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杰/临沂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余文森指出“当前课程改革深化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课堂教学高效化。”[1]解决阅读教学问题,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迫在眉睫。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教学目标模糊不清,第一是概念本身教学目标的表述就比较模糊,不好把握,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受阻;第二是缺少对学习预期结果的客观性表述,教师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做,具体做到何种程度才能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实施的时候便出现忽视学生个体内容掌握程度的现象,造成教学重心找不着,乃至找错了教学重心的局面,造成一开始就在进行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活动的情况。[2]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严重制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3]
教学模式化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在教师对优秀教学方法的学习、借鉴和应用中,只肤浅的追求表面上“形似”,却忽视了本质内核。一些教师十分迫切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便有意识跟随、照搬名师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但对优秀的教学方法的本质领悟的不够通透,仅仅得到表面的效果,实际教学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4]另一方面便是教师片面追求课堂表面的活跃气氛,在课堂上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其实质不过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简单堆砌。[3]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的评价缺乏启发性。学生的阅读情况和成效,最终主要由试卷成绩或者课堂上对阅读理解问题的回答正确与否进行评价。考试成绩的参考价值有限,教师对回答问题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为了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对回答的评价大多以鼓励为主。[5]但是并没有针对问题本身来讲。鼓励与指出问题并不对立矛盾,在鼓励学生的同时,更应委婉提醒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使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受表扬以及回答是否切题,应该如何正确作答。当学生的回答偏离问题时,更要加强引导与启发,建立好问题与回答之间的连接点,使学生准确把握。
第一,明确三维目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树立学生本位的思想,使自己的教学尽可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惑和问题时,教师要进行积极、合理的解答,对学生的个人见解要尊重,包容个体差异,鼓励不同的意见和声音。[3]第二,围绕三维目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设置引读性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小学生自身特点和生活认知水平,与生活和学习经验结合,使学生理解问题更加深刻,阅读兴趣更加浓厚。第三,加强审美建构,注重学生情感培养。教师的阅读情感会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意识。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第一,针对现实因素,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儿童诗歌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朗读法,诗歌的篇幅一般精短,但富含的情感却又极其丰富,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更加容易体会诗歌中深沉的蕴藏;说明文一般以多媒体演示法为主,通过对说明主体图片甚至视频的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文本。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还要考虑学生和自己的具体情况。[3]第二,创新教学方法,丰富阅读教学形式。一是体验性阅读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二是拓展性阅读教学方法,鼓励扩大阅读量;三是创造性阅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性;四是提问式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第三,进行科学指导,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习。首先,对学生进行精读、泛读、浏览、速读四种最常见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其次,指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集中注意力,以提高阅读速度。
第一,完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由于个体在生活经历、认知水平、性格气质方面的差异性,教学评价应注重个性。[5]运用多种教学评价方式,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促进同学之间的成长与进步;同桌、全班互评,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调动阅读积极性。第二,评价方法多样,注重学生自评他评。学生的评价是评价的有效模式。让学生来点评,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满足学生附属内驱力的需求,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3]第三,评价角度多样,注重学生个性评价。给予学生更多阅读的时间与空间,教师评价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
[2]李玉贵.备课式文本解读的教学审视——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3(7):111.
[3]张洪高等.教育的正义性[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20,41,148,157,198.
[4]成小娟,等.电子书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及成效研究——基于学习成效金字塔理论的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17(3):58.
[5]王焕霞.物理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7(2):95~96.