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昊 付文洁 邓玉慧/空军预警学院
即兴演讲,又称即席演讲或即时演讲,它是演讲者在某种特定景物或某种人物、气氛的激发下而产生的一种临时性的演讲。[1]即兴演讲不仅考验着演讲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考验着演讲者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许多学生刚接触到即兴演讲时毫无头绪,不知道从何说起。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无法将题目与自己的想法对接;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缺乏快速构建思维的方法,不知想法如何展开。
有些学生有想法,但表达流畅度不够;有些学生面部和四肢都比较僵硬,和观众基本没有眼神交流。这是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当众讲话的经验,因此显得比较拘束,态势语言和口头语言都受到了限制。
有些学生能构建清晰的思维框架,上台整体表现比较自然,但是从演讲的内容来看,没有什么亮点,不足以提起观众的兴趣。这样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需要从内容上进行充实,通过细节的补充和描述将演讲变得更加丰富生动。
针对学生“无话可说”的问题,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快速构建思路的能力,让学生对于构建演讲的基本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变得“侃侃而谈”。
通常而言,构建思维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卡耐基的“魔术公式”。方法为:先举例,再讲主旨要点,后说理由进行论证分析[2]。演讲时可以先把实例的细节告诉观众;接着以详细的言辞说出论点,陈述缘由;最后向观众强调,如果按照刚才所说的去做会有什么好处。(2)“三么”框架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尤其是当学生谈论一种社会现象时,可以先概况现象的一些表现,接着分析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最后提出对策去解决。(3)“链形”延展模式。在构思时先确定演讲的主旨,以此为“意核”,通常为“开篇首句”,然后句句紧扣意核,单线纵向发展,形成环环相扣的链条。
这些训练是帮助学生熟悉思路的积累过程,训练量达到一定次数后,学生基本就能摆脱“无话可说”的窘境了,这时就就应该多鼓励他们跳出这三种模式,用自己喜欢的逻辑方式去构建思路。
学生在演讲时产生紧张心理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如果紧张到严重影响演讲效果,一般来说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缺乏当众讲话的经验,二是源于对评价的忧虑[3]。老师可以通过鼓励和训练,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情绪,变得落落大方。
对于缺乏演讲经验的学生来说,老师应该先锻炼学生的胆量。可以让学生先通过一些态势语言的练习,熟悉演讲的感觉和形式。比如让学生不说话,站在台上凝视观众30秒,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做到眼神和表情自然;也可以让学生为不同的演讲词设计手势和动作,让他把握肢体的协调自然。
对于担心观众评价的学生,老师应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要告诉他们观众对于演讲内容是一无所知的,不用担心讲漏了或者忘词了,只要保持整个演讲流畅自然、逻辑完整清晰就可以了。同时老师在学生演讲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多肯定。
除了锻炼胆量和自信之外,也要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当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出现错误时,可以采取几下几种方式应对:
(1)诚实改正。意识到错了可以直接加以纠正,按照正确的说法再说一遍。比如语句不通、词不达意、口误等,尤其是专业性的术语表达错误,只要演讲者诚恳自然地纠正,观众是会理解的。(2)自圆其说。如果演讲者具备比较好的知识储备,发现错误时能马上展开论证分析,可以将错就错,进行一番合乎情理的阐释,只要能自圆其说,也不失为一种补救的方法,因为观众是不知道你要说什么的。(3)巧妙转化。有时错误的表达是可以通过调整语意、改换语气等方式予以补救的。
第一,积累实例故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留意时事热点、新闻报道,分析这些现象反映的主要问题,这样在演讲时可以通过举例让演讲内容更加有说服力。还可以梳理一些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成语故事、典故,以此提升演讲内容的文化底蕴。
第二,积累名言诗词。学生可以针对演讲频率比较高的一些词语,比如“自信”、“坚持”、“逆境”等,针对性地准备一些名言和诗词,尤其是把这些引用的语句放在演讲的开头或结尾,更能增加演讲的精彩度。
第三,积累修辞手法。在演讲中经常使用排比可以有效地增加语气,使用比喻可以让演讲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学生可以准备几句排比和比喻的句式,在即兴演讲时可以快速根据主题套用,增加表达的生动性。
[1]陈晓云.普通话口语交际[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92.
[2]戴兢兢.如何快速构思即兴演讲稿[J].语文学刊,2014(12):142.
[3]梁素娟.脱稿讲话[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