与中原诗歌相媲美,这是事实。去年《诗歌月刊》大连诗歌专辑的推出,我认为其质量很高。虽然东北诗歌目前不具备进入中原视野的优势,但在当前中原诗坛作品趋向小众化、文本脱离当下且自说自话的情况下,东北诗歌的劣势也可转化为优势。《海燕》在办刊中,一直秉承“当下”这个主题,因此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诗歌意境、特性和排他性。大连的诗歌除了地域性,更多的是关注城市,关注城市转型期里的人、关注转型期里因转变带给人的情感属性。

《海燕》要想成为文学界的标杆,需要发挥引导优势。要让大连诗人贴近城市和城市里的人,用哲学层面的思考和社会学层面的观察进行诗意的思考与表达。既然中央把大连作为振兴东北的龙头,大连有责任、《海燕》更有责任在提升东北诗歌质量的进程中,杀出一条血路。

处理好历史想象力、现实经验和个人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

《诗潮》主编、著名诗人刘川:

一个地区有没有好的平台,有没有具有前瞻性、先锋价值的文化阵地,意义是比较重大的。虽然总说振兴东北,可实际上我们的刊物不弱,我们的办刊原则、美学导向一直是看齐全国的。就这点而言,我认为《海燕》是当之无愧的省刊——它把国内优秀诗人的作品发表出来,也把我们东北诗歌展示了出去,从某种程度上讲,《海燕》比《诗潮》做得好,而且未来要将《海燕》办成国刊,这个路子是对的。

今天高峰论坛的主题是“百年新诗视域下的大连诗歌”,其实我一直对地域诗歌有质疑。以前说辽宁诗歌,会立马浮现出沉重的、笨拙的、乡土气息浓厚的,且工业化和军旅味道比较强的印象,这种印象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东北优秀诗人在全国的排行及定位。实际上,这几年的辽宁诗歌已经逐渐转向一种更加现代化的写作方式——不断突破过去地域性对我们构成的一种固有影响。过去说辽宁诗人写了白山黑水,便带有辽宁的乡土味道,便宣传了辽宁,但在我看来,那不是宣传,是抹黑,因为那样的诗歌还是比较粗浅的新诗。现在诗需要进入当代人的生存经验本身,而不是停留在对山山水水等客观事物外表的描写上。如此看来,如果不能从地域性写作转移到个人性写作上,诗歌就不会成功。我认为,个人性写作的升级才是真正的地域性升级。只有大连的诗人写出了好诗,这首好诗里便天然地具有了大连生活的经验在里面,这是了不起的。所以说现在是人要突破过去的认知,勇于写人性中深透的东西以及现实经验很深的东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构成大连诗人将来的升级,构成真正的当代性、个人性和地域性。

说到如何提升新的地域性,其实是关于个人历史想象力的事。现代诗人为什么没有想象力,是因为在处理“时代”这个历史课题的时候,我们缺少想象力,因此就不会写出具有历史感的诗。只有人的经验达到最大化的时候才会写出具有历史感的诗,并且当个人的小经验上升到时代高度时,你才能成为大诗人。此外,若想地域性升级,很重要的一点是现实经验的处理能力。现代大多数人写诗是题材化的,缺少现实经验。我们总是客观地描摹外物,没有深入内心,所以在写作中想升级很难,而地域性就是你的周遭存在诗中产生的经验。另外,个人价值的树立也很重要。大多数写作者因为没有清晰的、具有哲学高度的个人价值体系,对社会、人生没有深入的思考,其写作是混沌状态的,也就是说,因为思的缺失,大多数人在诗的追逐上是蒙昧的、感性的,因此便会出现一些带有小灵感火花的句子,而这种东西是不可靠的。所以说,如果没有思的关照,最终呈现出的诗其实是苍白的。

综上所述,历史想象力、现实经验的处理能力以及个人的价值体系,只有当这三个要素成为一个诗人真正的创作主体时,你所写的关于大连的一山一水才具有深刻的、打动人心的、代言时代的一种穿透力,也才无愧于大连诗人、辽宁诗人的称号。

诗歌是对世界的阐述、对生活的理解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学昕:

多年的小说研究经验让我惊奇地发现,诗歌对小说研究很有帮助——它对事物的、情境的感受力、穿透力以及整体思学方面都大有裨益。

我最喜欢的两位作家苏童和阿来早期都是诗人。因为在诗歌中得到了锤炼,所以他们在文学写作中,对语言的感受力是深入肌理的,尤其是在虚构性文学写作中,对生活图景隐喻等所形成的象征力量会让人的内心产生巨大震撼,词语和事物之间形成的错位感也会给读者提供巨大的审美空间,而这是叙事性文学无法比拟的。

因为诗歌是对世界的一种阐述、对生活的一种理解,所以诗人要用诗歌的语言建立起自己的阐释系统,而这个系统是高端的。而且,诗歌不是对生活产生的一个零星感悟,因此不管是长诗还是短诗、叙事诗还是抒情诗,定位上需要有一种结构感。只有这样,当诗人将生活图景、世界图景嵌入到诗中的时候,骨子里的东西才能更容易的生发出来。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诗人所要经受的是一种美学压力,这种美学压力是基于自己的生命体验、生命经验转化成诗歌方程式时所蕴含的、沉淀在灵魂上的东西。毕竟诗歌是一种美好的东西,其魅力在于能把人们内心的暗物质以诗歌的方式美化起来,从而起到净化的积极作用。

借助高校力量,将诗歌打造成地标文化

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院长、教授何长文:

虽然我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讲授,尤其是先秦文学,但通过与素素主席、李皓主编等人的交往,我开始真正了解到大连作家群,也正因为这样,才更关注《海燕》这个文学平台。《海燕》这一路走来,能做出这么大的成绩,并得到全国这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作为《海燕》的忠实读者,我为之欣喜。尽管我对现代诗歌不是很了解,但对现代诗歌发展来路和它未来的走向却非常关注。刚才几位专家、学者在发言时都提到了“哲学”二字,在我开来,诗歌的哲学空间非常重要。

在古希腊,诗人和哲学家二者具有相等的品位与价值,但哲学发展到今天,那些带有形而上思维的哲学要么悄然消失,要么另改他路,现在如果再写关于宇宙模式的思考,再写关于有限文体拓展的无限思考,依靠什么?我觉得在这其中,诗歌应担负起思考责任。诗人作为创作能动的本体,在迎接未来诗歌发展和挑战当中,应该具有更高的文化品位与修为,有一个关于哲学的更深入的思考。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今天世界的各个方面都出现一体化的状态,生命的模式和范式也都被进行了一体化的解读,在这样的状态下,是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储存和发展。我认为,在未来的发展当中,首先诗人应该学会多元思考。因为诗歌正是在回溯自己心灵的时候,不忘记外在宇宙的拓展,它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哲思,这种哲思是以诗的方式认知宇宙的另一种认知习惯。说起来,诗歌的更高使命是哲学层面的,只不过它作为一种美的解读、作为美的阐述而已。因此,诗歌不应缺乏哲学的高度。其次,诗歌应更多地注重生活模式、生存模式。比如今天常说推进城镇化,难道城镇化就是真正的唯一发展模式吗?人类的文明要存在、要延续,是需要多种模式并存的,哪一种模式更好,我们可以在诗中进行探讨,而这种模式可以以遗产的形式保留在诗歌里。所以,诗人应该更多关注多元生活模式的探讨。最后,诗歌应该注重诗美。诗歌为什么会从远古很高的殿堂一路呈衰落之势,很重要一个问题是诗美没有得到足够的强化。我看到的现代诗可能停留在闻一多、戴望舒、徐志摩这代诗人,这一代诗人在研究诗时,非常注重诗所固有的音乐美,虽然今天的诗歌也有音乐美,但却没有得到特别的强调。

诗歌最早产生于乐,二者是相配合的。如果诗歌失去了乐美的支撑,便会失去诗美。都说诗而雅雅而正,一种雅正的主题才是真正的关心我的生活和生命的主题。大连的诗歌在《海燕》文学平台上,有一个很高的建设理念,加之有国内诸多名家、诗人共同助力建构,将来一定能成为很重要的地标文化。为了打造这种地标文化,大连高校应该积极地参与其中,让大连诗人和高校进行互动,并在积极互动中提升大连文化品位、扩大文化影响面。

百年新诗要有民族元素和中国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诗歌评论家、诗人谭五昌:

在纸质刊物低迷以及受到网络文学冲击的语境下,能在国内诗歌界产生影响,这与《海燕》全体同仁与具有诗歌文化情怀的各行业精英们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我同意梁平主编刚才的发言,尽管大连诗歌、辽宁诗歌的能人是比较多的,但在中国诗歌版图上没有脱颖而出,没有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其中的原因确实值得探讨。就像刘川说的那样,以前的传统地域性太强了,而我们现在讲究的是全球化语境下的地域性,因此如何发挥《海燕》优势以提升辽宁诗歌、东北诗歌质量,使其在中国版图上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从1917年到2017年,诗歌刚刚走过100年,百年下的中国诗歌经过了风雨,如今终于见到了彩虹,而2018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所谓新诗,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传达现代经验。现在很多人写古体诗,虽然这些诗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伟大的汉语诗歌传统,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但却丧失了文学史意义,毕竟古体诗写得再好也不可能进入文学史的叙述中。那么,百年新诗视域下的大连诗歌方向在哪里?如何找到突破口?我认为,首先《海燕》有一点做得很好,即在坚持本土的情况下,兼有开放性、全国性和国际性。而中国诗歌万里行栏目的开设,无疑又扩大了《海燕》的影响力。如此看来,大连诗歌一定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努力将大连诗歌发展成东北诗歌的龙头。

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诗歌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而那些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诗歌,其最大特点就是有自己的特色。现在有些诗人好高骛远,动不动说要与国际接轨,但因为缺乏地域性,诗中没有中国元素和中国意象,所以诗歌没能完全体现出中国特色。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诗歌要有民族元素、中国经验,而这就需要借助中国意象。谈到大连,更多人想到的是海洋特色,因此若把大连的海写好了,那么它不仅是属于大连的海、中国的海,也是世界的海。第二,在诗歌写作中,要将本土性、世界性、能动性相结合。现在都在强调全球化语境下的地域性,若没有地域特色的,诗人之间的诗歌是无法区别的。现在优秀的诗人一大把,但大诗人就很少,这就是典型的有高原,没有高峰。第三,写诗要有个人风格。一个诗人要想取得一定的文学成就、进入文学史的叙述当中,一定要形成个人的风格。在这一方面,大连诗歌、辽宁诗歌有待加强。什么时候能创造出中国笔下的“海燕”,而不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那《海燕》代表的便是大连的文化现象。舒婷的《致橡树》之所以能留在当代诗歌文学史上,不仅是它传达了男女平等的爱情主题,更有价值的是舒婷借用了具有本土经验、南国特色的意象——木棉。很多诗人、网络诗人近年来的诗歌产量虽然很多,但因为没有时代经验在其中,可以说,没有一首诗能留存下去,因为太个人化了。诗歌写作需要给21世纪留下一种时代精神的见证,能让读者透过诗歌看到那个时代的生活足迹。此外,诗歌写作要有方向感。现在很多诗人没有方向感,写作比较迷茫,不知道怎么写作。吉狄马加等少数民族诗人之所以能写出好诗,是因为他们一直有自己的方向,而这点是需要我们重点去探索的。

猜你喜欢
万里行海燕诗人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诗人猫
Friendship
中国梦·法治情
——普法万里行走进红旗渠(一)
赏春
特别文摘(2016年8期)2016-05-04 05:47:51
赏春
特别文摘(2016年8期)2016-05-04 05:47:50
中国好人网:第四届“帮好人万里行”
雷锋(2015年9期)2015-12-14 06:29:15
品牌之窗——“五老”送法万里行
中国火炬(2015年11期)2015-07-31 17:28:54
诗人与花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