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涛/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社会管理不仅仅是针对社会系统“四个基本要素”的管理,而是对整个社会子系统内部四个构成因素实质内容的状况进行全面管理。需要注意的是社会行为整合并不是通过对社会行为进行控制来实现的,而是在坚持适当供给,均等的配置社会性公共资源来实现的。鉴于此,社会管理更重要的是通过促进社会成员在获取社会性公共资源过程中能够真实地利用规则赋予的权利,均等利用到必需的社会公共资源来促进社会行为整合,维护社会秩序。
(1)对社会公共资源“供给的适应性”管理。在一定时空中经济发展条件下由各种途径形成的社会行公共资源“供给的比例及变动”状况进行管理,这就是“供给适应性”的管理内容。在这整个管理中,相关部门除了要加强对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中用于社会公共事务的比例进行管理,同时还要加强对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募集捐款形成的社会性公共资源进行全面管理。只有两方面双管齐下,才能保证整个社会性公共资源的供给与一定时空中的经济增长之间保持平衡,从而为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2)对社会性公共资源“配置的适应性”的管理。该项内容主要是指相关部门对社会公共行资源总供给在各种社会事业发展中实现配置的比例及变动的管理。需要强调的是相关部分在对该项内容进行管理时一定要对整个社会行为整合性或者社会冲突性进行全面的检测性管理。同时它本身状况出现变动不能直接表明社会冲突是否发生或者就不会发生。只是表明关于获取社会性公共资源的物质利益的不平等是在缩小还是扩大。
(1)对不同阶层社会成员利用到的规则赋予的权利的“差异性状况”的管理。在我国,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政策更多的是赋予社会成员具有获取到社会性公共资源的权利。而真实权利的平等性管理则是对不同社会成员在获取一定类型和份额的社会性公共资源过程中利用到的规则赋予的权利差异状况进行全面管理。通过该项管理可以将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异状况,从而实现缩短阶层差距的目的,体现社会公平性与平等性。
(2)对相同阶层的社会成员利用到的规则赋予权利的“平等性状况”管理。该项管理主要是指在一定情景中社会性公共资源供给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相同身份的社会成员所利用到的规则赋予权利之间的平等性状况的管理。通过该项管理可以对相同身份的社会成员真是利用到的权利之间的差异状况进行全面把握,从而有效避免对有限的社会性公共资源进行配置中出现配置失衡状况。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该项管理时,除了加强对社会成员的平等性管理之外,还要注重对整个社会行为整合性或者社会冲突性进行检测。它本身状况的变动,也并不能直接表明社会冲突是否就会发生或者就不会发生,而是表明关于获取社会性公共资源的“行为权利的不平等”是在缩小还是在扩大。社会管理中,如果发现四个因素中仅仅只是该因素出现了“真实权利降低”的状况,那么通过直接调整相应社会成员获取社会性公共资源的保障性规则,就能够促进社会行为整合。
(1)对“确立的目标的人格共识性状况”的管理。一定经济发展条件下,将新增财富的多大幅度转化为社会性公共 资源新的供给,将新增的社会性公共资源配置到哪些社会事务中,都需要确立目标。那么,谁确立目标,确立怎样的目标,关系着社会性公共资源供给是否适当,配置是否均等的问题。关于社会成员对所确立的目标的人格共识状况进行管理,可以从源头避免社会性公共资源供给不当和配置失衡。
(2)对“设立的规则的人格共识状况”的管理。在为社会性公共资源确立目标过程中,国家、社会组织、社会成员个人分别有怎样的权利,以怎样的规则行事赋予这种权利。各种社会成员在获取社会性公共资源时分别有怎样的权利,以怎样的规则行事赋予社会成员相应的权利,是关系着所确立的目标适当性,关系着社会成员所能获取到社会性公共资源的状况问题。对设立的规则的人格共识性状况进行管理,同样也是从源头避免社会性公共资源供给不当和配置失衡。
(1)对国家与社会各阶层成员关于“争取的平等所作解释”的管理。该管理主要是指对国家、各阶层社会成员关于“正确的平等”所作的合正义性、合道德性解释状况进行的管理。通过该项管理是把握包括国家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体对一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社会性公共资源应该如何形成共计,应该怎样在各阶层社会成员之间实现配置才是“正确的平等”的解释之间差异性的状况。
(2)对国家与社会各阶层成员之间“形成共享正确的平等价值观过程”的管理。该管理主要是指对国家、各阶层社会成员之间通过沟通机制促进反思,在何为正确的平等的解释方面逐步形成共同价值理念的过程和机制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